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百合花》這篇小說里的一處細節尤為讓茅盾先生擊節,這就是19歲小通訊員槍筒里插的那朵野菊花。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么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
“又多了一枝”,這野菊花看似不起眼,卻是作者巧使的匠心,它讓小戰士熱愛生活、充滿朝氣的性格得以鮮明的體現,成為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是如此鮮明耀眼,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叩擊著我們的心扉。那么,在小說中作者究竟是如何精雕細刻,將細節描寫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的呢?
一、細節,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靈動
小說中的人物并不是很多,有小戰士、新媳婦和一個“我”。但無疑均是鮮明亮麗的,尤其是作為主人公的小戰士和新媳婦更是那樣鮮活,質樸逼人,讓人敬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除了借助語言動作這些通常的手段之外,似乎更加注重細節的選擇、細節的描繪。得益于典型細節的描繪,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格外的動人。
靦腆、純樸、勇敢——小戰士不斷高大;羞澀、真誠、深情——新媳婦漸趨豐盈。
他見我挨他坐下,立即張皇起來,好像他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局促不安,掉過臉去不好,不掉過去又不行,想站起來又不好意思。
他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兩只手不停地數摸著腰皮帶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頭,憨憨地笑了一下,搖了搖頭。
面對女同志,小戰士“立即張皇起來”,一個“掉”,一個“站”字將他的局促不安完全呈現出來,結合“忸怩”“數摸”,他的靦腆和純樸也自然借助這幾個細節動作得以呈現。
因了戰爭,讓他們有了交集,因了借被子,小戰士遇到了新媳婦。“她聽著,臉扭向里面,盡咬著嘴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咬”的動作雖不經意,卻讓有些羞澀的可愛的新媳婦赫然站立在我們面前。
“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這一系列的動作,那一個毫不起眼的“瞪”的細節,讓新媳婦真摯的情感自然流瀉,她對小戰士那發自內心的愛讓人不由心中一熱。“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我”也為之感動,為這份純真善良的情,熾熱無私的愛而淚眼婆娑。
小戰士和新媳婦的交集是因為借被子而起,被子是一個道具,而正是這一道具掀起了我們情感的波瀾。那被子上的百合花,是這么的引人注目,是如此的亮麗耀眼。也正是借助于細節的描繪,人物的形象光彩亮麗,栩栩如在目前。
二、細節,讓人物的心理活動自然展開
小說中,人物之間的情感波瀾是細微隱蔽的,只是在一步步的訴說中才層層深入,一步步揭開,最終,其優美的內心世界得到徹底地袒露。這在“我”和小戰士、新媳婦和小戰士的交往中得到體現。通訊員送“我”到前線包扎所,“我”和小戰士的交往便自然展開,一開始,因了小戰士“把我撩下幾丈遠”“生起氣來”,后來覺得小戰士“怪”,“背后好像長了眼睛似的”而“不禁對這通訊員發生了興趣”,隨著對他的了解,對他“越加親熱起來”,而至于“從心底愛上了這個傻呼呼的小同鄉”……看似不經意的訴說,借助于細節的點綴,使得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內心變化自然得以展開,當小戰士因救人而犧牲,當看到新媳婦仍在為小戰士擦拭身體,“我想拉開她,我想推開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的笑”,“我”內心的那種痛和傷感如何能自抑?
同樣的,新媳婦的心理也是有一個變化的軌跡,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一開始,面對前來借被子的通訊員,新媳婦“刁難”了一把,當小戰士衣服被門鉤撕開口子,她覺得自己剛才不該“氣”,就想拿針線為小通訊員縫補,當小通訊員為救人犧牲,新媳婦“莊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她眼里晶瑩發亮”……
三、細節,彼此呼應,串起一個個情節
作者不獨借助細節描寫人物,體現人物性格,而且,這些細節在文中還前后呼應,起到了串起一個個情節,推進情節發展的作用。
前面“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后面有“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么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
他這才繃了臉,垂著眼皮,上去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不想他一步還沒有走出去,就聽見“嘶”的一聲,衣服掛住了門鉤,在肩膀處,掛下一片布來,口子撕得不小。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真后悔沒給他縫上再走。現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
她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
新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地縫。
這是通訊員被撕破衣服的幾處細節描寫,這些細節前后呼應,表現的是“我”對通訊員的擔憂,表現的是小戰士的不顧個人安危,表現的是新媳婦對小戰士的關心痛惜。
走不幾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
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一個什么東西,伸手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
這兩段中的兩處細節,前者體現小戰士對“我”的關心體貼,后者是我的睹物思人,體現“我”對小戰士犧牲的痛心疾首。
當然,文中前后呼應的細節還有很多,如新媳婦的“笑”,百合花的被子……前后呼應的細節描寫不僅刻畫了人物性格,而且對體現人物思想情感、表現主題,其作用同樣不容小覷,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人物更生動,更耐人尋味。是的,作者注意細節的巧妙布置,把細節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閃亮人眼,“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讀到這里,任誰也不可能抑制住眼中的淚。淚眼朦朧中,眼前交錯著的是那滿臉稚氣的小戰士,那樸實美麗的新媳婦……
這時,山菊花和圣潔的百合花似乎在我們的眼前晃動,不,搖蕩在我們的心頭。哦,那朵動人心弦的野菊花!噢,那朵讓人淚眼婆娑的百合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