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明

在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數量有所增加,編排位置有了調整,作業設置發生了改變,這些變化凸顯了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也對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視域是什么?在此視域下如何開展文言文教學?這是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視域
探究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視域,首先必須分析統編教材選編文言文的特點。從體裁看,教材所選的文言文涉及先秦歷史散文、論說文、雜記、應用文以及神話、寓言、小說等,體現了選文的多樣性和經典性;從主題看,有寄情山水、放歌自然的寫景美文,也有借物(事)抒懷、詠嘆多情的抒情哲理文,還有體現家國天下的崇德勵志文,體現了選文主題的多樣性和文質兼美的特點;從編排體例看,七年級采用“混合編元”,將文言文與現代文編排在同一個單元,八年級、九年級采用“集中編元”,各冊文言詩文與現代文分開,形成專門的閱讀單元,這樣編排體現了循序漸進的特點,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文言文的編寫體例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文言文閱讀教學視域同樣需要關照語文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古詩文,分別是文言文《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與朱元思書》以及唐詩五首,教師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比如: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實詞、虛詞、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知識,還可以帶領學生探究文言文的寫作特點,如多層次多角度的寫景方法、巧用側面描寫突出風物的特點等;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可以從單元整體角度出發,將這幾篇文言文進行對比閱讀,請學生從一個或多個視角闡述自己推崇的篇目,通過闡述觀點和論據,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對于描摹自然風光的文章,可以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的特點,領略山水風光的美學價值,對于寄托作者情懷的文章,可以探究其具有美學價值的言說方式;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四篇文言文都涉及“避世文化”,如陶弘景對山川田園風光的向往與歸隱之情,蘇軾對入世與出世矛盾情感的宣泄,吳均寄情山水,對爭名奪利之人的暗諷和勸喻,教學時都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避世文化”。
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文言文閱讀教學,為教師的教學明確了方向,也為文言文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二、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關于語文課程是這樣闡述的:“語文課程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由此看來,學習文言文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吸收語言精華,提高語用能力。
從語言特性角度看,王力在《中國語法理論》中提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正因為是“人治”的,所以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人的體味與領悟,字詞教學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鑒于此,筆者認為,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教學采取的策略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原則、四個維度。
(一)一個中心:以“文”帶“言”,“言”“文”結合
“言”“文”結合是指在疏通字詞時,從文本整體視角去體味字詞的語境義,分析文本時聯系具體的字詞,在理解文本過程中賞析字詞的含義和作用,在賞析字詞的含義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樣,經過“言”“文”之間的多次理解,學生便可以輕松習得語用策略,內化言語經驗。
語文名師黃厚江教學《黔之驢》時,設計了一個講故事環節:請學生分別以作者、驢、老虎的口吻講述黔之驢的故事。講故事活動使學生加深了對文本中字詞句的理解,有利于學生領悟《黔之驢》的寓意,這是“言”“文”結合教學的典范。這樣的教學設計還可以遷移到其他文本的教學中,如教學蒲松齡的《狼》時,教師可以請學生以作者、狼、屠夫的口吻分別講述這則故事,通過講故事來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領悟文本內涵。在處理“言”與“文”的關系時,教師要把握編者的編寫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文本的難易程度,挖掘文本內在的教學價值,并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二)兩個基本點:切入點與著力點
1.切入點:文言文教學的“鑰匙”
“切入點”是解讀文本和設計教學的突破口。它是文言文教學的“鑰匙”,教學時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思考。
(1)從文體切入教學。有些文本的文體已經明確了教學目標,從文體切入教學,可以明晰教學層次,使復雜的內容變得有條理,便于學生把握文本的主旨、內容與形式。
例如,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一篇“銘”文,教師可以根據“銘”文的特征設計教學。“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銘文的文字簡約,講究修辭和押韻。根據“銘”的文體特征,教學《陋室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品味文本中押韻的語言、簡約的結構和深刻的主旨,圍繞“讀”設計教學:①朗讀,讀出銘文之“韻”味,比如指導學生采用“韻文韻譯”的方法譯讀文章,要求譯文時盡量做到上下語句字數相等,結構基本一致,保持與原文一致的音韻美。②讀出陋室之“雅”味。“銘”文是用來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是用來警誡自己還是稱述功德,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③讀出構思之“妙”味。“銘”文篇幅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個字。《陋室銘》雖然只有81個字,卻是篇幅比較長的,如果將文章進行濃縮,你認為可以刪除哪些句子?(通過增刪比讀,體會比興、對比、用典等表現手法的精妙)④讀出詩人之“豪”味。雖然知道詩人身處陋室,但是其景其人其事卻給人以幽雅的感覺。那么,詩人的生活真的富有雅趣嗎?(鏈接作者信息、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其他詩詞,引領學生全面認識作者豪放的性格,進一步體會這篇“銘”文的意義)
