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混合式教學兼具了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既迎合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整體要求,又滿足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個性化需求。為深入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嘗試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線上”主要通過外研社提供的U校園在線學習平臺和多款手機APP如每日英語聽力、百詞斬、英語流利說等,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支持;“線下”在多媒體教室通過任務型教學、翻轉教學和情境教學等方法開展課堂教學,采用線上輸入,線下翻轉,使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與融合,進而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在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的《大學英語讀寫譯A(1)》課程教學中,筆者在任教的四個本科班嘗試使用基于U校園在線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選取19級學前教育1-3班和19級新聞1班作為實驗組,與19 級教學內容和要求大致相同的新媒體1 班和新聞2班進行比較研究。
U校園是外研社旗下的在線學習平臺,提供學、練、測、評一站式交互體驗。該平臺提供了課文和單詞的錄音、電子書,重點詞匯的用法與課文翻譯,還有教材配套練習及四級題庫,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在線提交作業或完成測試,教師可在后臺查看學生完成情況,客觀題系統會自動打分,主觀題需要教師批閱給分,學生每次作業的得分可按班級導出。教師也可通過U校園上傳拓展資料,供學生課后學習。《大學英語讀寫譯A(1)》選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三版),因而師生可免費使用平臺上的課程配套資源。在實踐教學中,筆者主要從課前預習、課中講解、課后作業布置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有收獲也有不足。
新課講授之前,教師將本課的學習任務及拓展資源上傳到U校園,讓學生通過U校園在線學習平臺結合任務單上的要求和指引進行預習,教師利用U校園查看學生學習進度并及時督促。比如Unit1 Fresh Start 的課文是國外某大學校長寫給新生的歡迎詞,主要介紹的是大學與高中的異同點,給學生提出了學習建議和期望。新課導入前,教師通過U校園發布預習作業,布置小組任務和個人任務。小組任務是分組收集國內外名校開學典禮的校長致詞和校訓的中英文表達,每組負責一所指定學校的資料收集。個人任務是在上課前完成課文和單詞的預習,將難句和難詞記錄在作業本上并上交。通過預習,學生可對文章的大意及重點詞匯的用法有所了解,教師也可通過平臺和學生上交的預習作業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課前預習,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難點,課堂著重講解重難點知識,并結合學生預習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有效輔導。教師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及理解。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及進度安排,每單元的授課時間為6課時,筆者將每單元的授課環節大致分為:Presentation(小組演講),Lead in(新課導入),Global reading(泛讀),Intensive reading(精讀),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Exercise and homework(練習及作業)。
通過與其他老師溝通探討,發現在授課過程中,與課程組其他教師區別較大的是第一部分Presentation的設計。該環節是小組英文展示環節,要求不同的小組根據分配到的單元主題制作PPT課件,并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比如,Unit 5 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講的是體育精神和運動的好處,學前1班的同學結合校運會描繪了校運會的開幕式和各類運動項目,并分享了參加校運會后的感受;學前2 班分享的是中國女排和教練郎平的資料,討論了女排精神和體育精神;學前3 班介紹奧運會的由來及發展,整理了奧運會主要項目的中英文表達;新聞1班分享的是馬拉松比賽的由來和發展,并結合授課當月在南昌舉行的國際馬拉松比賽進行了簡短的英文新聞報道。各組同學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知識儲備設計課件,學生對于該環節的興趣和積極性都非常高。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不斷完善presentation,學期末由每組代表和教師共同組成評委團,對小組展示進行評價和反思,評選出最佳小組,并給該組所有成員加平時分。在集體榮譽感和分數的刺激下,小組成員間的配合越來越好。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檢查學生課前小組作業完成情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
