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羅艷丹老師執教的《丑小鴨》為例,論述批注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建議教師在閱讀前引導學生認識批注符號,在閱讀中運用批注符號,在閱讀后小結批注方法的運用等,以促進學生理解文本。
【關鍵詞】《丑小鴨》 批注 批注符號 顏文字 閱讀理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51-03
作為崇左市江州區教育局小學語文教研員,筆者聽了江州區第一小學羅艷丹老師執教的《丑小鴨》后,感慨頗多,對她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嘗試讓學生使用批注來理解文本的做法尤為欣賞。小小的批注符號架起了學生理解文本的橋梁,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羅艷丹老師的課例,引發了筆者對批注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應用以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思考。
一、批注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批注,即用一些簡明的、大家約定俗成的符號和簡單的言語,在文本的字、詞、句、段旁邊以圈、點、勾、畫等做標注或做批語。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而圈、點、勾、畫批注方法,需眼睛看、動腦想、用筆寫,這樣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交替刺激,一方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大腦和小手的協調,是可以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推行的讀書方法。同時,低年級學生在進入閱讀初始就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對其日后閱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一)以批注促進理解文本
詞句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低年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是步履匆匆,囫圇吞棗,一篇文章讀完了,詞句方面卻沒有什么收獲。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關鍵詞句,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批注符號這一讀書方法。
小小的批注符號能集中學生的閱讀注意力。在自讀中,對不理解的詞句,可以讓學生停一停,用批注符號畫一畫;在課堂上,對教師講的關鍵詞句,可以讓學生停一停,用批注符號標一標。這些批注符號能讓學生在所讀的文字上多駐足片刻——神往之,心隨之;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促使學生關注詞句,并思考、理解詞句的意義,推進下一步閱讀。
(二)以批注引發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有助于催生閱讀思維活動,并引領思維走向深處,使閱讀學習真正發生。假如沒有批注符號,學生閱讀中的疑問會稍縱即逝;有了表示質疑的批注符號,學生便能及時捕捉疑問。使用符號,既省時省力,又彰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疑惑。教學應針對學生的疑惑。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疑惑,及時啟發誘導,組織討論,調用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給予解惑,把閱讀“攔路虎”趕跑,學生才能潛心入文,繼續推進閱讀。
(三)以批注促進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
文本的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與文本交流對話中,自然會有喜、怒、哀、樂等諸多情感體驗,如果不及時進行批注,他們真切、稚嫩的閱讀感受很容易就煙消云散。若教師指導、引領和點撥學生做批注,把真切的閱讀感受、體驗、理解及時表達出來,就能使學生稚嫩的情感得到保護,閱讀個性化得到尊重。并且,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會更深刻,而且還會極大地激發再閱讀的強烈欲望。
二、批注符號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般批注符號有圈、點、勾、畫,即“圈〇”“點·”“勾? ”“畫? ”,以及特殊的標注符號“顏文字”等。“顏文字”在當下生活運用普遍,通過微信、QQ等用“顏文字”符號表情達意的方式深受學生歡迎。當人們看到這些“顏文字”符號,大腦就自然認定為一張人臉,將喜怒哀樂寫在臉上。這樣的符號組合之所以能夠被廣泛運用,就是因為“類像效應”在起作用。
羅艷丹老師在教學《丑小鴨》的過程中,能自如運用兩類符號,助推學生理解文本。
(一)閱讀前:認識批注符號
閱讀前對這些批注符號有所認識和了解,閱讀中方能自如使用。羅艷丹老師通過師生問答的形式,啟發學生認識和了解這兩類批注符號。
1.引領學習常用的批注符號
師:讀書的時候,我們常常用一些符號圈畫、做批注。你平時習慣用什么符號?
