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文
摘要:在古今弦樂史研究中,學者們偏重小提琴的記載,雖然琴弓的歷史比提琴悠久,但它并沒有受到重視。20世紀初,HIP(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歷史知情表演)的表演理念在古樂復興運動中應運而生,演奏者逐漸認識到早期琴弓在音樂表演中的重要性。故本文以“18世紀琴弓”為切入點,在梳理琴弓歷史的基礎上,對實踐中“弓法”和“音色”進行探討,進而思考樂器與表演的實踐關系。
關鍵詞:18世紀的琴弓? HIP? 歷史聲音? 弓法? 音色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3-0005-03
1829年,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復演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成為當時較為轟動的音樂事件,后來,音樂學家布魯姆(Friedrich Blume,1893—1975)將此作為早期音樂復興的開端,HIP的表演理念也逐漸被人們熟知。自此,演奏者試圖還原早期音樂的面貌,嘗試運用古樂器解決問題。
對于弦樂表演者來說,古小提琴非常珍貴,尋求這樣的樂器十分不易,為了貼近早期的歷史聲音,表演者開始意識到琴弓的重要意義。“在弦樂演奏時采用巴洛克弓,靠近弓子中部的持弓方式和幾乎不用揉弦和裝飾音等方式,制造出‘巴洛克的聲音”①。“歷史聲音”脫離不了樂器的影響,琴弓重量、長度,弓毛的寬窄、厚度等都會影響最終的演奏效果,它在歷史表演實踐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18世紀的琴弓
琴弓歷史悠久,1100年以后在歐洲廣泛采用,直到整個18世紀,各地制弓業蓬勃發展,琴弓的各部份構造發生改變,經歷了由“早期弓—現代弓”的過渡。
歷史上,關于琴弓的記載是模糊的,法國小提琴家、理論家沃爾德馬爾(Michel Woldemar,1750—1818)最早完成了對18世紀琴弓的梳理。1798年他在《小提琴演奏法》(Méthode pour le violon)中展示了琴弓發展的插圖②,其中列舉了18世紀的四種琴弓:“科雷利”弓(Corelli bow)、“塔蒂尼”弓(Tartini bow)、“克拉默”弓(Cramer bow)和“維奧蒂”弓(Viotti bow)。后來,貝洛特(Pierre Baillot)和費蒂斯(Francois Joseph Fetis)等理論家在四類琴弓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探索,發表論述琴弓歷史的專著,再現了早期琴弓的面貌。這些理論家梳理的幾種特定弓型都與音樂家的表演風格相聯系,不足之處是忽略了地理因素,在描述18世紀早期琴弓時,未能涉及除意大利之外的其他國家的琴弓。
琴弓制造業在18世紀初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音樂風格和審美趣味的影響,不同國家略有差別,近現代美國小提琴家、理論家大衛·博伊登(David D. Boyden)在研究中開始關注到各地琴弓,他打破傳統的分類法,引入德國弓和法國弓,并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③在巴洛克意大利地區,琴弓有短弓(“科雷利”弓和長弓(“塔蒂尼”弓)之分,主要適用于演奏抒情的奏鳴曲,“這類琴弓的總長度在24英寸到28英寸之間(約61-71cm),帶有平直或略突的弓桿以及‘長矛(pike-head)或‘天鵝喙(swan-bill)弓頭”④,目前現存的兩把“塔蒂尼”弓保存在的里雅斯特音樂學院圖書館。與此同時,德國也誕生了適合演奏復調音樂的弓型,帶有一個向外彎曲的弓桿,以便能夠同時演奏三根和四根弦,但這一愿望最終未能實現,因為弓的曲線不足以達到這一目的。法式弓則用于演奏舞蹈音樂,長度較短,反應迅速,可以更靈活地運用于各種節奏中,后來在發展中逐漸向意大利弓靠攏。
18世紀中后期,琴弓經歷了過渡,最終被定型。所謂的“克拉默”弓出現在1770年左右的巴黎,這把琴弓很可能是由弗朗索瓦·圖特(Francois Tourte)的兄弟——尼古拉斯·倫納德·圖特(Nicholas Leonard Tourte)制作,由于處于過渡階段,所以它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克萊默”弓的設計與早期弓存在顯著區別:(1)弓尖通常是較高的“戰斧”型設計,在弓毛和弓桿之間留有更多間隔;(2)弓桿輕微向內彎曲且弓毛略微為寬厚;(3)弓桿末端帶有螺絲,以更精細地調整弓毛的張力。⑤在1780年前,這些琴弓幾乎沒有標準的長度和重量,圖特弓的問世為此提供了標準。圖特加長了弓桿的長度(74cm),設計了較重的“小斧型”弓頭,他高超的制作工藝使其成為國際標準。盡管他在當時榮獲了巨大的聲譽,但“匿名制弓者”的傳統是強大的,一些理論家仍然稱其為“維奧蒂”弓。
