左竹
摘要:本文從山東省東營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出發,對智慧農業在大田作物種植、畜牧養殖、漁業生產、農村電商等方面展開分析,針對東營市智慧農業在管理體制、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規劃、統一管理,強化硬件、加強基建,加強培育、壯大隊伍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智慧農業 存在問題 發展對策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中一個比較高級的階段,集互聯網、GPS、云計算以及物聯網技術為一體,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方位管理與控制。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在智慧農業領域不斷地探索,大數據、空間信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落地應用。
一、東營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一)大田作物種植方面
目前,東營市農機精準作業、病蟲害遠程診斷、遙感監測等均已得到較大面積的落地應用。如廣饒縣安裝HDGPSCS500型深松檢測儀60臺,借助衛星定位終端和深松監測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輻射服務面積達35萬畝。同時,還建設了農業“四情”(墑情、苗情、蟲情、災情)物聯網平臺、20處土壤檢測基站、4處“四情”檢測基站、5處農業小氣象站,對農作物苗情、土壤、水分、病蟲、災情等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及時為廣大農民開展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目前,全市已建設智慧農業應用基地5處、農機信息化示范點1個;擁有農用北斗終端導航16臺套、農用植保無人機28臺;1420個行政村完成益農信息社建設,信息進村入戶覆蓋率達到80%。
(二)溫室設施農業生產方面
在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環境自動監測與控制技術等得到推廣應用。例如,山東華驁植化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榮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食用菌企業,廣泛采用物聯網食用菌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生產環境當中的溫度、濕度、光照、有機質含量、氣體濃度等數據信息,并將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通過無線通信方式上傳至中央控制系統,從而實現食用菌生產的全程實時監管與控制,所生產的產品已經順利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三)畜牧養殖方面
東營市充分利用省畜牧獸醫大數據中心和省畜牧獸醫綜合監管追溯系統、調度指揮系統和綜合服務系統,積極搭建畜牧養殖信息平臺。目前平臺建設已經完成了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畜牧業生產管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和畜產品安全追溯、無害化處理等子系統,將業務管理監督與追溯相結合,以電子出證系統為手段,將各項業務工作進行串聯,實現檢疫證、養殖檔案與產品二維碼的追溯管理。其中,包括運輸車輛監控和關鍵部位監控等子系統在內的調度指揮系統,有效實現了對養殖環節、運輸環節、屠宰環節等的可視化監管。
(四)漁業生產方面
在水產養殖中,東營市通過無線傳輸、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幫助養殖戶和養殖企業實現養殖場所的實時監控、水質監測和相關養殖設備的智能操控。現階段,東營市建設1處市級管理服務平臺、5處縣級平臺、8處企業端平臺。同時,通過注冊漁業通,與業主按揭可成為漁業方面常駐線上的專家,有效解決漁業通平臺上養殖戶上傳的各種水產病害。
(五)農村電商方面
目前,東營市農村電子商務在各縣區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進入增長階段,通過網絡銷售農副產品的生產者數量大幅度增加,交易種類齊全,其中各種鮮活農產品種類繁多,品種十分豐富,涌現了各式各樣的電子商務平臺和經營模式。例如,廣饒縣和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進行合作,開展電商進村工程,推動“網貨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現階段,建設36家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6家天貓優品服務站、網上交易額超1500萬,使160個村莊得到服務。農資電商也得到發展,廣饒縣建設了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農村商業銀行等專業的農資銷售平臺,為農資供求提供了便捷的電商服務。
二、東營市智慧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智慧農業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目前,東營市智慧農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管理體制還是整體發展水平都不夠高。智慧農業發展涉及農業農村、工商、工信等多家政府部門,形成健全的管理機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東營市從市級到縣級都沒有形成專門的智慧農業工作機構,某些部門僅僅是將涉及的智慧農業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分配給科室某一業務人員,業務人員往往身兼多職,未能單獨設立專門科室,配備專人開展工作。這就容易導致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管理責任不明確、標準不一致等多重問題,管理成效也就處于相對低下的水平。此外,智慧農業的發展主要以相關項目建設為主,重復的同質化建設現象較多,各家主體自建自管,智慧農業發展水平難以提高。
(二)智慧農業信息系統不完善
現階段,東營市與智慧農業發展相關的信息化業務系統還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沒有在最新技術條件下進行管理流程的優化,高效運轉的農業信息化業務的數字化處理平臺還未能實現,無法有效支持智慧農業全方位發展。已開發的信息系統多依托各自主體原有管理模式,無法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各部門的農業信息資源依然是一個個孤島,相互之間的聯系有待切實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智慧農業的發展。
(三)智慧農業專業人才不足
