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黎麗
摘 要: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紅色檔案史料為上海留下了眾多紅色文化資源。上海高校接受著最直接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從檔案史料的視角來開展上海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研究具有其自身的優勢。檔案史料是上海高校紅色文化的基礎,更是上海高校創新發展的原始助力,通過對檔案史料的不斷挖掘和深入研究,努力激活“沉寂檔案”,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讓檔案史料真正發揮她的價值,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檔案史料;上海高校;紅色文化;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檔案史料不僅展現出先烈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更是我們整個民族最為寶貴的財富。檔案史料是上海高校紅色文化的基礎,更是上海高校創新發展的原始助力,通過對檔案史料的不斷挖掘和深入研究,努力激活“沉寂檔案”,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讓檔案史料真正發揮她的價值,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我黨成立、新中國成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各條戰線涌現出的大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不斷將新鮮血液注入到紅色檔案中,高校紅色文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深入挖掘檔案史料,從檔案史料中汲取營養,因地因時豐富其內涵并傳承和發揚。
一、檔案史料視域下上海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中國共產黨人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出發,我黨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追尋初心和使命的歷史,被原原本本、真真切切地記錄在紅色檔案中。檔案史料與高校紅色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檔案史料,尤其是紅色檔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上海是除首都北京以外高校分布最密集、形態最豐富的直轄市,是改革開放前沿,是中國紅色文化的發祥地和源頭,有革命先烈如蘇兆征、鄒韜奮、彭湃、瞿秋白等;有紅色遺跡如中共一大、二大會址、漁陽里、四行倉庫、青年報社、毛澤東故居、希望工程辦公室、龍華烈士紀念碑、猶太難民紀念館、宋慶齡故居等;有紅色故事如1949年開國大典上,第一次升起了由曾聯松在上海設計的國旗——五星紅旗;第一次奏響了聶耳、田漢在上海創作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上海土地批租、股份制改革和上海制造等一系列的上海改革創新故事……,這些都蘊含著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檔案史料價值,對于上海高校來說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先行先試”的標本意義。上海高校借力紅色檔案史料文化育人,是改進大學生育人渠道的途徑,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檔案史料視域下上海高校紅色文化傳承路徑
分析
1.整理原始史料檔案,匯集紅色資源素材,豐富紅色史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檔案史料資源的積累是紅色歷史研究和文化傳承的基礎性工作,檔案工作機構或檔案工作者要擴大檔案收集的力度和廣度,系統開展紅色檔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紅色檔案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紙質檔案,如革命英烈、先賢前輩留下的手稿、高校發展過程中的文件、匯編;二是實物檔案,如先輩們留存下來革命工作者帶有紅色印記的衣物、紀念品、徽章、生活用品等;三是圖片、視頻等聲像檔案,如展現高校成長和發展的變化和成就的照片和影像。紅色檔案大都源于我黨成立以后,檔案資源形成年代久遠,跨度較長,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或是民間組織手中,檔案工作者需要改進工作方式,化被動為主動,深入社會、深入二級單位、深入史料庫房、深入高校校友家庭,搜集檔案資料線索,排摸史料檔案家底,系統梳理,挖掘史料價值,為做好檔案研究、奠定紅色歷史研究基礎,引發社會各界和師生的共鳴與回憶。
2.尋訪高校革命人物,傳承紅色基因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開展大學生尋訪實踐活動,在校大學生“走出去”,通過尋訪校史革命人物,挖掘校史中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和感人精神,用紅色校史凝注的精神來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史懂史,使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校等要求落到實處;能夠激勵青年大學生傳承革命文化,學生們不斷動腦、動嘴,直接和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的知名校友打交道,培養和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在與先賢校友家中尋訪時和老校友一起憶當年,校友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畢業證、黨徽、黨章等都是其不怎么見過的,也對當年的紅色老物件多了幾份崇敬。老校友口口相傳的記憶實錄再通過校內文獻的佐證,可以搶救一些因為誤傳或者由于歷史遺失的紅色資源,不僅為現有的檔案文獻提供佐證依據,還有實物和老校友的口述史料為證,使口中代代相傳的紅色記憶更好地傳承。在實踐中引導他們挖掘紅色故事,聆聽英雄事跡,用青春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感受經歷過崢嶸歲月的老一輩英雄的“初心”和“使命”,明白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以新中國70年奮斗歷程中的重要事件為主線,奔赴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原始檔案研究整理、尋訪老黨員、老革命等獲得鮮活素材,增強紅色文化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3.梳理匯總上海高校英雄事跡、革命故事
