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為什么其他人看起來比我快樂?為什么我和家人不夠親近?為什么我會有反感依賴的想法?從童年時代到成年,很多人都曾經或正在被這些問題所困擾。問題看似沒有那么重要,他們的性格缺陷也并不明顯,但這些感受時刻影響著他們參與和享受生活的能力。他們怎么了?
一個孩子若想成長為情感健康的成人,父母需要給予他一定的情感互動。如果缺失必要的情感支持,孩子也許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東西。他們可能會陷入痛苦,處于無奈掙扎中,卻沒人看得到。童年時期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會失去存在感,他們體會不到情感的流動,更無緣體會被無條件深愛的滋味。這些感受會成為他們生命的底色,深深地影響其性格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專家喬尼絲·韋布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中提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幾乎所有的父母在撫養子女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有過情感忽視。”長期情感忽視積累下的消極情緒是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導火索。父母的“不懂”“不在意”“不經意”給了“情感忽視”可乘之機,它就在并不激烈的傷害中深入而綿長地威脅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成人對待兒童情感的態度,必須從“忽視”走向“正視”。
內心的缺失如同“活火山”,遲早會爆發
4歲半的佳佳被媽媽帶到心理咨詢室,媽媽很著急:“只要讓她和別人說話,她就會哭鬧、吃手,我該怎么辦?”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蘭海看來,較小孩子害怕和陌生人交流是正常的,佳佳的問題在于家長沒有接納她的恐懼情緒。“作為人,佳佳有正常的情緒需求,如果家庭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她只能尋找其他方式緩解自己的情緒,吃手就是方式之一。”
很多父母苦惱于孩子的哭鬧、多動等行為,卻沒有仔細思考過,孩子為何反復出現他們眼中的“不正常”行為。大部分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有情緒的。當孩子的緊張、焦慮等情緒久久無法得到理解,他們的“不正常”行為便會成為一種習慣。蘭海給記者舉了另一個自己接觸到的案例,強強因為沉迷于游戲,和父母僵持不下。在游戲過程中,強強發現了一個更加“溫暖”的世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體會到游戲所帶來的成就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支持。“在玩游戲已經成為習慣的前提下,父母強制讓孩子脫離游戲,實際上是斷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必然會引發很多問題。”蘭海說。
單純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釋放很多信號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然而有些父母并未捕捉到這些信號,讓孩子的情緒石沉海底,這無異于一種無聲的情感暴力。蘭海指出,長期經受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后對下一代的態度會走向兩個極端,過度給予便是其一。我們對這樣的生活情景并不陌生:孩子寫作業時,媽媽陪在身邊習慣性地糾正他,兩個小時內,孩子的耳邊充斥著媽媽的教導聲。孩子的作業交上去獲得了“優”,但他內心毫無波瀾,由于沒有主動思考,孩子的成就感已經在媽媽無意識的忽視中被剝奪了。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教科院附屬學校心理教師肖舒婭表示,這種現象在現代城市家庭中很普遍,父母物理空間上確實離孩子很近,但心理距離卻很遠。“孩子真的喜歡父母給報的興趣班嗎?父母的行為符合孩子的期待嗎?不得不承認,許多父母的‘關心只是滿足了他們個人的需要和期待,從而提升自己作為家長的成就感。”
毫無疑問,這些父母的出發點是呵護孩子健康成長,但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孩子變成一個滿足自己情緒的工具。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無法和周邊環境自主建立聯系,他們便會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孩子愈加麻木,父母的控制欲愈強,長此以往,孩子甚至會無法認識自己。
還有一部分父母與“過度給予”的態度背道而馳,那便是將自己經歷過的情感忽視與對孩子的情感態度保持一致。“其實這可能并不是父母本意,他們已經在被忽視中形成了自己對‘愛的理解。”蘭海進一步解釋,如果父母本人在童年時期的情感沒有被接納過,他們會逐漸忽略自己的情感,進而忽視或逃避下一代的情感需求。很多孩子在上學過程中都曾抱怨,“我好累啊”。一句簡單的情感宣泄在一些父母眼中卻延伸出了“不想上學”的意思。于是父母刻意躲避孩子的情感,不予回應。頻繁的情感忽視會使孩子覺得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可恥的,他們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情感支持,對人際交往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肖舒婭對此深有體會,“沒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系的孩子,內心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到什么程度呢?有匿名用戶在知乎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那種感覺就像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明明父母雙全,卻感覺自己活得像孤兒,無人理解。”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令肖舒婭印象深刻:丫丫6歲才回到媽媽身邊上學,可她眼神里總是充滿敵意,與人說話帶著挑釁的語氣。漸漸地,她開始被同伴們孤立。丫丫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丫丫的問題在于她從來沒有獲得過‘理解之愛,她內心缺失的愛需要一點點被填滿。”深耕心理教育多年的肖舒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教師的大力支持下,丫丫媽媽最大限度地給予女兒情感支持,經過四個月的努力,丫丫的眼神變得柔和了,成了一個大家喜歡的小姑娘。丫丫的轉變令人欣喜,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治愈被情感忽視的“痛”。肖舒婭表示,“8歲以前是黃金干預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再想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孩子和父母的信任是從小建立起來的,如果童年時代情感缺失太多,到了青春期,累積的問題很容易全盤爆發。經歷情感忽視的孩子的情緒如同“活火山”,潛在的危險遲早產生問題,而且爆發時激烈又洶涌,傷害性極強。肖舒婭認為,“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這是有效的防御機制,足以讓孩子抵擋諸多風浪。”