生1:畫橫線。(師板書“畫? ”并補充:在自己感興趣的句、段落下畫橫線)
生2:畫波浪線。(師板書“勾? ”并補充:在優美的句子或中心句下面勾畫波浪線)
生3:圈起來。(師板書“〇”并補充:比如遇到生字新詞,可以圈一圈)
生4:標小黑點。(師板書“·”并說明:在重點或關鍵的詞句下面標注小圓點)
生5:用序號標自然段。
師:嗯,長的文章,用序號標出自然段,分自然段來閱讀。(板書:①②③……)
生6:用斜線。
師:用畫斜線的方法畫出我們讀書的節奏。(板書“/”)
生7:還有“小6小9”。
師:在寫話的時候我們會用到雙引號“小6小9”。(板書“”)
生8:問號。
師:遇到不懂的地方打個問號。(板書?)
……
2.引領學習特殊批注符號“顏符號”
師:如果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感受到文章中人物高興的心情或得到美好的感受,可以在旁邊畫個笑臉。(板書:)感受到文章中人物的難過心情,或者跟著里面的人物傷心了,可以畫個愁眉苦臉(板書:)。如果我們想表揚、贊同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可以畫個大拇指(板書:)。
師:下面咱們就運用這些符號去讀書,圈點勾畫出你認為印象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吧!
……
以上教學環節是“閱讀前”,是對閱讀批注符號的認識。相較于文字,低年級學生對線條、圈圈點點更感興趣,尤其是“顏符號”。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出發,依據學生的學習習慣選擇運用閱讀符號,使小小的批注符號帶著思維的囑托,讓閱讀真正發生,讓思考在閱讀中真正發生。
(二)閱讀中:運用批注符號
在學生閱讀前認識了這些符號之后,羅艷丹老師又是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呢?請看羅艷丹老師導讀課教學的幾個片段。
【教學片段一】
羅艷丹老師先是運用批注符號提出問題:“有一名同學在‘譏笑這個詞旁邊畫了個問號。為什么呢?”學生回答:“有一點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羅老師追問:“如果遇到不懂的詞語我們該怎么解決?”學生紛紛回答:“查字典。”“問爸爸、媽媽。”“問老師、同學。”羅老師總結道:“看來,先做批注,再想辦法解決是很有用的學習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批注體會丑小鴨的情感。(閱讀課文第3、4自然段,做批注,體會丑小鴨的孤獨)
師:丑小鴨被哪些人欺負?請閱讀第3、4自然段,用“? ”畫出有關的詞句,并在句子旁邊表達出你的感受。
生1:我畫的句子是“哥哥、姐姐咬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那個小姑娘也討厭他”。被家里人欺負,丑小鴨該有多傷心呀!我討厭那些欺負丑小鴨的人。
生2:我畫了句子“丑小鴨來到樹林里,小鳥譏笑他,獵狗追趕他”。丑小鴨被獵狗追趕肯定害怕極了,獵狗太可惡了。
生3:還有一句“丑小鴨來到世界上,除了媽媽,誰都欺負他”。欺負丑小鴨的人太多了。如果丑小鴨能來到我們這里,不會有人欺負他的。
【教學片段二】
師:你為什么在“孤單”旁邊畫個愁眉苦臉呀?
生1:我討厭“孤單”,因為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也感到很孤單。
師:你能聯系自己的經歷去體會丑小鴨的孤單——感同身受,非常了不起。
師:有幾個同學也在“孤單”這個詞語旁畫了愁眉苦臉的符號,我們來聽聽他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2:我覺得丑小鴨很孤單、可憐,所以覺得很難過。
生3:我很傷心,因為丑小鴨被那么多人欺負,沒有人幫助他。
【教學片段三】
師:以聲傳情,我們通過朗讀來讀出丑小鴨的孤單和痛苦。(以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如引導學生加入“因為……所以……”關聯詞來讀,使學生不僅讀出丑小鴨的孤單和痛苦,還初步感知“因果”的邏輯關系)
師:羅老師和你們一樣覺得丑小鴨的遭遇很令人同情。丑小鴨在家里受盡欺負,實在是孤單無助、傷心痛苦,但是,他離開家后的生活好嗎?”
