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民間故事為主,由《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三篇課文組成。其中將《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設定為精讀教學,《牛郎織女》(二)設定為略讀教學。教學時,要圍繞本單元語文要素來設計導讀打開方式,通過對課內習得方法的學習,指引學生遷移運用到民間故事的自主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一、圍繞語文要素,做好課外閱讀銜接
本單元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內容”“提取主要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將長文本短讀,能夠創造性地復述文本、編寫故事。具體來說,要把握其主要內容,能夠從閱讀想象中將民間故事說具體、講生動。對民間故事的整本書導讀,要將課內閱讀方法、習得的語文能力,應用到整本書閱讀中,做好“銜接”很重要。讀課外民間故事,教師在導讀設計上可以“由繁到簡”,也可以“由簡到繁”進行語言轉換。民間故事導讀,要能夠從民間故事的簡要說明中,來銜接本單元語文要素,關注“提取信息、縮寫故事”的方法。以《獵人海力布》為例,課后要求“默讀課文,說說寫了海力布的哪幾件事”。顯然,學生要能夠從中提取幾件事,實現“由繁到簡”。建議在課堂上讓學生梳理事件,并為每個事件設定小標題,將這些標題串聯起來,成為整個故事的編寫主線。與之相反的是,在學習《牛郎織女》(一)時,根據課后題“默讀課文,說說牛郎與老牛是如何相處的,與織女是如何認識的”。教師要為學生搭建“由繁到簡”的支架,指導學生結合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梳理故事的主要內容。再結合“摘錄、刪減、概括、改寫”等手法,讓學生重新縮寫故事。
在進行民間故事導讀設計時,要厘清文本閱讀思路,主動滲透不同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把握故事主要內容,抓住關鍵信息。在本單元閱讀后,我們設置《中國民間故事》導讀任務,讓學生運用課內所學方法閱讀《中國民間故事》。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指導學生運用“由繁到簡”的思路,對整個故事進行提取,得到“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相約、英臺抗婚、哭墳化蝶”六個主要場景。
不同的民間故事在呈現故事的情節時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寫作順序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以根據故事發展脈絡讓學生學習和運用“小標題”方式來把握故事主要內容,為閱讀民間故事設置支架。采取“由簡到繁”的閱讀策略,著重將簡要的故事情節通過展開聯想與想象,豐富與細化故事內容,讓故事更形象、更具體、更豐富。依托“創造性地復述故事”這一語文要素,讓學生完成《牛郎織女》(一)課后題:“對文中寫得簡略的情節,發揮想象,使其更具體,可以與同學演一演?!睂W生在“講故事時,可以增加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細節,如演練時,可以融入動作、表情等細節”。在“詞句段運用”中,對“牛郎織女初次見面情節”進行“由簡到繁”的具體創編,讓學生發揮想象,合理地創編故事內容,也可以變換故事順序。由此,利用課內閱讀與課外銜接,來夯實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注重導讀策略,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對民間故事導讀進行設計,在扎實推進語文要素外,教師還要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融入靈活、多樣、開放的閱讀策略。任務驅動策略結合民間故事將導讀作為任務來驅動學生去聯系語境,明確閱讀目標,提高閱讀實效。民間故事,很多都是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故事。我們在導讀設計時,可以以“征集經典民間故事”為任務,讓學生自主搜集民間故事,驅動學生完成民間故事的閱讀。需要強調的是,在任務驅動策略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如“民間故事題目”,與之對應的主人公是誰,發生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從故事閱讀中學到了哪些知識,懂得了哪些道理。一項閱讀任務的確立,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制作閱讀計劃書,讓學生能夠結合民間故事去深入閱讀,去創意傳講。如讀《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主要內容是秦王要建造長城,于是便下令征調民夫參與建造。很多家庭中的男丁被抓,導致親人離散,民不聊生。在這一背景下,孟姜女去找自己的丈夫,知其死于長城下而痛哭。從這個故事中,學生不僅要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還要從中解讀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增進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
對比閱讀策略,顯然是通過對兩種或多種材料的對比來發現其相同點、不同點。對比閱讀策略的運用在精讀文本教學中極具價值,在民間故事導讀中也具有顯著效果?!吨袊耖g故事》中的故事都反映了當時當地勞動人民及地方的民俗文化。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同樣一個故事,卻有不同的版本。正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使得不同地方的民間故事在認識、習俗、追求上表現出差異。由此,對比閱讀策略,在《梁山伯與祝英臺》導讀設計時,我們可以將目光聚焦到婚戀嫁娶這一社會習俗中,讓學生將《梁山伯與祝英臺》與《劉三姐》進行閱讀對比,有何新的發現呢?可見,對于婚戀嫁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認識與態度,與其民族文化習俗緊密相關。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從導讀中既認識到整本書的主要內容,又能從中剖析故事形成的原因,以及折射出的不同文化觀,進而使整本書閱讀走向深入。
三、拓展閱讀視野,促進學生遷移運用
結合部編教材編排結構,對課外閱讀的拓展,往往從一本書引出一類書。在本單元民間故事閱讀拓展中,由中國民間故事延伸至歐洲以及非洲等地的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只是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的一個切口,目的是讓學生廣泛閱讀不同國度的民間故事,從中了解和感知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與風土人情。導讀設計不僅要介紹導讀內容,更要從導讀中延伸至與之相關的一類文本或書籍。通常,從縱、橫兩個方向來拓展。橫向方面,認識中國民間故事后,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其他國家的民間故事,了解不同地域民間故事,從中發現有哪些相似點或共通處。如在歐洲民間故事中,后人的傳講多帶有普適性的隱喻?!芭硕嗬暮凶印背3戆凳灸撤N災害的根源?!八狗铱怂埂背31扔鲝碗s、神秘、難以理解的問題。閱讀德國的一些民間故事,學生能夠了解德國的歷史與文化,豐富學生對民間故事的閱讀體驗。
縱向方面,在民間故事縱向閱讀中,教師在導讀設計時可以讓學生對民間故事進行分類。如聚焦某一主題展開閱讀,同一個民間故事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傳講內容,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地認識民間故事,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圍繞動植物展開故事創編活動,融入語文要素。聚焦傳統節日,以傳統節日為主題來整合民間故事。通過縱向拓展,學生能夠了解民間故事的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也從讀故事、編故事中為學生搭建廣闊的閱讀平臺。
總之,在導讀設計中,教師要注重“銜接”,將語文要素融入閱讀體驗中;要強調“提升”,變換不同策略,在任務驅動、對比閱讀中加深理解;要突出“拓展”,在閱讀主題關聯中,促進閱讀方法的遷移運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