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華


【摘要】熱學中的“比熱容”是近幾年廣州中考的考試熱點,也是大部分學生的失分點。為了掌握這個重點和突破難點,筆者詳細認真地分析了這幾年的廣州中考,深入研究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廣州中考;比熱容;實驗;教學策略
比熱容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與物質的種類和狀態有關。比熱容反映了物體吸熱或者放熱能力的強弱。所以要真正理解比熱容,就要通過實驗探究認識物體溫度變化時吸收或者放出熱量的能力。也就是從分析物理事實到抽象出比熱容的概念,再提升到理解比熱容概念的內涵,這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做好實驗及實驗數據的分析顯得非常關鍵。
一、近幾年“比熱容”在廣州中考中的考查分析
二、學生失分的原因及改進教學策略
【原因一】學生不理解比熱容的概念,讀圖表能力弱。
【對策】根據幾年中考的測試數據,給我的教學一個提示: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規律?①是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問題,教師在新授課時多從幾個角度提問,引起學生思考,不需要通過大量習題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題量減少了,學生就有時間思考、消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就透徹。②是教師利用手中的一些題目,改變所給的已知條件,追問學生,學生就能通過老師的提問,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知識,課堂上多些這樣的活動,學生的作業就可以少些,而成績也肯定不會差。
用圖像來表達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時,除了平時常見的折線圖,還有2017年中考的直方圖,還有其他各類的圖表,教學中老師不可能每類的圖都教給學生,關鍵是在常見的圖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讀圖的通用規則:首先要看縱橫坐標,知道圖表示哪兩個物理量的相關關系,其次要結合文字,知道這圖線是在什么條件出現,也就是控制了什么變量,或變量如何變化。
【原因二】學生沒有認真做“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的實驗,不會利用Q=cmΔt分析實驗數據。
做實驗時有部分學生不知道實驗原理和實驗目的,只是去實驗室湊個熱鬧而已。另一方面學生沒有養成用筆寫下公式,然后對照公式一個一個物理量去分析的習慣,控制變量在學生腦里只是背得滾瓜爛熟的一個物理名詞,而不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沒有根據題目實際所給的條件,具體分析問題,只是在腦里想想,大量的練習題讓他腦里有一印象:“比熱容大,升溫少”“比熱容大,吸熱多”完全沒有對照公式,理解這兩句話的前提條件。
【對策】如何幫助學生糾正這錯誤認識,可從實驗及習慣兩方面入手,在做比熱容實驗時,溫度可以從溫度計上讀到,但沒有一個儀器直接觀察到物體吸收的熱量多少,雖然老師強調過加熱的熱源一樣(同一酒精燈或功率相同的電熱器),但不少學生仍不清楚如何得知兩物質吸收的熱量是相同的。所以在實驗開始時老師明確實驗目的:“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在完成讓學生明白要取質量相同的、初溫相同的兩物質做實驗后。給出問題“物質吸收的熱量多少由什么決定?”經過分析,老師要通過板書讓學生明白實驗過程通過看時間來判斷物質吸熱多少,而不是看物質的溫度。所以比熱容實驗設計的實驗表格如下:
實驗做完后,分析表格時向學生提以下的問題:“①t1時刻哪一物質的溫度高?②0~t1哪一物質吸收的熱量多,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③你根據表格哪一數據知道物質吸收的熱量多。”學生回答完第一問,憑直覺,在回答第二問時,會說溫度高的吸熱多,老師再問依據,就會有部分學生反應過來不能從溫度高低判斷吸熱多少,而應從加熱時間上看,0~t1加熱時間一樣,所以不管誰的溫度高,吸的熱都一樣,再通過第三個問,學生就可以應用:“吸熱多少,看加熱時間長短”判斷得知:加熱時間越長,吸收的熱量就越多。經過這兩環節,應可以幫助學生糾正他們的錯誤想法。在學習完Q=cmΔt,可以再次讓學生利用這公式分析上述的實驗表格0~t1,兩物質質量相等,Δt看溫度計可判斷,因為時間相同,吸收的熱量相同,所以兩物質的比熱容不同。在此過程老師一定要在黑板上板書Q=cmΔt,分析過程一定要指著公式分析,而不是口頭分析,因為老師的言傳身教很重要,若我們自己不板書,學生也學會只在腦里想想,不用筆寫下來,也不會“盯著”公式分析問題,這樣也許能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原因三】學生的審題能力弱,不能提取有用的信息。
課標在“過程與方法”這維課程目標就提出 “經歷信息處理過程,有對信息的有效性、客觀性做出判斷的意識,經歷從信息中分析、歸納規律的過程,嘗試解釋根據調查或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能讀懂信息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前提。學生要讀懂與物理相關的文章,除了語文的閱讀能力,還需要物理的學科知識及閱讀科普文章的技巧。平時強調學生要審題,其實就對其閱讀能力的一個要求。所以教會學生閱讀物理文章與教會學生物理公式一樣,是物理教學的一個任務。而且不是單單讓學生掌握閱讀文字技巧,還要讓學生掌握讀圖表、圖線、圖的技巧。如果題目除了文字還有圖、圖線,這種表述方式在物理文章是很常見的。但學生若沒習慣閱讀教材,閱讀科普文章,就會對物理表述方式很陌生。就會感覺閱讀有困難,也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
【對策】要重視教材的閱讀及培養學生課外查找資料的能力。在新授課教材的文字、圖、圖表、圖線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新的閱讀材料,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好素材。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或上網查閱資料及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到相關知識同時還學會如何查找及分析信息。這樣的教學活動多了,學生的閱讀和審題能力自然就會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2011
[2]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質量分析報告(物理科).201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