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超

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德育),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溫州市名班主任等。致力于學生問題藝術化教育的研究,該課題獲浙江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獲得全國“十三五”教育部重點立項資助。著有《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等4部著作。
習慣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特殊傾向。習慣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包括規范化建設、構建監督機制、營造積極氛圍、完善獎懲措施等方面。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師長要能夠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指導并幫助學生形成規范意識,最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認為,通過“感悟—約定—指導—監督—評比—優化”6個步驟,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步驟一:啟迪認識,感悟重要
良好習慣培養的第一步,是激起學生的自我反思,讓學生意識到習慣的重要,并下定決心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我通過創設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壞習慣”的活動情境,比如鏡像記錄、模擬表演、重構現場等能夠沖擊視覺的“畫面”,以喚起學生的感悟。如學生紀律不好,可以請他管理一下班級;學生插隊,可以讓他體驗一下別人插隊時自己的感受;學生上課坐不住,老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準備在他不注意時拍下他的課堂表現。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你有沒有壞習慣?你需不需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揭示壞習慣的本質,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喚醒學生改變壞習慣的愿望。
步驟二:自我約定,樹立目標
讓養成良好的習慣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需求。過去我們一直在強調規范,學生的習慣訓練條例和目標都由老師制訂,不管學生能否做得到,十幾條或幾十條的規定掛在教室的墻上。然而,這種墻上掛掛,給領導查查,讓學生念念的條例和目標,無法進入學生內心,有些規章制度還容易成為學生眼里的約束條款,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教師可以廣泛發動學生參與討論:習慣這么重要,我們需要形成一個怎樣的約定來養成好習慣?與學生共同商定培養目標,以此作為學生行為的參考。約定不僅需要告訴學生什么該做,更要告訴學生怎樣做,內容可包含學生的安全、禮儀、學習和品質各方面。
約定的內容不能太復雜,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考慮班級實際、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比如,低中年級學生可以編一些兒歌。如,課前帶讀“小小手放放好,小嘴巴不說話”;下課要提醒學生“輕聲慢步,靠右禮讓”;告訴學生見到老師同學要“行禮問好,微笑點頭”,課桌要“學會整理,保持干凈”,回家要“認真作業,按時作息”等。到了小學高年級或中學,就需要制訂更理性且實用的內容,如安全方面,不做危險游戲;衛生方面,要學會整理、保持干凈;紀律方面,要輕聲慢步、不喧鬧擁擠;禮儀方面,要熱情招呼;學習方面,要主動學習、認真傾聽、及時完成作業,等等。制訂規范需要立足學生,著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做到“簡單、必要、能做到”。
約定不能是老師對學生的強制,而應是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約定的內容要得到學生的認同,這樣才能讓學生把約定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追求目標。
步驟三:具體指導,榜樣示范
沒有指導實踐和榜樣示范,很難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據觀察,教育者在學生習慣訓練的過程中,習慣采用否定式教育,且示范性不夠。如,學生坐姿不正確,教師會批評學生;學生作業完成不了,教師會質疑學生上課沒有聽講;教師在教育學生“禮貌待人”,可自己在得到學生的幫助后卻忘記了說“謝謝”;教師教育學生要講究衛生,見到地上的紙屑,忙招呼學生來撿,自己卻袖手旁觀……指責和缺乏示范會讓學生不知所措。
教師制訂的規范是行為結果要求,一般沒有具體交代應該如何達成,而培養習慣必須有具體、細致的指導和良好的示范。如:培養禮儀習慣時,要告訴學生從每一個細小的動作入手,從坐、立、行、走開始,對各種姿勢進行指導。教師要為學生樹立榜樣,率先垂范,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習慣的培養需要正確的指導和耐心的示范,讓學生有樣可學,給學生一個模仿的對象,帶領學生去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受益終身。
