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堅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進行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上海市應急管理部門承擔督導疫情防控措施落實的重要職責,積極參與綜合協調、地區防控等工作,聚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疫情監測、復工復產等方面,推動依法科學有序防控,在應急管理方面積累了有效實踐經驗,也為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應急管理部門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進一步深化機構改革,構建城市應急管理新格局,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城市應急管理新能力,在履行應急管理職責、凸顯城市應急管理新成效等方面切實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城市建設守住“安全的地平線”。
一、深化機構改革,構建城市應急管理新格局
著力加強應急管理統籌協調。積極研究完善應急管理綜合性議事協調機構。建立健全自然災害防治、森林防滅火、空中應急救援、安全生產、防汛等市級議事協調機構,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推進落實作用,對全市應急管理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立足預警快、響應快、聯動快、處置快,有效銜接值守力量和先期處置力量,應急管理部門、應急聯動單位初步形成“上下互通,橫向互補”應急聯動機制,協同治理、同向發力的格局加快優化。
著力提升應急協同共治水平。堅持社會共治,實施安全生產責任險,出臺《事故隱患舉報獎勵辦法》等規章,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安全風險治理。堅持文化培育,建設安全發展示范城市、防災減災示范社區,開展“安全生產月”“5·12防災減災日”“公共安全教育開學第一課”等活動,開發“上海應急守護”政務新媒體,逐漸形成品牌效應,成為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意識、宣傳引導市民增強自救互救安全技能的重要平臺。對接國內外豐富的優質資源,加快培育具有戰略眼光、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急管理人才隊伍。堅持區域協同,與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應急管理部門一起,建立長三角應急管理協同發展機制,深入推進信息互通、工作互聯、資源共享、成果共建。
二、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城市應急管理新能力
按照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聚焦上海城市特點,著力構建高效科學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
健全安全責任體系。出臺《進一步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意見》等文件,細化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制訂出臺《上海市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推動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落到實處。深化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打造無縫銜接的責任鏈條。加大警示力度,聯合相關部門,對事故頻發的行業單位開展集體警示約談,督促切實增強風險隱患意識,同時加強企業服務,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切實擔負起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把安全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健全法規政策體系。堅持依法管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修訂完善《上海市安全生產條例》《上海市消防條例》等文件,圍繞城市安全發展、自然災害防治、空中應急救援等方面構建城市應急管理的地方法規政策體系。加強創新管理的系統化集成,整體推動政策制度創新。強化業務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制定《防汛防臺應急響應規范》等業務指導規范,結構性提升工作管理服務水平。推進應急管理“放管服”制度改革,全面落實行政審批“一網通辦”“雙減半”和“辦事指南”,便捷人民群眾辦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構建智能應急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按照“一網統管”建設標準,緊密對接公安、交通等部門,推進數據共建共享、部門分工監管、支撐業務協同。組織開發危險化學品全過程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全市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一企一檔”,實時對接110警情、危險貨物運輸車輛GPS監控等數據,接入市“城運云”系統。實施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完成企業視頻監控圖像和監測數據接入,實現危險化學品一、二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全覆蓋。會同氣象部門,加強市預警發布中心業務運行管理的指導,積極支持推進預警工程二期項目落地。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會同氣象、水務、海洋、自然資源、農業、地震等部門,推進全流程速報預警業務體系建設,協調加強極端天氣、汛情水情、海洋災害、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三、履行應急管理職責,凸顯城市應急管理新成效
切實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打好安全生產主動戰、攻堅戰,實現全市安全生產整體水平明顯提高,解決人民群眾“頭頂”“腳底”和“身邊”的安全問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有序推動開展風險隱患雙重預防機制,扎實開展危險化學品、加油氣站、粉塵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間作業、玻璃幕墻等專項整治,針對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行業、工貿行業等近萬家企業開展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和分級管控工作,對突出風險和突出隱患重點加強防范。切實保障進博會等重大活動安全,建立應急部門主導、行業部門聯動、基層屬地落實的工作模式,堅持面上統籌、重點聚焦、點上管控的工作方式,創立場館“標準化管理+社會化風控+清單化監管”安全管控措施,為重大活動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同時,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對危險化學品等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一點一措施”,開展點對點、專家上門服務,督促指導企業整改消除重大風險隱患;在企業無重大安全隱患的前提下,對危險化學品領域的相關企業,采取安全承諾的方式,實施安全許可延期。
有效提升應急救援能力。聚焦救援實戰能力,有效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力量優勢,實現應急救援戰斗力顯著提升。依托市消防救援總隊,加強應急救援關鍵力量建設,組建國家水域救援上海大隊和抗洪搶險跨區域救援隊伍,打造覆蓋地質災害及高空救援、核生化救援、水域救援、重型機械工程救援的重特大災害事故跨區域救援“尖刀”。統籌推進全市應急預案體系化建設,指導組織開展軌交大客流緊急疏散、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森林防滅火等實戰化綜合應急演練。
全面提升自然災害防御水平。聚焦上海災害特點,全面承接做好綜合減災統籌協調工作。定期開展風險形勢研判,為重大活動、重要時段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決策。強化綜合減災統籌推進,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自然災害防治10項重點工程。啟動開展第一次自然災害普查,全面掌握上海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客觀認識我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茖W謀劃“十四五”救災物資儲備規劃,完善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推動救災物資儲備共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優化完善防汛指揮體制機制,與市水務部門聯合組成市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做好應對臺風汛期的應急管理“加法”,奮力抵御臺風和暴雨侵襲,確保人民生命以及財產安全。
說明:作者根據2020全球城市論壇城市應急管理分論壇上的主旨報告整理。
責任編輯:逯?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