二、琴弓影響下的音樂演奏實踐
在樂器上探尋“歷史聲音”并非一件容易事,早期錄音見證了音樂風格的轉變。在錄音技術突飛猛進的20世紀,演奏者所錄制的巴洛克作品仍然帶有“古典—浪漫”的炫技色彩,樂句的處理以及技巧、情感的表達依舊屬于MSP(Mainstream Performance,主流演奏)的表演范疇,真正意義上被喚醒大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實證主義音樂學提供了開創性的思路,演奏者力求還原當時的聲音,使用時代樂器演奏。
俄羅斯小提琴家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1959)就是一個經歷風格變化的演奏者,她于1987年以及2009年分別錄制了現代版本和古樂版本的巴赫《b小調小提琴組曲》(BWV 1002),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反映了她對于歷史表演的思考,尤其是換上巴洛克琴弓后,“運弓”和“音色”都發生了變化,使我們逐漸意識到樂器對聲音的巨大影響。
(一)弓法
右手的運弓是發出細膩音色的重要條件,運弓法也是弦樂表演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琴弓的變革豐富了運弓,隨著圖特弓的定型,音樂作品開始擺脫以分弓(Detache)為主要內容的巴洛克式奏法,逐漸衍生出跳弓(Spiccato)、頓弓(Martele)以及連頓弓(Staccato)等多樣性弓法。
巴洛克時期,強調運弓技術已經成為弦樂演奏和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塔蒂尼曾借用科雷利奏鳴曲(OP.5,NO.10)中加沃特舞曲作為主題,創作了《弓的藝術》(Larte del arco),樂曲展現了巴洛克諸多復雜的弓法,強調弓技術的結合與運用。另一方面,18世紀弦樂表演理論研究微乎其微,卻不乏經典,L.莫扎特、吉米尼亞尼等理論家的專著,為弦樂指導教學開辟了新天地,這些內容都為我們追述歷史提供了證據。
在早期作曲家的手稿或現代凈版樂譜中,分弓是最常見的演奏法。受到琴弓構造的影響,這種“一音一弓”的演奏在樂譜上沒有任何標記,音符之間的換弓帶有短暫的“呼吸”,成為18世紀最常見的演奏法,音色效果類似于現代“頓弓”。當音符之間的“休止間隔”超過正常的分弓時,必須用“斷奏”演奏,其英文釋意為“spiccato”以及“staccato”,通常在音符上面加一個點或者豎線。根據法國作曲家布羅薩德(Sebastien de Brossard,1655-1730)所說,兩種弓法的演奏效果較為相似,這種說法延續到今天,已經成為目前學術屆較為認可的觀點。圖特弓誕生后,這幾種分弓奏法的實際含義發生了變化,而表示“斷奏”的“spiccato”以及“staccato”,聽起來更像是流暢自由的“連奏”(Legato)。
塔蒂尼認為小提琴的“連奏”是用來表現歌唱旋律的,他曾區分了“如歌式的運弓”(Cantabile bowing)和“快板式的運弓”(Allegro bowing)。17世紀末,琴弓的長度是16世紀的1至1.5倍,削弱了早期琴弓在演奏上的局限性,拓寬和豐富了弦樂表演的弓法。1731年意大利小提琴家彼得羅·卡斯特羅奇(Pietro Castrucci,1679-1752)在獨奏中連奏了24個音符,音樂家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連音奏法。同樣,緩慢的“連弓奏法”更適合后來誕生的圖特弓,它更加強調了音樂的連貫性,并且演奏者可以自由地加入各種力度,體現情緒的起伏。現代弓法都是在巴洛克運弓原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還包括一些特殊的連弓,并且在運用中得到發展。
圖特琴弓弓法多樣,既滿足了古典浪漫的審美需求,也涵蓋了巴洛克弓法,能夠自如地詮釋早期音樂,但它是否像早期琴弓一樣具有“針對性”?在上文已提到,18世紀各地的琴弓略有不同,因此在各地作品中的創作弓法各有側重。例如,在《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使用德國弓的巴赫設計了復雜的對位技巧與和弦,達到了復調音樂巔峰,其中也能看到音群的快速連奏。而同時期意大利作品中,歌唱性的旋律占據了主流,作品匯聚了大量的分弓與連弓奏法,而和弦則充當作品色彩性的補充條件,如塔蒂尼《魔鬼的顫音》。