筆者的實驗班級是19 本學前1,2,3 和新聞1 班,涉及到學前教育和新聞學專業。根據往年的教學經驗,學前教育專業主要是女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強,態度較認真,但創新度不夠;新聞專業的學生男女參半,課堂氛圍更為活躍,思維開闊,但學習的主動性較差。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線下”布置課后作業時,針對不同的專業下達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Unit 2 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 講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通過講解課文及西方家庭教育觀,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還應更理解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并將對父母的回報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的回報。該單元的授課時間正好在國慶節前后,2019年是建國70周年,因而布置了一項特色作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制作課件并繪制手抄報,主題是“我和我的祖國”;新聞專業學生寫一篇新聞報道,介紹建國70年以來的大事件。結合專業特點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并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及時鞏固所學。從作業質量來看,根據專業特點布置不同的作業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英語讀寫課程中,教師最常用的方法是PWP,即將教學分為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和讀后(post-reading)三個階段。針對這三個階段,筆者通過U校園在線學習平臺布置課程同步作業。“讀前”運用U校園組織學生預習,平臺上設計了豐富的習題,有閱讀理解問答題、選擇題、判斷對錯題等,幫助學生在課前激活已學知識,并從語言、內容、心理方面讓他們對將要學習的課文做好準備,對課文產生期待和興趣。“讀中”布置學生在線完成教材配套練習,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一方面要讓課堂教學與課前預習銜接起來;另一方面要利用U校園教學情況統計數據定位學生薄弱點,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教師可通過U校園查看班級學習情況,系統中成績分析可作為教學參考,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情。“讀后”利用U校園針對學生情況發布個性化作業,教師可在“設定教學模式”中修改單元必修板塊,根據課程大綱設置必修內容,還可布置思考題,以作業(個人作業、小組作業)或測試的形式發布給學生,學生在線作答,教師在線評閱,引導學生通過習題訓練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還可利用U校園布置四級模擬題進行拓展訓練,U校園平臺題庫資料豐富,適合進行聽力、閱讀、翻譯和寫作訓練。筆者通過U校園布置學生每周完成兩篇閱讀理解、兩篇聽力短文、一篇段落翻譯的練習,學生提交答案后,客觀題系統會自動打分,題庫中的翻譯和寫作也支持機器評閱。教師還可設置客觀題的過關條件,學生達到正確率要求之后,訓練結果才能計入成績,這樣可保證學生訓練的有效性。通過上述方式,在讀寫課程各階段引入U校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大部分學生能按時提交作業,教學效果有所提高。
形成性評價即學生的平時表現成績,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間的評估和教師對學生的平時表現評估。終結性評價是期末課程考試成績,課程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其中形成性評價占40%,終結性評價占60%。
在學生平時成績記錄方面,將分值劃分為四部分,即考勤(50分)、課堂提問(20分)、作業(20分)和其他(10分)。其中,課堂提問包括學生主動回答、教師點名回答和小組演講的分數,學生主動回答記A(若正確加3分每次,錯誤不扣分不加分),教師點名回答記B(若正確加2分每次,錯誤視情況不扣分或扣1分每次),小組演講屬于課堂提問中的特殊板塊,學期末由小組代表和教師共同投票選出presentation環節中表現最佳小組,并結合每組主動回答問題的人次進行小組排名,表現最佳的小組給每位成員加10分,排名第二加8分,第三加6分,按2分遞減,最后一名的小組成員不加分。作業方面,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通過U校園導出學生線上作業成績;“線下”結合每單元的教學內容布置各類書面作業,包括翻譯、單詞造句、思維導圖、手抄報、新聞稿等。對于作業分數低于60分的同學,要求重做,若沒完成就扣5分每次,缺交作業的也是扣5分每次,如果作業都按時按質完成就可以得到20分的滿分。其他這欄是學生筆記、百詞斬、每日英語聽力打卡情況的記錄,其中筆記占2分,百詞斬占4分,每日英語聽力占4分,根據班級整體情況設定打卡的基礎線,超出基本線的才加分。這部分主要是檢查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和課后主動學習的情況。該管理辦法筆者在前兩屆班級中使用過,對于激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有明顯效果。
終結性評價方面,本課程的末考試卷是參照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的題型設置的,并有效結合書本所學內容和課外內容,試題難易度把握適中,題量適中。題型有寫作、段落匹配、選詞填空、閱讀理解和段落翻譯題,其中書本習題是選詞填空和段落翻譯,占50%,課外內容占50%。任教的四個班級中,學前教育3班平均分最高,是72.72分,卷面成績及格率達92%,學前教育2 班的平均分相對較低,只有65.49分,卷面及格率為75.51%。四個班的平均分是69.61,卷面成績及格率為83.32%,在文科類班級中排名較前,整體情況良好。
1.教師參與混合式教學認識及能力準備不足。從自身來說,筆者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了解不夠深入,主要是通過文獻資料、講座和視頻學習了解,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概念還處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基本認識中,對于“理想的網絡教學平臺”沒有明確的想法,對于“混合式教學將會產生的作用”認識還處于模糊階段。在實踐教學中,主要利用U校園平臺布置課前、課中和課后任務,學生通過U校園完成作業和測試,教師課堂授課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時僅將U校園提供的學情數據作為參考,課后利用U校園布置拓展練習,還未真正實現混合式教學。
2.學生參與混合式學習心理及能力準備不足。通過對19 本學前1 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多數學生習慣了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贊同“以傳統講授為主”,不贊同“減少面授時間,增加網絡學習時間”。這說明學生還是習慣傳統的被動式的課堂灌輸知識,對于主動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學習的模式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害怕和抵觸。比如,有個別同學線上作業0次提交,而線下作業卻能按時完成。還有些學生在使用U校園學習時,容易被手機上的其他信息轉移注意力,利用平臺持續學習的時間不長,甚至存在用手機刷課的現象。