步驟四:自我檢測,相互監督
相對于養成一個好習慣,壞習慣到好習慣的轉變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學生走出原來舒服的狀態,必須依靠自我內動力或外在抑制力來支撐。
培養自覺行為初期,教師需要對學生嚴格要求,通過學生自我檢測,加強互檢互評,讓學生逐漸學會自我約束。此時,教師需要制作兩個表格,一是自我檢測表,一天一對照,每周一張,進行自我回顧和整理。如表1所示。
二是小組評價表,除了自評外,更需要他評,小組評價表的作用在于建立生生之間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的良好氛圍。如表2所示。
登記表是對學生一日行為表現情況的反饋,是相互監督的內涵所在,與學生的個人檢測表相互對照。根據同學表現情況賦分,一天一張,每日得到多少個“√”,一目了然。“√”的個數與一定的積分對應,積分可以兌換表揚信等符合學生內心需求的獎勵。積分較少的學生需要通過服務他人、服務集體來換取積分。制訂“一套適合學生當前發展的約定+一套深得人心的評價體系+一個長效的監督機制”是習慣養成的重要保障。
監督需要有長效機制,否則習慣培養就像繞線球一樣,稍不注意線球就從手上滑落了,之前的辛苦就會付之東流,還可能失去更多。只有持續關注,堅持訓練,習慣才會養成。
步驟五:獎懲并行,不斷促進
引導學生養成習慣需要及時的表揚與適當的懲罰并行,沒有表彰和督促,習慣訓練就會流于形式。學生初步養成了習慣,教師要及時進行表彰,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貼小紅花、小蘋果之類的貼紙,對中學生,可以用代幣制的方式,讓學生疊加養成好習慣,累積到一定數量可以授予某種獎項。習慣積分還可以融入學校常規評比活動中,這也是對班級獎懲機制的完善。利用有效的表彰,讓學生保持十足的動力,持久地參與到習慣訓練中。
需要提醒的是,在習慣訓練中,當學生出現反復時,教師應按規定給予適當的懲罰。因此,及時關注學生的表現,不能對小錯視而不見,積累成大錯后再進行懲罰,這種“秋后算賬”式的措施,無法促進學生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教育效果也會不盡人意。比如,A上課喜歡搭話,老師沒有及時制止,在A養成了上課隨意講話的習慣后,老師再進行教育,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對抗,因此在A搭話的當下教師就應及時制止。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長期吃油條會得癌癥,但還是會有很多人吃油條,因為大家認為這個“大懲罰”比較遙遠,不一定會來,所以大家不會及時改變。可若換一種懲罰方式,吃了油條馬上就會咳嗽或拉肚子,人們肯定就不敢吃了,相比癌癥,咳嗽和拉肚子是小懲罰卻很有效果。
那么,面對學生的壞習慣,該罰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是獎勵什么,就罰什么,若獎勵的是積分就罰扣除積分,若獎勵小紅花就罰扣除小紅花。若這些懲罰沒有用,那就需要全班學生商量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懲罰。
這是習慣改變最基本的兩個因素。只有將獎懲巧妙地結合,才能做到誡勉與鼓勵并行,促進學生不斷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步驟六:優化環境,期待成長
良好的氛圍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積極影響。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后進生進入優秀班集體后,受到良好班風的熏陶,很快改掉了身上的毛病。當然,也有反向影響的情況。因此,需要時時關注班集體的風氣,鼓勵和欣賞學生的良好表現;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監督制止,用積極的方式去營造良好的氛圍。
習慣養成既要有統一標準下的約定,也要有尊重成長差異的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生起點不同,需要有適應不同學生發展變化的措施。對于個別習慣不太好的學生,要以靜待花開的心態去面對,讓他們自己提出適合自己的計劃和發展目標,從容易達到的開始,樹立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的信心。同時,還可以激勵優秀學生與之結對,開展生生互助,以求相互監督、共同進步。事實證明,這樣做,學生對自己制訂的目標會更加認同,并能逐步增強自我認識、自我規范、自我評價的能力。
期待成長,先行鼓勵。教師要構建一個友好的能量場,讓學生置身其中,用期待和鼓勵賦予學生滿滿正能量,滋養其成長。
習慣培養的6步策略將習慣變成學生可知、可感、可接受的目標,進而有效轉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不再是站在跑道終點按秒表的裁判,而是站在跑道兩邊吶喊助威的啦啦隊員,激發、保護和強化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在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保持自信上進的狀態,享受成長。
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比改掉一個壞習慣要容易得多。因此,習慣培養需要抓住初始階段這個最佳時機。比如,人與人關系建設初期,嚴格執行雙方的要求或共同約定,那么這個約定就會成為雙方保持穩定關系的關鍵,深刻影響著雙方的關系,構成具有一定思維慣性的“心理場域”。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