如今,通過調整運弓,HIP演奏風格逐漸轉移到現代樂器上來。換句話說,在現代樂器上,也能制造出古樂所需要的風格,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琴弓的重要性。筆者在此想要說明的是,無論是何種樂器,“歷史聲音”離不開琴弓的作用。
(二)音色
我們無法否認演奏手法對表演實踐所造成的影響,但是樂器的結構、性能的確會影響演奏者的表演實踐和情感表達,最終造成音色差異,所以研究弓的長度、重量以及制作材料也變得至關重要。
弓毛和弓桿之間的距離反映了琴弓的松弛度,從早期理論家提供的圖片中能夠看到,早期琴弓的弓毛與弓桿之間的距離較遠,不利于獲得最佳音色,經過圖特的調整,這種情況有了改善,最終形成了“內凹”型的琴弓。帶有松弛弓毛的早期琴弓在初次接觸琴弦時,只能產生含糊的音調,等到演奏者施加壓力后,聲音才逐漸清晰。而緊繃的現代弓則大大增加了演奏的彈性,使每一個音符變得更加飽滿而扎實。概括來說,早期琴弓的弓桿與弓毛之間的距離遠,而現代弓的距離近,這種結果導致在同一力度下,兩類琴弓發生的形變不同,受彎曲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音色不同。
早期弓與現代弓也會影響演奏力度,小提琴、演奏者以及錄音環境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對比會更加明顯,這是琴弓的平衡點與重量作用的結果。
早期琴弓的弓頭較輕,演奏時會受到慣性的影響,音樂達到弓尖便停止了;弓尾較重,常常用下弓演奏重音,形成早期特有“下弓規律”。故演奏者自然運弓的情況下,音樂在弓根處帶有“柔和”的音頭,在中弓達到最大值,演奏帶有明顯力度的變化,特別是演奏二分音符或者較長音時。這種說法在塔蒂尼的運弓建議得到肯定,他曾在給學生西爾門·瑪達蘭娜·倫巴第尼(Signora Maddalena Lombardini)的信中⑥指出:使用弓根演奏,盡量不要接觸弓尖或弓根。⑥而現代弓的設計就避免了這種現象,琴弓重量的分布較為平均,所以在演奏者不施加壓力的情況下,音樂由弓根到達弓尖的音色效果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歷史條件的影響,我們無法測量古琴弓的真實重量,但是根據博伊登文章中的描述,我們能夠得知,圖特弓的重量大約為56g,使用伯南布哥木制作,而古琴弓的重量要更輕。演奏者需要依據所用的琴弓,通過手指調節琴弓的壓力,影響聲音的質量,從而獲得所需要的聲音。
最后,弦樂音色還會受到運弓頻率的影響,運弓的速度也影響整體的速度。正如上文所提到,早期琴弓比現代琴弓要短,并且琴弓重量分布不平衡,故演奏時不需要像現代弓一樣把弓拉滿,筆者認為這可能是造成古樂演奏中疾馳速度的重要因素。
三、結語
對于弦樂來說,聲音的本質在于琴弓的使用。琴弓不是小提琴的附屬品,演奏者與弦樂器的聯系必須由琴弓來建立,它可以影響弓法和音色,對于重振巴洛克風格至關重要。在20世紀古樂復興運動中,經常能看到,演奏者只關注樂器本身,而忽略了當時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主流演奏風格。所以,我們不能將是否使用古樂器作為衡量HIP的唯一標準,這只是我們劃分表演風格的重要依據。
實際上,巴洛克時期的大部分樂譜,幾乎不標示具體的力度情感變化、運弓要求,所以,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有必要依據樂器性能與當時的時代風格,選擇適合的弓法進行詮釋。古樂器的使用雖然還原了“歷史聲音”,但是必須配合當時的演奏技法,才能保證歷史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韓里.歐洲弦樂藝術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洛秦.小提琴藝術全覽[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范額倫.小提琴弓與弦的歷史演變[J].音樂藝術,1997(04).
[4]鄒彥.踏板和踏板記號中的“歷史聲音”——對歷史音樂學的一種HIP視野考察[J].音樂研究,2020(01).
[5]徐昭宇.演奏形態的分析與音樂意義的追索——從‘原真演奏引發的音樂釋義學方法思考[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6]約翰·盧斯,瑪喬里·盧斯.小提琴琴弓的演變[J].張承業譯,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