(2)從表達方式切入教學。表達方式為寫作目的服務,不同表達方式的運用體現了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余映潮老師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時,以文章的表達方式切入教學,設計主問題:如果從表達方式角度將文章分成敘事和抒情兩個部分,應該怎樣劃分?如果分成記敘、描寫、抒情三個部分,又該如何劃分?如果從謀篇布局角度將課文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應該如何劃分?余老師的這節課根據文章表達方式的不同,從不同角度帶領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
(3)從結構變化處切入教學。在一篇文章中,有細微變化的地方往往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由敘述和議論兩個部分構成,課文無論是對三種花的描寫,還是評定花的品行,都是按照菊花、牡丹、蓮花的順序來寫,在抒發對喜愛這三種花的人的感慨時,將牡丹和蓮花的位置進行了對調。教師可以將這一細微變化作為教學切入點,圍繞這個問題組織學生探討作者看待喜愛三種花的人的態度,再由花及人,掌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還可以將陶淵明和周敦頤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探究兩位作者不同的內心世界。
2.著力點:文言文教學的核心
“切入點”與“著力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篇文章的切入點可以有很多個,但是“著力點”一般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實現教學內容集中化,在設計教學時盡量找到教學的“著力點”和“聚焦點”。
以文言文《桃花源記》為例,筆者以為,這篇文章的教學“著力點”是桃花源的“源”。“源”不僅是指一個地方,還是一個源頭,也是作者描寫桃花源的真正意圖。明確了“源”這個教學“著力點”,教師再通過一組“主問題”架構教學,如:如果用原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文本內容,你會用哪個字?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文本內涵,你認為是哪一句?如果用一個段落來概括文本又是哪一段?在解答這三個問題過程中,學生必須深入研讀課文,在理解“源”的內涵時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教學中,只有因“文”趣而觀照文本時,學生才會主動破除“言”之障礙。而解除“言”的障礙的過程,也就是融“言”于“文”,“言”“文”結合的過程。
(三)三個原則:誦讀、文體、活動
1.文言文教學要遵循“讀”的原則
語文課標指出:誦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由此可見,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手段,通過誦讀可以達到訓練語言、理解文意和學習文化的目的。余映潮老師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采用的誦讀法就是一個示范。圍繞“讀”,余老師設計了四個“讀”的活動:“讀”出一點文言文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這四個誦讀活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言”“文”結合,讀出了層次和韻味,將學生帶入了文本情境。
2.文言文教學要關注“文體”特點
文體是文言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本涵蓋了教學的內容和重難點。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一篇“吳均體”駢體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駢體文的特點,體會“吳均體”的特點及作者的情感。圍繞“天下獨絕”的“絕”,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第一,朗讀,讀出駢體文之“絕”味,體會駢體文的特點和“吳均體”的特點;第二,品讀,讀出山水之“絕”味,品味作者是如何通過特有的句式來描寫奇山異水的;第三,悟讀,讀出志趣之“絕”味,理解吳均寄情山水的人生志趣;第四,探究朗讀,讀出章法之“絕”味,思考書信一般是敘事抒情,本文為什么注重描寫富春江的景色?這四個“讀”的環節圍繞文體特點進行設計,層層推進,條理明晰,重點突出。
3.文言文教學由“活動”引路
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恰當地運用“活動式”教學法,可以避免出現碎片化問答的現象,實現“言”“文”統一的目標。教學《醉翁亭記》時,一名教師這樣設計學習活動:一是“寫”,目的是讓學生內化語言,要求學生將文中描寫的12幅畫面進行改寫;二是“改”,品味音韻,要求比較閱讀文本中帶“也”的句子和去掉“也”的句子,品味文章在音韻和情味上的妙處;三是“悟”,感受情懷,思考歐陽修的“醉”只是因為喝酒嗎?四是“思”,關于“修與誰歸”,思考作者有可能與老師提到的哪一位古人相似,并闡述理由。這四個教學活動圍繞語用訓練和思維訓練而展開,教學相互勾連,逐層遞進。
(四)四個維度:文言、文章、文學、文化
文言文教學的視域是語文核心素養,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去尋找文言文中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是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前提。將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放到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就是文言、文章、文學、文化,這也是文言文教學涉及的四個維度。當然,在一篇文言文教學中,這四個維度并非都要涉及,教師可以有選擇地進行突破。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什么?怎樣教?教師不妨從四個維度去思考。第一,文言詞句的立場。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從文字中來,到文字中去”。因此,無論是對愚公還是對智叟的評價,或是對文本寓意的探究,都必須圍繞語言展開。在探究問題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疏通和理解文本的特殊詞句,這是言語建構的過程,也是閱讀教學的過程。第二,對文本章法的鑒賞。《愚公移山》的教學關注點,除了落實字詞理解和主旨探究,還要鑒賞文本的章法,如細節描寫、對比手法、神話色彩等。第三,文學敘事的取向。從文學敘事角度看,人物的個性總是見諸語言、心理、行為等,這種文學自覺在《愚公移山》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如,關于愚公移山的舉動,妻子和智叟關心的其實是同樣的問題,但二人的立場與態度卻迥然不同,從而導致二人說話的方式也不一樣。第四,對傳統文化的探究。愚公移山體現的民族精神離不開堅實的文本“大地”,更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主要表現為基于血緣的家國倫理文化和安土重遷的民族心理。如果教師的教學關注到了上述四個維度,再選取一個切入點展開教學,那么教學將會變得厚實。
實際上,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獨特的,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學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善于發掘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屬于“這一篇”文言文的特點,在教學中遵循文本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學習路徑,讓學生在學習和思考“這一篇”文言文中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發展思維。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