上海許多高校擁有百年歷史,她們伴隨著黨的誕生、新中國的成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成長起來,這些高校中不乏有革命烈士、愛國校友、不斷涌現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的英雄事跡、史料檔案和愛國情懷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無不激勵著在校大學生以史明志,增加他們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比如,上海高校檔案專業委員會集結各大高校,按時間順序,收集、整理了上海高校中142位烈士事跡,出版《上海高校英烈譜》并配以若干照片,是一本圖文并茂的黨史通俗讀物。讀物中包括劉湛恩、李公樸、周德佑、蔣傳宗等人物事跡,重現上海高校英模烈士事跡風采和精神內涵,能使廣大青年學子從中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進一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再如,上海音樂學院編輯出版《新四軍音樂圖譜》由此推動“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展,無不以詳實的材料考證出革命烈士和愛國校友的英雄事跡,挖掘五四運動學生的愛國行動,對高校地下黨黨員及后代的采訪,以真實的史料論證了高校的校史也是一部紅色愛國史。這些通過史料檔案反映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和故事是當代大學生汲取愛國主義教育的土壤,這些真實的史料記錄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電視劇所呈現不了的,讓年輕一代更深感觸那段艱難歲月,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極具教育意義,榜樣的力量激勵著他們砥礪前行、奮發有為。
4.用好“紅色經典”活教材,創新紅色文化教育載體
在尋訪實踐中形成的紅色故事、匯編照片影像成冊、制作視頻、尋訪日志、采訪手記等,輔以檔案史料為佐證,得出經得起歷史與現實推敲的史料劇本,通過“示范黨課”“紅色微黨課”、四史“微團課”“微宣講”等講述上海高校紅色歷史故事,打造移動的“紅色課堂”。大學生尋訪團成員將收集的寶貴資料結合自身體會,依托社團活動、“四史”教育等活動開設紅色故事宣講會,弘揚高校紅色精神,給高校青年、黨員教師、領導干部進行史料的熏陶,精神的洗禮。另外,還可以依托上海紅色文化大背景,如上海財經大學集結滬上藝術院團演繹紅色經典藝術劇目《沙家浜》《永不消失的電波》《敦煌兒女》等走進校園,助力搭建學習教育生動平臺,全景式展現建黨百年歷程中的苦難輝煌,始終在大學生中貫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教育和使命擔當,引領高校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提升藝術素養,弘揚時代精神。還可以對歷史背景、人物故事、歷史場景和精神內涵等進行深入挖掘,把紅色歷史故事搬上舞臺并加以藝術加工,用校園舞臺劇進行青年大學生教育和展示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的典范,如同濟大學大型原創校史舞臺劇《同舟共濟》、上海財經大學原創的校史劇《匡時魂》、上海大學原創話劇《紅色學府》,從片段到立體,從建校初期到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到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一個又一個新紀元,從一代功勛到普普通通的觀眾,都可以從中找到深切的共鳴,這是最深層、最永恒的愛國主義教育,感召青年大學生團結奮斗,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通過欣賞紅色經典高雅藝術的形式,創新紅色文化教育載體,從而實現對紅色文化傳播渠道的有效拓展。
5.留住紅色記憶,尋訪紅色足跡
上海是培養革命志士的搖籃,是全國的“紅色之源”,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上海有遍布各區的歷史文化遺址、革命紀念遺跡和名人故居,據統計,已有657處上海革命遺址,屬于紅色資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1個。對于上海高校大學生理當利用獨特的地域優勢,開展“先行先試”的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回顧紅色記憶革命教育基地、參觀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通過這樣的實踐課,追尋革命前輩偉大而艱辛的歷史足跡,成為大學生了解光榮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重要方式,旨在將“革命歷史轉化為課程、史料轉化為教材、現場轉化為課堂,使學生系統掌握革命史,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傳好紅色文化的“接力棒”。比如,知名歷史學者蘇智良領銜上海師范大學團隊,近年來深度進行學術研究和實地調查,形成更為完整和豐富的上海紅色文化基因圖譜——1000處革命紀念地;復旦大學啟動“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工程”,在老校長陳望道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之際,師生在陳望道塑像旁,鄭重緬懷陳望道等復旦先賢先烈,回顧重溫“宣言精神”。現場,學生代表發起“傳承紅色基因,做宣言精神忠實傳人”的倡議。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切實用好用活紅色資源這一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高校青年在感悟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三、對檔案史料視域下上海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的