打破阻擋情感流通的“心墻”
真人秀《變形記》曾經一度引發熱議,農村貧困孩子與城市富家子弟互換人生的節目形式吸人眼球的同時,也發人深省:節目所描述的問題家庭,何嘗不是萬千家庭的縮影呢?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中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忽視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逐漸爆發出諸多問題,做出種種“不合常規”的行為。
肖舒婭認為這與父母的教育觀念息息相關。“有些父母對快樂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比如認為給孩子足夠的物質條件就是最大的快樂,然而這樣的孩子往往最不快樂。”每個人都需要存在感,人們的努力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事事無須努力的孩子則會缺乏存在感,從而產生空虛、孤獨、焦慮、恐懼等感覺,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不利。
在情感忽視方面,父母的問題不止體現在教育觀念上。“第一,父母缺乏對孩子成長規律的認知。第二,父母感同身受的能力太弱。”蘭海擲地有聲。她建議從兩個方面解決問題。首先,父母要清楚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且情緒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父母需要洞察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其次,父母要提升孩子的情緒能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父母錯誤地認為有一些情感表達是羞恥的,比如一個男孩子哭了,父母會說:“男孩子怎么能哭呢?”喜怒哀樂本就是人的正常反應,情緒的適度自然流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的苛求、掌控、高壓、不尊重、漠視,則會對孩子幼小心靈造成傷害。
情感忽視的主要發生場地在家庭。“大部分父母都能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但參照我所處的城市來看,現實中很多父母在關心孩子情感方面的行為是有問題的。”肖舒婭說。父母通常認為我只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自然就能了解孩子。遺憾的是,不恰當的陪伴方式并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肖舒婭給形形色色的人做過心理咨詢,其中不乏高知家庭。父母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埋頭苦讀心理學書籍,然后演繹成自己的理解,從而指導孩子。肖舒婭坦言:“這種父母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很多心理學的理論,只適合于特定的社會階段,盲目使用很容易出現錯誤。”
父母如何提升自身的養育能力?早在2011年,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便引入了社會情感學習項目,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2020年11月發布了《社會情感學習家庭活動指導手冊》。手冊內容通俗易懂,對家庭情感教育有實際指導作用。肖舒婭興奮地表示:“我建議父母可以打印出來,隨時隨地學習,從而合理規劃時間、空間和孩子科學互動。”
雖然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但學校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肖舒婭認為,在情感忽視方面,學校有一定的義務幫助孩子,“勞動教育的推行對孩子成長大有裨益,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從而養成勞動習慣。另一方面,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可以獲得幸福感,從而滿足自我成就感的情感需求。”與每個家庭1-2個孩子相比,學校的孩子人數是巨大的,讓教師深入了解每一個孩子是不現實的,而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從諸多孩子中發現“異常”孩子。比如讓孩子按時做心理問卷,定期對孩子進行家訪等。
有段時間,肖舒婭就注意到了“異常”孩子,他們放學后仍然在校園內逗留,遲遲不愿意回家。耐心了解情況后,她發現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孩子會對教師產生依戀感,對學校產生眷戀。孩子愿意與教師待在一起,說明教師取得了孩子的信任,這令教師倍感欣慰。而站在教師的角度,肖舒婭建議教師積極參與心理培訓,進一步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陪伴學生,幫助父母。
一幅漫畫描繪出真實到讓人心痛的場景——父母在兩側各自用手機忙著工作、娛樂,孩子在中間無奈地喊著:“爸爸媽媽,我需要陪伴!”現實生活中,還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又有多少人正在經歷情感忽視?“我希望父母能真正重視起孩子的情感需求,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雖然目標達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重視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蘭海滿懷期待。
(除蘭海、肖舒婭之外,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