3.線上教學管理不夠完善。由于混合式教學改革在《大學英語讀寫譯A(1)》課程的實踐尚處于個人嘗試階段,缺乏學校和網絡學習平臺強有力的支持。當學生網絡學習時遇到問題,比如登錄U校園平臺的學號有誤,學生操作時遇到技術問題,學生教材所附的驗證碼重復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學生無法正常學習,需要單獨與外研社負責老師聯系處理,有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
4.U校園學習平臺資源還需豐富完善。U校園學習平臺僅向學生開通配套教材的課程資源,沒有提供豐富的拓展課程或視頻學習資料,資源的形式以文本學習和課后練習為主,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使用率相對較低。有些課程比如藝術專業和專科學生使用的教材目前還沒有配套電子資源,這些學生無法利用U校園開展網絡學習。
1.教師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對于教師而言,首先應轉變以往搞好課堂教學就足夠的觀念,應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時代給教育領域帶來的大變革,尤其是2020年突發的疫情,所有院校都在嘗試在線教學,以保證學生“停課不停學”。如果教師僅會采用傳統方式授課,那勢必被時代淘汰。其次,教師要增強課堂活動綜合設計能力,要從設計教學過程轉向設計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總是在一定的課堂活動中進行的。混合式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設計活動時要重點考慮如何促進課堂互動和小組互助。在線交互反饋能促進知識的構建,當教師未能及時反饋時,學生可通過學習小組或其他同學得到反饋或幫助,因而設計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再則,教師還應提升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培訓機會多學習多積累,增強對技術影響教育的了解和信念,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2.學生應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對于學生而言,混合式學習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式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準備階段,應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根據教師規律性的任務下達,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做好充分的課程預習。在學習過程階段,學生應注重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的管理,通過自我監督和他人監督完成學習。在考核評價階段,學生應注重自我反思,將自主學習任務的完成效果、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作為評價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平時成績設置環節應加大線上學習情況的計分比重并將學生的自評分數加入考核內容。該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少數學生從未提交線上作業的情況,反思原因應該是線上學習的比重在總成績中占比較少,未能引起學生的重視,今后會調整平時成績中線上學習成績的占比。
3.教學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制度,保障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該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僅在筆者任教班級開展,勢單力薄,推行改革的過程困難重重,尤其是遇到平臺技術問題,作為教師身份,較難得到及時解決。筆者今后開展改革前,會先向學校申請項目支持,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出臺相應的《混合式教學管理辦法》或《網絡教學平臺管理細則》,對在線平臺加以規范管理,為教師提供強有力的后盾,并組織開展相關培訓,比如混合式教學理念培訓、網絡課程設計培訓、信息化技術培訓等,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與教學能力,保障混合式教學的健康發展。
4.U校園在線學習平臺應豐富平臺資源,保證師生的學習需求。U校園的優點是交互性較強,在習題資源方面相對豐富,較適合布置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的任務,但是缺少視頻學習資源,沒有教師上課視頻,學生主要通過文本學習和大量習題練習開展在線學習,在混合式教學中主要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在U校園課程設置中,教師只能篩選出必修章節,不能對章節內容進行更改或調序,缺少課程個性化設計,希望該平臺的功能和資源能進一步完善,或考慮選擇其他功能更完善的在線學習平臺。

圖1 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流程圖
將U校園在線學習平臺與傳統課堂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豐富了教學資源,完善了課程評價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師生的認同。當然,混合式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的問題:線上學習軟件的使用相對較局限,網上教學資源整合難度較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提高,需要教師采取多種管理方式來督促和檢查等。作為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的老師,急需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打造出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現代化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