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張 欣,秦 錚,沈海濤*
(1.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4;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1)
為保證疫情期間高校師生安全,教育部下發了2020年春季延期開學通知,并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鼓勵高校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資源、網絡空間等,積極開展在線授課、在線學習等線上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我國近20年來除2003年SARS外,未發生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各教學醫院也缺乏嚴格規范的隔離病房教學實踐案例。傳染病大流行期間的院感管理尤為重要,是保障醫護人員安全工作的有利武器。院內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在我國從1986年提出以來,已得到廣大醫學院校教師和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并進行了深入研究。完善的院感管理不僅可以有效保護患者身體健康,減輕其經濟負擔,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防止損害其身心健康[2]。多學科協作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曾在其他專業教學中有所應用[3]。在線教學在我國醫學教育領域已有廣泛應用,但在疫區前線進行異地在線教學,目前還未見報道。基于上述情況,中國醫科大學3位馳援湖北疫區一線的臨床教師利用網絡會議平臺,結合實戰情況,對臨床醫學專業5年級實習學生進行院感相關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協作教學,為下一步大規模開展在線教學積累經驗,現報告如下。
以中國醫科大學2015級五年制本科5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297人。
首先進行教學準備,包括如下4部分:(1)教學人員準備。MDT團隊由3名教師構成,其中感染專業一名,負責院感部分教學;急診專業一名,負責臨床診療教學;呼吸專業一名,負責科研熱點教學。由教務管理部門負責提前通知實習學生安排好日程,準備聽課。(2)教學實踐材料準備。向所馳援醫院的院感管理部門咨詢病區建筑布局,共掌握6處隔離病區(包括武漢3處,襄陽3處)的實際建筑布局,并繪制平面圖。根據各區域分布情況,結合院感培訓要求,制作建筑衛生學相關教學內容。向各隔離病區護士長征集個人防護和手衛生的培訓與操作錄像,征集工作中職業暴露和安全注射的高危場景實地錄像,每種情況搜集多段視頻材料和圖片,制作相關教學課件。(3)理論教學材料準備。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傳染病學》第八版教材為基礎,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等材料,以及歷史文獻和實踐教學材料,編寫理論教學相關內容。所有參與授課的教師及課程策劃人員通過網絡平臺集體備課,并做好答疑準備。(4)思政教學材料準備。搜集所在醫療隊醫務人員,特別是所屬教學醫院教師的真實事跡,結合時事新聞,制作思政教學材料,包括圖片、文字等。
利用騰訊會議網絡平臺實施教學,由主講教師提前1周申請會議房間,并將會議碼通過通信工具(如微信等)發放給學生或其他授課對象,根據實際需要公布會議直播地址。授課當日,教師提前1小時進入網絡會議室,調試設備,設置聯席主持人,上傳網絡授課參考資料,并根據疫情最新數據及相關診療方案的發布情況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授課開始后,教師通過電腦屏幕共享功能播放課件,同時開啟視頻,讓學生在屏幕終端可同時看到課件內容及教師本人實時教學視頻圖像。為保證授課紀律,通過主持人功能遠程關閉學生攝像頭和麥克風功能,對于提問學生臨時授權使用攝像頭及麥克風功能。授課過程中如學生有問題可通過軟件自帶聊天窗口提問。授課結束后,利用聊天窗口與學生進行互動,各學科教師在線答疑,保留聊天數據,供后續分析。通過共享屏幕顯示二維碼,發放調查問卷,回收結果,連同課堂后臺數據,留存并分析。
本研究為數據分析及調查式研究,未設對照組。評價指標分為客觀和主觀兩部分。客觀指標為通過騰訊會議后臺提取學生聽課數據,主要包括單次最大在線時間、總在線時間、遲到率、早退率、遲到時間和早退時間。主觀指標為課后向學生發放網絡調查表,調查本次教學相關反饋信息,其中,前4題為單選,選項為3分類;后2題為多選。
騰訊會議后臺數據經Python 3.6軟件清洗、變換,用R語言軟件(3.6.4)進行數據分析。問卷數據用網頁自帶工具分析。連續變量根據正態分布情況采用(±s)表示或M(Q1,Q3)表示,分類資料采用n(%)表示。本研究不涉及假設檢驗。
教學持續時間為60分鐘,其中主講教師講授40分鐘,兩名聯席教師各講授10分鐘,課后增加互動答疑環節。參與會議人數297人,觀看直播人數不計算在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總在線時間為65.00 min,單次最大在線時間為61.00 min,遲到率為54.2%,遲到時間6.77 min;早退率為26.6%,早退時間12.46 min,詳見表1。

表1 MDT院感教學在線課堂數據統計表
課后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56份,占比84.9%。問卷共6題,前4題為單選,后2題為多選,具體題目及結果見表2。

表2 院感相關MDT協作教學反饋調查結果[n(%)]
