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一課為例,論述師位體驗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提出在課前應用指導學生備課,夯實基礎;課中應用指導學生模擬授課,內化知識;課后應用指導學生反思構建知識體系,鞏固知識等策略。
【關鍵詞】師位體驗式 做守法的公民 課堂教學 探究 嘗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110-03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無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有不一樣的學習體驗,進而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師位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重視師生雙邊情感體驗、強調師生互動交往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主要體現為學生代入教師的思維模式學習、提升、鞏固、發展,學習過程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探究。師位體驗式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課前,學生根據課堂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模仿教師的備課過程,夯實學習基礎;課中,學生進行教師角色扮演,按事先安排好的要求和內容給其他同學講課,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促進知識內化;課后,讓學生在反思中構建知識體系,提高總結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學流程圖詳見圖1)本文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一課為例,詳細闡述師位體驗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應用,讓學生在備課過程中夯實基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師位體驗式的教學就是從學生心靈深處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在模仿教師備課環節開始,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學習主動性,自主地探索、發現、研究課程內容,找到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及時彌補自己的薄弱點,夯實基礎,提高學習效率。
備課是教師在課前所做的教學設計和準備工作,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上的加工和處理,包括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等。實施師位體驗式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備課時,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求學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備課。例如,在教學《做守法的公民》這一課前,筆者通過微課,讓學生大概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如圖2)學生明確了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后,就能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方案。
第二,指導學生科學分組,并對各小組的備課進行督導。《做守法的公民》一課的內容較多,分為法不可違、預防犯罪、善用法律三個部分。因此,筆者把學生分為三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部分內容。要求每組學生合作備課,完成資料搜集、教案設計、PPT制作等工作。學生在備課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夯實基礎。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學生在分組備課、分組模擬上課的過程中,是存在競爭關系的,因此,教師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來評價學生的備課質量、上課情況,點評各組的優與劣,幫助學生發揮優勢、改進不足。評價方法要從多角度、多元化著手制訂,不僅要包括備課是否充分、知識點是否有遺漏、觀點是否有誤、重點和難點是否突出等內容,還要關注課堂互動設計是否熱烈、課堂活動設計是否科學、“教師”授課聲音是否洪亮、板書是否清晰規范等。在課前制訂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能讓學生備課的目標性更強、內容更完整,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二、課中應用,讓學生在模擬授課互動中內化知識
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夸美紐斯說過:“我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想,而且學得更多、更快樂、更積極、更主動。”師位體驗式教學就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教師的角色,既是老師也是學生,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一。在師位體驗式課堂中,全體學生都有充當“小老師”的機會,都能參與到課程教學中,這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學生在模擬授課的過程中,知識得到內化,技能得到增長,自信得到增加,核心素養得到發展。
《做守法的公民》一課的內容分為法不可違、預防犯罪、善用法律三個部分,在指導學生分組備課之后,課中筆者讓每個小組進行模擬授課。授課的小組成員中,有主講、副主講、助教等不同分工,每名成員在模擬授課時需要負責講解相應的內容,這樣全體成員都能獲得授課的體驗。在授課過程中,其他小組的學生對授課小組發起挑戰,找出遺漏和錯誤的地方,提出質詢和疑問,增進學生的互動,促使知識內化。
例如,第一小組講授的是“法不可違”部分。“小老師”們結合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先出示一幅漫畫:“法律告訴我們,在疫情特殊時期,不戴口罩、不遵守封閉管理是違法的。這體現了法律的什么作用?”利用漫畫引出新課,較有創意,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較易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如圖3)
第二小組以一則案例引出授課內容“預防犯罪”,讓同學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法以及刑法的作用等。由于這組的授課內容相對復雜,這組“小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被其他同學提問了一些問題,如講解“刑法”時,有人提問“偷東西應當判處什么刑罰”;講解未成年犯罪時,有人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應該如何處罰”;等等。在互動的過程中,無論是“小老師”還是“學生”,他們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臨場抗壓能力等均獲得了鍛煉和提升,所學知識也得到了內化。(如圖4)
在學生模擬授課時,教師的身份雖然有所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依然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教師要密切關注模擬課堂的走向并嚴密把控課堂的全局,在“小老師”講述不到位時及時進行補充,在“小老師”表述出現錯誤時及時進行糾正,在學生的討論、互動偏離主題時及時做出調整,由此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知識內化,提升核心素養。
三、課后應用,讓學生在反思中建構知識體系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如果只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知識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也是如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才能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師位體驗式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備課工作,課中認真模擬授課,還要提醒學生課后重視知識的總結、歸納、反思、構建工作,讓知識系統根植在腦海中,確保課堂學習的效果。課后,教師如何開展師位體驗式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指導學生歸納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在學習《做守法的公民》一課時,當學生模擬上課結束后,筆者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反思,進一步加深課程內容理解。例如,“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的區分是本課的重難點之一,筆者先幫助學生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區分它們的不同點,進而讓學生總結它們的共同點,最后由“小老師”進行總結歸納。每名學生的思路不同,所用的知識歸納方法也不盡相同,如第一小組利用了表格進行知識歸納,(如圖5)每一個知識點通過條條框框,羅列得十分清晰;第二小組采用了思維導圖示意“違法行為”“一般違法”和“犯罪”的關系,(如圖6)讓學生從直觀的圖中,知道了“一般違法”和“犯罪”二者相互獨立,但是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一般違法”很容易發展為“犯罪”。
第二,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讓學生的知識結構變得立體、完整和清晰。所以,教師在課后總結時,可指導學生繪制直觀性、結構性較強的思維導圖,強化學生對知識點內在聯系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圖7)
第三,引導學生對易混易錯知識點進行再一次梳理和分析,讓學生產生遷移,拓寬知識面。(如圖8)
師位體驗式教學顛覆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讓學生以教師的思維模式,站在教師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活主動學習的熱情、主動參與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分享意識和競爭意識。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還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國智.一次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嘗試[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9)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孔子.論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黃瑩瑩(1988—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