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榮
【摘要】古典詩歌閱讀在高考中的地位不容小覷。古典詩歌鑒賞在高考試題中占兩道題,一道客觀題,一道主觀題,總共賦分9分,在整份試題中占比是6%,可我校很多學生在高考中都是談“古詩詞”色變的。因為現階段普通高中生的入學門檻降低,而我校高中生的生源就更低了,我校高中生的古詩文閱讀是一大難題,尤其是還要兼顧術科學習的藝術生,文化科相對更為薄弱,所以古典詩詞閱讀教學一直是我校甚至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就如一塊雞肋,大有一種“吃之無味,棄之可惜”之感。為了讓學生不再談“古詩詞”色變,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并且喜歡上古詩詞,在高考中能做到得心應手,我們課題組因此進行了《高中藝術生古典詩歌“五步”教學有效探究》的研究,所以基于此研究的一節公開課就應運而生了。
【關鍵詞】高考;古典詩歌;“五步法”;有效探究
2020年6月22日上午第四節課,我在高三(17)班運用了《高中藝術生古典詩歌“五步”教學有效探究》里的方法“五步法”上了《古代詩歌鑒賞系列之讀懂詩歌內容,評價觀點態度》的公開課。這“五步”分別是:(1)知人論世。通過對作者的生平經歷與寫作背景的了解,把握好作者寫作詩詞時的主觀情感。這是使學生養成閱讀古典詩歌習慣的第一步。(2)吟詠詩韻。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與作者形成心靈的碰撞,在誦讀中初步了解詩歌大意,并注重詩詞中的韻腳和對仗句子,品味詩詞中獨特的音韻美、建筑美。(3)賞析內容。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賞析意象、把握意境,引導學生想象再現詩歌中意與境、情與景交融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感受作者微妙的心靈律動,體驗古典詩歌的意境美。(4)體味情感。引導學生通過抓住詩題、詩眼、關鍵詞、意象、注釋等全面深入地把握詩人情感,體驗詩歌中的情感美。(5)提高素養。啟發學生通過托物言志詩、借景抒情詩、邊塞詩等不同題材的詩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體味其中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感,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美好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真正體驗到詩歌的精神美。
上完這節公開課后,我的心里很沉重,感覺這是不完美、優缺參半的一節課。雖說不完美,但還是有閃光之處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說過人一輩子應該有兩把尺,一把是量自己長處的尺子,另一把是量自己不足的尺子,在“比”和“量”的過程中,既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又可以學到別人的長處,真正做到取長補短,而我在“量”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優點。
首先,目標明確,思路非常清晰,緊扣課題。先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一是運用詩歌“五步”法,讀懂詩歌內容;二是能正確、客觀地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做到規范答題。然后,由高考考點評價作者觀點態度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要落實第二個目標里的內容:正確、客觀地評價觀點態度的前提就要讀懂詩歌的內容,這樣運用“五步”法讀懂詩歌內容的教學環節便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其次,內容豐富,理論知識扎實。在讀懂詩歌內容的這個環節,對“五步”法(知人論世、吟誦詩韻、賞析內容、體味情感、提高素養)的每一種方法都細化分析得很到位。基本每一步方法都運用了思維導圖的方法呈現出來,特別是講授賞析內容這一步方法時,從明結構章法,知基本特點 、抓詩題 、抓意象和抓關鍵詞這幾個方面用思維導圖法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
再次,上課充滿激情。“激情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積極性和產生學習興趣的先決條件。如果教師上課時沒有激情,課堂氣氛就會非常沉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降低。試想,教師都沒精打采了,學生還會有精神學習和聽課嗎?曾記得學生有言:老師,你上課聲音洪亮,聲音抑揚頓挫,充滿激情,就算是很困,精神都會為之一振的。教師上課充滿激情的重要性便略見一斑了。
最后,提高素養這步方法在整堂課當中滲透得很到位。可以從詩里的形象、詩歌里體現出來的精神以及體現出來的人生態度,汲取提高素養的營養;可以從詩歌的不同題材中學習到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個人與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由此對學生滲透“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當下的熱點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特別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每個人、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讓學生懂得個體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社會、國家和自然相互依存的;在對點練這環節,賞析韓愈的《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時,善于發散,由作者的態度:獨抒己見,不隨波濁流;只注重過程,不計結果;談泊名利對學生進行思想的熏陶:作為高三的學子,應該學習這種人生態度,不計結果地努力奮斗,攀登高考的高峰。第三點就是由題組二的評價:對秋風的熱愛、年老但仍自強不息的精神,再滲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上教學環節都給學生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情境中得到熏陶;還有善于聯系、拓展,讓學生在遷移中汲取提高素養的營養。
這節課雖說優點很突出,但缺點也不容忽視。首先,時間把握不夠好,前松后緊。前面花了差不多20十分鐘教授理論知識了,導致后面沒有時間進行師生互動了。一節課沒有師生互動是很怕的,這完全是老師自編自導自演了。這已經違背了我們課題研究的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了。其次,理論知識沒能和這堂課的內容做到水溶交融,這就好像貌合神離的夫妻一樣,總覺得有些隔膜,不融洽。最后,教師還應該有“示弱”意識。我覺得我幾乎是在唱課堂的“獨角戲”了,無形中削弱了學生的“自我意識”。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教師應該有“示弱”意識。
除此之外,作為普通中學的老師,我覺得更重要還是我們得轉變觀念。“語文素養”是新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我們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要轉變我們陳舊的觀念。要由從前的“生怕不講或講少,學生不懂,覺得學生不可以”向“少講、少講、少講,甚至不講,覺得我們的學生可以的”轉變,由“只是‘秀出自我”向“要讓學生‘秀出自我轉變,且要教會學生如何‘秀出自我,然后為他們搭建能揮灑自我的舞臺,放手讓他們演繹。
人民教育家于漪在吳欣歆《十年了,停下來思考》一書中有感:“教課,尤其是公開課、展示課,不是表演,不是巡回演出,而是引領學生實實在在學得語文,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有提高。轟動效應、嘉年華,那是市場經濟中的推銷拍賣。”這節公課雖優缺參半,但正如人名教育家于漪有感一樣,它不是表演,不是巡回演出,沒有彩排,哪管它是否十全十美,只要學生學有所獲就可以,哪怕是一課一得都行。只要我能在教中有所悟,能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就可以了。畢竟教無止境!
【注:本文系廉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中藝術生古典詩歌‘五步教學有效探究”(課題批準號:2019LJYB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吳欣歆.十年了,停下來思考[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學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