MDT,即多學科協作團隊,是目前世界流行的臨床診療模式,其主要思想是由多個學科專業人員組成小組,通過意見討論,共同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4]。在教學領域,MDT協作教學也被廣泛應用。陳佳等[5]在癲癇臨床教學中利用MDT模式進行了小規模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均為15人,教學過程中集合了神經內科、兒科、神經外科、影像科等學科教師。研究結果提示實驗組學員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和出科考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組。曾泉等[6]利用多媒體聯合多學科討論模式進行頭頸部腫瘤教學,包括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影像科、腫瘤科、病理科等多個專業的教師。結果顯示MDT協作教學有利于發揮多學科臨床教學團隊的優勢。但目前已有的MDT協作教學研究還存在一些缺陷。如教學對象以實習醫師或進修醫師為主,向本科生開展的較少[7]。考慮可能與本科階段相對固化的授課方式有關,即課堂講授時只能有一名教師授課,名義上是多學科協作教學,實際是多教師按課時輪流授課。這樣的授課方式導致課堂情況無法及時反饋給各學科教師,教師也無法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因此,現有的MDT協作教學雖較傳統單科教學有所進步,但仍有很大局限性。當代醫學專業分工越來越細,MDT協作教學的精髓就在于把各個專業的知識融為一體,最終作用于客體,即患者和學生。本次教學通過網絡手段成功實現了多學科教師同屏出現,并能互相實時接收講課內容,彌補了教師之間溝通不足的缺陷。聯席主講教師可根據課堂情況,即時調整授課方案,靈活性強。此外,在互動答疑環節,多學科教師基于各自專業知識相互補充,可以給學生提供多角度的、更加準確的回答。從課后調查問卷結果看,學生對院感預防、臨床診療、科研熱點的興趣度均比較高,分別為69.5%、80.2%和70.3%。可見,學生對臨床診療和科研熱點的興趣度并不低于院感預防。在這種情況下,MDT協作教學更能集教師專業優勢于一體,更好地滿足教學需要。但需注意教學過程中的時間分配,以免偏離教學重點。
MDT協作教學模式再好,也需要好的工具幫助其實現目的。在線教學在世界范圍高校教學中已有廣泛應用,涉及繼續教育、護理教育、醫療本科教育等。在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發揮了巨大作用。常用在線教學平臺的建立基本基于平時教學工作,較少具備實時語音互動、視頻圖像傳播、多講者同時講課的功能[8]。為實現MDT協作教學,我們調查研究了若干平臺,最終選擇騰訊會議作為教學平臺,使用效果良好。騰訊會議能實現視頻和音頻的同時傳播,通過共享屏幕功能實時展示課件,可在多個主持人之間自由切換,完全符合MDT協作教學的需要。此外,騰訊會議可實現教師本人視頻圖像和課件同時在屏幕出現,最大程度還原課堂教學情景,必要時教師可通過肢體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演示,如手衛生、防護裝備的穿脫等。從課后調查結果看,學生對視頻、音頻、課件的興趣度分別為46.1%、15.6%、38.3%。可見教師形象的存在仍然重要。在傳統課堂中,因教師一直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對教師本人的關注可能并不明顯。而在線課堂中,教師得到了更多重視。但在線課堂也并非完美。在授課過程方面,雖然經過教師充分準備,且多學科間互補知識短板,在教學內容質量上有所保證,但學生在屏幕前的狀態教師并不能得知,也就無法實時掌握學生聽講狀態。在線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師的授課吸引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相對傳統課堂有一定劣勢。另外,并非所有學生都能接受在線教學,本次課后調查顯示,有6名學生(2.3%)對在線教學不太接受。學習本身需要付出努力,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學生自律性差,不能全身心投入課堂的情況無法避免。如本研究后臺數據可見,雖然總在線時間中位數達到了65 min,但學生遲到發生率較高,約54.2%,中位遲到時間為6.77 min,早退率略低,約26.6%。這種情況在傳統課堂是不可能發生的。個別學生可能出現軟件崩潰、網絡擁堵等情況,均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線教學的開展,無論從內容輸出、教學管理還是方法論方面均有很多問題有待優化。
在高校停課期間,教學進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在教學大綱基礎上,醫學院校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優勢或工作特點,開發適合的教學內容。院內感染是當前疫情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既包含住院病人也包含醫務人員的感染控制和個人防護等問題。院感教學是傳染病學教學的一部分,但占比較少,因此以往無論學生還是醫護人員,對其了解都很有限。完善的院感工作是傳染病疫區醫護人員工作安全的有力保障[9]。本次院感教學是在湖北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時間窗內進行,結合全國抗疫工作和各地醫療隊馳援活動背景下進行的。授課教師全部來自湖北前線,都是一線醫療工作人員。結合實地照片和視頻,課程可以對院感工作進行全景再現,如馳援醫療隊小組培訓、實際病房建筑布局及改造、實戰情況下防護裝備穿脫錄像、污染區工作注意事項等。課后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通過本次課程學生對院感知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除專業知識外,思政教學在醫學教育中也同樣重要[10]。參與本次授課的前線教師都是主動請戰,都是在重癥病區工作,有兩位教師是共產黨員,這種模范先鋒行動本身就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是最好的言傳身教[11]。在授課過程中,各位教師還結合自身實際感受,表達了對黨和國家領導下的抗疫“戰爭”的深切體會,這對學生樹立職業自信心、堅定職業信仰有很大幫助。
臨床教學是醫學高校永遠的工作主題之一,在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臨床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教學工作進行合理安排,利用現有條件,完成教學任務。本次MDT協作教學研究顯示,學生對在線教學接受度較高,利用在線課堂可更方便地實現多學科協作教學,但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保證學生出勤率。以上經驗可為疫情期間大規模開展在線教學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