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說:“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檔案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經驗得以總結,規律得以認識,歷史得以延續,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檔案。”歷史無聲,檔案有痕。上海高校紅色檔案記錄著紅色文化,承載著上海紅色記憶,是廣大青年學生知史學史、以史明志、悟史愛黨的重要渠道之一,讓深藏其中的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血脈,是高校檔案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檔案不是簡單的收集、保存,用活檔案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高校檔案工作普遍存在“邊緣化”“養在深閨”等現象,如何用好用活檔案資源以及上海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服務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幫助當代廣大青年學生意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檔案工作者需摒棄舊思想,樹立“大服務”觀念尤為重要,從領導層面、從機制層面樹立全員檔案意識,拓展歸檔范圍。發揮檔案的作用,就是要把沉默的檔案變成會說話的“財富”,讓檔案走出檔案柜,走進師生中間。進入新時代,做好檔案工作更為重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檔案要在“服務”二字上下苦功夫,力求把“死檔案”變成“活信息”,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這樣才能真正使檔案更好地為社會、為高校、為師生服務。
四、結語
在檔案史料視域下,高校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承是一項重要的使命,檔案的共同特征是傳承文明,延續歷史,其承載的文化內涵通過豐富的檔案史料、實物檔案、照片檔案、視頻檔案、遺址遺跡等有形檔案一一體現出來。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思政教育課堂來塑造學生的思想境界,開展形式多樣又富有感染力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進行充分理解,基于此,則可以幫助當代青年意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在耳濡目染中學習紅色文化,激發興趣,引發共鳴。在檔案史料視域下,上海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傳承有著極其特殊而神圣的使命,上海高校近年來結合紅色文化傳承在學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今年的“四史”教育活動也使廣大黨員干部在學習中進一步提高對紅色文化的學、思、踐、悟,在以后的工作中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讓在校大學生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在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要求下,高校在傳承紅色文化時,應積極地整合資源、創新教育形式和構建紅色文化的信息化傳播路徑,幫助高校實現多維度的紅色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李青林.以紅色資源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以桂林高校為例[J].高教學刊,2016
[2]陳愛平,趙 盼.大學紅色校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探析[D]. 新西部,2017
[3]申國勇,孟志雷,周 濤.上海高校利用紅色資源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12
[4]張懷重.淺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價值觀路徑[J].未來英才,2015
[5]司麗華.檔案史料視域下的紅色精神傳承與創新[J].黑龍江檔案,2020
[6]蔣婧文.檔案史料視角下高校傳承紅色文化路徑研究 [D]. 山西檔案,2019
[7]何 凡.檔案史料視角下高校傳承紅色基因路徑研究 [D]. 山西檔案,2019
[8]王 婭,王向女.我國紅色檔案資源研究綜述[J].蘭臺世界,2019
[9]趙 婷.上海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D].上海師范大學,2018
[10]胡馨勻.高校圖書館紅色資源整合與開發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區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
[11]曹建國.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提升瀘州革命老區地位與影響力--關于瀘州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現狀、價值挖掘及資源轉化的思考[J].中國西部,2015
(作者單位:上海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