(生答略)
師:是的,丑小鴨在外面的遭遇更加悲慘,他差點還丟掉了性命。
【教學片段四】
羅老師接著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最后一段,讓學生做批注,體會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愉悅。
師:同學們把描寫白天鵝心情的詞句用“? ”勾出來,然后和大家分享。
生1:我覺得“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長長的脖子”這幾個詞語很優美,就勾畫出來告訴自己要記下來。
生2:我勾畫了句子“啊,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因為這個句子讓我感覺到丑小鴨很高興。
師:是的,丑小鴨很高興,也可以說是很驚喜。我們來讀一讀,讀出丑小鴨的驚喜。
……
【教學片段五】
師:看,不少同學在“美麗”這個詞的旁邊畫了個笑臉,為什么呢?
生1:丑小鴨變漂亮了,我高興。
師:是啊!美麗的事物使人心情愉悅。
生2:我替丑小鴨高興,因為丑小鴨再也不丑了。
生3:丑小鴨高興了,我也開心啊!
師:孩子們,你們有同情心、有愛心。丑小鴨難過你們難過,丑小鴨開心你們也開心。丑小鴨會因為你們對它的喜歡而感到更快樂的。
在羅老師的閱讀教學中,小小的批注符號架起了學生理解文本的橋梁。如小小的批注符號“勾? ”和“畫? ”,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小小的批注符號“?”,引發學生閱讀時,對不理解詞句的思考;小小的“顏符號”,引發學生對處于逆境中丑小鴨的孤獨與寂寞的同情,以及變成白天鵝后的振奮和喜悅。小小的批注符號,引發了學生的真情實感,使他們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得到了及時呈現。羅老師再結合學生的情感體驗因勢利導,讓學生觸摸文本的寫作意圖:人生中的孤單寂寞、困難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目標、有追求,就能實現心中的夢想,由丑小鴨變成白天鵝。
(三)閱讀后:批注方法運用小結
師:在《丑小鴨》這篇童話故事的閱讀中,咱們經歷了“三讀”,讀懂了詞句,讀出了重點,讀出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板書:讀懂詞句 讀出重點 讀出情感),收獲真不少!
師:同學們,我們的閱讀收獲離不開小小批注符號的幫助。圈、點、勾、畫批注閱讀法,是一種邊閱讀邊勾畫標記的閱讀方法。以后我們還要帶上這些“小幫手”去遨游書海,領略書中的美景呢!
羅艷丹老師的教學小結,詮釋了小小的批注符號在閱讀當中的意義。不管是一般的批注符號“圈點勾畫”,還是特殊批注符號“顏文字”,均是很好的閱讀方法。這些讀書方法能促使學生思考,進而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的感情。通過一個個批注符號,羅艷丹老師在課堂上呈現了一個真實的、美麗的教學場景——學生閱讀的真正發生,是思考伴隨著閱讀的真正發生。
三、運用批注符號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一)使用較固定的批注符號
批注符號不要隨意更換或交叉使用,要有相對固定的形式和用法。一旦形成習慣后,學生在平時看書、課堂做筆記、課外查找信息的時候,就能快速推進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二)要持續使用批注符號
不動筆墨不讀書。使用批注符號應該先從低年級抓起,中高年級持續推進。長此以往,批注符號則可以引領學生從表層閱讀走向深度閱讀發展,并逐漸會讀書、愛讀書,從而提高閱讀品味。
(三)利用批注符號創造出大空間
批注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當批注和文字在學生腦海中交融的時候,學生的閱讀思考就會被點燃、被激活,由文章內容聯想到生活,將生活經驗與文章內容搭建聯系。教師要善于利用批注符號,以讀促思,讀中悟情,讓學生的閱讀就在不經意間往深處延伸。
閱讀是富有個性的學習和創造活動,學生使用同樣的符號做批注,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獲。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和差異性,讓學生的個性、靈性在閱讀中得到張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黃小林.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科學創新導刊,2010(12)
[3]楊淑延.在批注閱讀中發展學生的閱讀個性[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4]河南商丘市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批注,讓閱讀走入心田[J].小學語文教學,2016(31)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立項課題“崇左市小學語文教學名師課例研究”(課題編號:msyjjzx2019A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五。
作者簡介:梁飛妮(1969—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