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參與主體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知識水平,較強的學習能力。目前,受傳統觀念以及農業經營效益等影響,東營市參與智慧農業發展的高學歷人才數量極為有限,專業型的人才更是缺乏。農業信息化人才是發展智慧農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政府部門建立的農業信息化系統的運行與維護缺乏專業人才,沒有相關的制度和經費加以解決,有的僅僅是安排少量資金用于設備的維修或者更新,在智慧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目前開展的農民培訓,大多是依托上級部門分配的培訓任務開展,人員受到指標限制,可以接受培訓的人員數量有限,課程也是按照上級規定開設,涉及智慧農業的內容一般相對較少。畢業大學生群體受擇業觀念和基礎條件等因素影響,大部分認為經營農業沒有前途,不如投入高精尖工業、金融等領域更有前景;還有一部分受無初始資金、經驗欠缺、無支持力量等原因而放棄農業。這就使投身農業的大學生數量有限,形成的發展智慧農業的新生力量有待進一步壯大。
(四)智慧農業參與度不高
目前,東營市智慧農業的參與主體雖然涉及涉農企業、政府部門、鄉村能人群體(合作社、農場、大戶等)、普通農戶,但真正發展智慧農業的主體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現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中,擁有農機具的數量不少,但擁有智慧農機的卻不多。例如智能化青貯機,單價200余萬元,高昂的成本并不是一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承擔的。普通農戶因為對智慧農業的認識有限,真正主動參與到智慧農業的人員數量較少,多數都是通過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智慧農業發展,普通農戶參與智慧農業發展的總體數量有限。
(五)智慧農業仍存在風險
發展智慧農業需要的人、財、物等投入,比一般的農業投入要高很多,因而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而且由于大規模資金設備投入,一旦出現生產經營風險,經濟損失會更大。最重要的是,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市場風險可以通過經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規避,但自然風險往往是不可抗的。以智能溫室為例,即便擁有先進的智能化生產系統設備,也難以抵擋超強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一旦遭遇自然災害,作物損失和基礎設施損失都是不可避免的,且由于前期高投入,經濟損失比一般農業損失會更重。
三、東營市智慧農業發展對策
(一)加強規劃,統一管理
智慧農業的發展應當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杜絕“自顧自家”、重復的同質化建設等情況的發生。智慧農業的發展涉及眾多的部門和單位,需要在統一的規劃指導下,結合東營市的農業生產實際和已有的智慧農業發展條件,綜合政府相關部門職能,以及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通農戶等的實際發展需求,明確智慧農業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總任務,統一標準,規范化管理。
(二)強化硬件,加強基建
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利用好信息基礎設施,既包括公共的信息基礎設施,也包括已完成的專門信息基礎設施。應全面推進標準一致的農業信息化體系與業務處理平臺的建設,規范農業數據標準,實現有效利用。應從智慧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強農業信息的有效整合,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全面滿足東營市在農林牧漁業發展智慧農業的實際需要。
(三)加強培育,壯大隊伍
發展智慧農業,人才是重要的資源,既需要有政府部門的專業智慧農業管理人才,也需要投身農業一線發展智慧農業的“實際操作者”。對于管理人員,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隊伍,進行科學的管理培訓,使之具備專業化的管理能力;對于實際經營智慧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要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民職稱評定”等途徑進行智慧農業發展知識的相關學習培訓,使他們成為具備發展智慧農業知識的“鄉村賢能”。同時,充分發揮好優惠扶持政策(例如建立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智慧農業扶持政策),吸引大學生等群體返鄉創業,不斷壯大發展智慧農業的隊伍。
(四)廣泛宣傳,積極發動
要利用各種方法,充分利用農村大喇叭、廣播、電視、微信、短信等載體,也可以通過發放明白紙、組織開展廣場宣講會等形式,廣泛宣傳智慧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讓廣大農業經營者群體尤其是廣大普通農戶了解智慧農業的基本內涵、優惠政策、發展前景等。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制定出簡明易懂的宣傳材料,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廣大農民群眾提高認識,增強參與智慧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切實提高發展智慧農業的社會參與度。
(五)加大投入,完善保險
發展智慧農業前期投入較高,受農業比較效益低和自然風險的影響,現有農業經營主體的經濟實力顯得相對較弱,在發展初期非常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應多途徑、多方式地加大對智慧農業發展的財政扶持。例如,對購置先進智慧農機具的給予更多的補貼,使意向購買者能夠降低成本,并獲得更高的收入預期,從而使先進智慧農機的購買數量增加。對于智慧農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風險,可以根據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設備等)的不同造價水平、不同經營模式等因素,設置與之相對應的新型農業保險品種,通過發揮農業保險的保障作用,來降低智慧農業發展中的各類風險損失。
參考文獻:
[1]王曉敏,鄧春景,2017.基于“互聯網+”背景的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策略與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 (16):312-315.
[2]胡亞蘭,張榮,2017.我國智慧農業的運營模式、問題與戰略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04):70-76.
[3]葛晶,2017.我國智慧農業的管理模式、問題及戰略對策[J]生態經濟, (11):117-121+133.
[4]孫忠富,杜克明,鄭飛翔,尹首一,2013.大數據在智慧農業中研究與應用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06): 63-71.
[5]王海宏,周衛紅,李建龍,孫政國,鄭亞君,2016.我國智慧農業研究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 (17):279-282.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