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洪琴,張敏,童梅玲,池霞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院兒童保健科,江蘇 南京 210004)
醫患關系是整個醫療服務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針對某種疾病,醫患雙方通過信息交流,使醫患雙方達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從而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1]。兒科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科,醫患關系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家屬過分關注患兒病情,雙方醫療信息不對稱,使家長產生醫護人員對患兒不重視和不關心的感受,另一方面就診過程中,接診醫生不當的言行及態度,使雙方易發生沖突。有報道表明[2],約40.0%醫療糾紛無醫療過錯,其中64.4%存在醫患不良溝通。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3]。隨著醫學的發展,社會對高學歷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各醫學院校對研究生的管理和培養模式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本院有大量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在臨床學習,對其調查發現存在較明顯的醫患溝通能力不足,本研究針對如何提高兒科研究生醫患溝通能力提出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兒科專業的特殊性 目前仍有較多人認為兒科學是一門簡單的學科,但兒童與成人有本質區別。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很多疾病會影響其成年后的健康狀況。其特殊性表現為:①患者年齡特殊性,從出生斷臍到14歲均屬于兒科年齡范圍,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日常生活依賴外界關照。嬰幼兒不能清晰表達病痛,無論查體還是相關檢測常難以配合醫護人員;②兒童疾病的特點,病情隱匿度高、不穩定、變化快且進展迅速,發生發展與成年人不同,增加診療難度;③陪同家屬特殊性,在兒科門診或病房經常看到1個患兒同時有2~4個家屬陪同就診,家屬對患兒過分的關注導致焦慮程度和心理需求相對較高,在診療過程中往往出現懷疑、不配合甚至將焦慮情緒發泄在醫護人員身上的現象。因此,對兒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具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而且還需具備高超的語言溝通技巧。
1.2 院校醫患溝通教學課程設置欠合理 醫患溝通課程最終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臨床溝通技能,獲得良好的臨床溝通技能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更需要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將理論知識進行理解、轉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對外交流的進一步開放,我國的醫學教育取得很大進步,但在醫學人文教育方面,尤其是醫患溝通課程較發達國家仍有不足。首先,就其占醫學教學總學時數的比重來看,目前國內高校開設的醫患溝通課程多以理論授課為主,臨床實踐課時較少,最多18 學時,這與美國醫學院校的24 學時或36 學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4]。再次,國內很多課程教學方法仍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為主,以教師為主體的全程灌輸式教學。教學資源短缺,注重理論基礎傳授,缺乏足夠的案例討論及深度的專題培訓,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近年來,雖然國內許多院校開始嘗試在研究生課程中運用講授式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法、標準化患者、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卻大都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一般[5]。最后,國內院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已經普遍開設了醫患關系和醫患溝通教育相關課程,但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相關課程則大多數作為選修課程,易使部分教師及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1.2.3 研究生自身角色身份轉換的問題 研究生在院校完成理論基礎學習后,以實習醫生身份進入臨床輪轉學習。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將之前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而且要盡快熟練掌握各項臨床基本操作,在帶教醫生的指導下形成良好的臨床診療思維。研究生剛進入臨床,尤其是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證書的學生對醫院科室環境、臨床帶教老師、臨床各項專業技術等均較陌生,易產生緊張心理。每天在臨床上直接面對數量眾多的嬰幼兒患兒,研究生在接診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診療思路不清、交代病情不詳細、治療方案解釋難懂、臨床操作不夠熟練等問題,而兒科醫生常身處嘈雜的診療室,面對焦慮的家屬,常被要求能在最短時間做出準確的診斷,并給予快而有效的治療。但兒童疾病復雜多樣,起病急且變化快,遇到不能理解的家屬,易出現溝通障礙,加深醫患矛盾。
加強人文學科的教師隊伍建設,是促進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提高的基礎。優質的人文教師團隊是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保障,在加強對兒科專業教師隊伍培養的同時,需加強對醫學人文教學的建設,樹立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哲學觀[6]。在研究生走上臨床崗位前,建議醫院組織以醫療法律法規、醫院及臨床科室規章制度為重點的學習,同時,院醫患溝通辦公室人員可為學生開展一系列醫患溝通案例講座。在科室層面,選擇高年資醫生作為授課人,介紹本科室的接診特點,以本科室臨床案例為出發點,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
當然,作為研究生自身,首先需做到尊重患兒及家屬。既然家屬選擇來院就醫,說明在初衷上還是帶有信任感的。對待患兒及家屬應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尊重其人格、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給患兒查體時,同樣應保護好孩子的隱私,做到不當眾評論患兒的病情,充分尊重患兒的隱私權。再次,良好、有效的溝通是取得家屬信任的前提。在詢問及解答家屬問題時,應根據家屬的理解力采用不同方式,既要將孩子的病情真實、及時告知家屬,又要做到語調平和、通俗易懂、盡量少用專業術語。對患兒多夸獎、多鼓勵,減輕孩子的恐懼心理。在溝通的過程中,能做到站在家屬的角度,理解家屬,善于誘導家屬表達出有效信息。在家屬表達過程中,醫生不要輕易打斷患兒或家長的表述,伴隨家屬的語言、聲調、表情等,加以點頭和眼神的關注。除語言上的溝通外,聆聽的姿勢、良好的目光接觸、主動傾聽等均是重要的非言語交流技能[7],同樣也會對患兒及家屬的情緒產生影響。往往一句輕聲的問候、輕柔的攙扶、熟練標準的檢查手法會增加家屬對醫生的信任,增進與患兒的感情,不僅有利于疾病的診療,且可減少醫療糾紛。
綜上所述,醫學是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是目前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醫患溝通教育重塑醫學生的人文精神任重道遠,每一個兒科研究生不僅需從思想上重視醫患溝通學,且需在臨床實踐中體現出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醫患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