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桂
一、策略形成的背景
閱讀是英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一直困擾著小學英語教師。高年級的教材內容基本以語篇閱讀為主,閱讀材料的內容覆蓋面廣。這樣的閱讀材料由于缺少有趣的故事情節和圖片,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理解與復述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只等老師逐句逐句的講解。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較低。思維導圖的運用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思維導圖的概念
形象地說,思維導圖就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從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關聯的分支,并用關鍵詞或圖形對分支進行標識,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體的變化將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可視化。在英語教學中,思維導圖就是從一個單詞或句子出發,根據某種聯系,將其與其他詞句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圖形網絡。
三、思維導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Where did you go?》一課圍繞Amy的寒假活動展示話題。要求學生掌握運用句型“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Who did you go with?”談論假期活動。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圍繞人物、地點、出行方式、活動等幾方面,提煉出文章的主體脈絡,就可以使描述性文字通過層次清晰的線條變得不再枯燥,有效降低學生閱讀理解的困難。
以這一課為例,我的教學過程如下:
1.通過出示微信朋友圈寒假旅行視頻,引導學生了解我的寒假生活,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初步感知本節課重點句型:“When did you take a trip? Where did you go over the winter holiday? Who did you with? How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2.通過學生初讀引出相關話題,Amy`s winter holiday便構成了本課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展開閱讀。學生通過獨立閱讀,從課文中找到如下圖問題的答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相關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逐步豐富思維導圖的分支。學生充分理解短文的基礎之上,逐一完成思維導圖。學生完成課文閱讀任務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在關鍵詞的幫助下嘗試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為后面的語言輸出做好鋪墊。
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使得課文重點更加突出,有助于學生進行識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將思維導圖呈現給學生,學生可以對圖中的知識框架,重點內容一目了然,避免了學生將精力浪費在非重點內容上。同時,有了思維導圖,學生可以通過單詞、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進行識記,有助于學生的記憶效率。
3.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寒假生活。學生可以選擇會話模式或文本敘述模式來分享自己的朋友圈,讓學生在小組里談論或分享自己寒假里做的事情,然后在全班內分享、展示、評價。
教師提供如下的語言支架:1:對話模式;2:敘述模式。
思維導圖的運用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信息加工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網絡。根據網絡結構,學生明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分析,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這一節課里,師生圍繞閱讀情境開展交流活動,學生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利用思維導圖對Who,Where,What,How 展開了積極的閱讀思維活動。由Who構建出friend,family,classmates的語用模塊;由Where 引出假期學生喜歡去的地方;由What聯想到學生能做的活動;由How引發出學生出行的方式及參與活動的真實情感。學生在閱讀情境中從主體出發,共同分享閱讀情境中語言信息的獲得,逐步提高學生思維多元運用的能力和口語綜合交際能力。
四、啟示與思考
從課堂實踐效果來看,運用了思維導圖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那么思維導圖到底該怎樣用呢?在閱讀篇幅長、生詞多、文章結構和層次復雜或不太清晰的文章時,可以先由教師呈現思維導圖,概要性地介紹全文大意,幫助學生整體理解文章;然后,根據中心主題和主干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分部分、分層次閱讀,突出重點,關注細節,加深理解;閱讀后,可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享和交流,此時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利用思維導圖呈現答案的關鍵詞,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的提示復述課文內容。而對于語篇簡短層次清晰的文章,可以讓學生獨立制作思維導圖,教師只需引導點撥即可。
五、結束語
思維導圖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十分廣泛,也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歡迎。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英語課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具有內涵,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龍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