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欽
摘 要:校史工作是高等學校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高校校史文化建設與發展,要深入挖掘檔案中蘊含的大學文化、人文精神和價值規范,并結合新時代要求傳承創新,充分展現檔案中的校史魅力和時代風采。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設過程中,站在新時代的視角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堅持校史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明確校史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找準推進校史文化建設的措施,加強對高等學校校史文化建設與校史文化育人的思考,為高校提供育人平臺和精神動力,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高等學校;校史文化;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高等學校來說,大學文化就是高等學校的靈魂,是滋養大學精神的不竭源泉。然而,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都植根于學校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的辦學歷史。每所高校都有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在風雨兼程、波瀾壯闊的辦學實踐中積淀了深厚的校史文化,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資源。校史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根基和基礎,大學文化建設離不開校史和校史研究。對校史文化進行挖掘和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資政育人作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盛世修史,懿年纂志。編史修志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又是一項規模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謀劃,統籌安排,廣泛發動,合力推進。
一、校史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高等學校校史文化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立德樹人、資政育人為根本,按照“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和“廣征、核準、精編、嚴審”的工作方針,全面回顧學校發展歷程,總結建校以來的辦學思想、辦學成就和辦學經驗,進一步豐富教育思想,探索辦學規律,凝練學校特色,弘揚辦學傳統,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提供歷史資鑒。
高等學校的校史文化建設包括建設和管理校史館、召開校史研討會、撰寫考證或紀念文章、編纂《校史》《校志》和《年鑒》、編輯出版校史相關著作等許多方面,但最有代表性的工作還是建設校史館和編修校史。高等學校校史文化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歷史,實事求是。校史是已經發生了的學校歷史,校史工作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堅持科學精神相統一,在“求歷史之實”的基礎上“求歷史之是”,還原歷史,存真求實。力爭做到資料詳實、數據準確,內容全面、客觀真實。
2.近詳遠略,詳略得當。對于建校歷史較長的高校來說,由于年代久遠,早期檔案資料散失損毀嚴重,見證人也愈來愈少,撰寫早期歷史的難度極大。因此,建校早期的歷史可簡略記述,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的發展階段可詳細記述。要緊緊圍繞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核心和加強內涵建設的主線,詳述事關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重點工作與重大事件。
3.全面記述,突出重點。按照學校從創業起步到發展壯大的歷史脈絡,全面展示學校創建、遷徙、分并、建設、壯大的歷史軌跡,突出改革發展主題,重點展現教學科研、學科專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基本建設、合作交流、管理體制、黨建思政等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4.以事系人,以史鑒今。校史撰寫以記事為主,記人為輔,以事系人,事人兼顧。既要按照歷史本來面貌寫校史,同時又要站在新時代高度對校史進行重新審視,進而形成新認識,得出新結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總結過去,反映規律,啟迪未來。
二、校史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
1.提高政治站位,認識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站在 “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的高度,重視校史文化建設。我國大部分高校都走過了數十年的發展歷程,積淀了深厚的校史文化,為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提供了不竭源泉和豐富滋養。歷史具有穿透力,文化具有感染力,精神具有凝聚力。大學精神的領悟和校園文化傳統的繼承,需要全體師生通過現實生活在同一校史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事的相互感召。以史為鑒,可明得失。搞好校史文化建設,對于進一步總結辦學經驗,發揚優良傳統,傳承大學文化,弘揚大學精神,展示辦學成就,推進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激發全校師生了解學校、熱愛學校、建設學校的歷史情感,對于進一步凝聚各方面力量,有效地參與學校發展建設、管理創新及重大問題決策,促進學校持續健康和諧發展,更好地發揮校史資政育人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凝練校史文化,強化育人功能。校史文化是大學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成長發展的歷史記錄,是學校歷代師生共同創造、歷經時代風雨洗禮而積累的寶貴遺產,蘊含著對師生進行傳統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豐富資源。在校史文化凝練中,要注重研究校史對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滋養。縱觀校史,學校強健的肌體中已經融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綿綿血脈和中國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并始終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浸潤下不斷發展壯大。“三大文化”協同育人已經是許多高校的優良傳統。因此,要充分發揮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校史成為學校對師生開展 “三大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教材。
3.樹立責任意識,確保校史質量。書籍是文化的載體,史書是歷史文化的高度濃縮,而質量正是史書的價值所在。校史工作者要把校史編撰質量放在第一位,把精品意識貫穿于編撰工作的全過程,嚴把“政治關、史實關、體例關、文字關”,確保校史編纂資料中觀點的正確性、內容的真實性、資料的全面性、數據的準確性。要通過各種形式、多種渠道,認真學習史志編撰方面的基本知識,努力提高編撰技能和工作效率。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學校負責的態度,把校史工作作為一項光榮而神圣的職責,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做,用智慧和汗水為學校的昨天寫下科學、客觀、準確的總結,為后人留下一部珍貴的信史。
三、推進校史文化建設的措施
1.加強對校史工作的領導。成立由學校領導、各職能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校史工作委員會,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督促指導、檢查落實,確保校史工作順利開展。校史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可設在檔案館(校史館)。其職責為:制定校史文化建設規劃和校史工作計劃,組建校史工作隊伍并進行必要的業務培訓和指導,協調、收集、研究校史資料,組織實施校史編撰、出版、發行業務,向校史工作委員會報告工
作等。
2.加強校史館建設與管理。校史館是集中展示校史文化的重要場所,是學校對師生進行愛校榮校教育的文化實訓基地,也是學校對外進行宣傳交流的重要窗口,無疑是承載校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形載體。作為記載學校歷史、弘揚辦學傳統、彰顯辦學理念、展示辦學成就的平臺和開展校史育人的重要基地,校史館所呈現的內容最直接體現了高校歷史文化。因此,高校建立校史館,成為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加強校史館建設是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校史館要經常關注學校發生的大事要事,收集最新資料,并根據學校有關情況變化和校史最新研究成果,對校史館布展內容和多媒體設備播放內容進行不定期補充更新。要有專職工作人員從事管理和接待服務工作,同時也可邀請其他部門教職工作為兼職講解員參與學校有關重大活動的講解服務。還可從全校挑選熱愛校史和講解工作、具有一定業務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大學生組成校史館志愿服務團,提高講解服務接待能力,更好地發揮宣傳、育人作用。
3.加強檔案工作和檔案館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27號令《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第三條明確指出:“高校檔案工作是高等學校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學校應當加強管理。”對于校史工作來說,檔案工作更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高校檔案記錄了高校創立的時代背景,記錄了高校發展過程中經歷的重大事件,記錄了高校的榮辱興衰,高校檔案為高校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珍貴的理論淵源,高校檔案是高校校史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高校檔案館既是學校檔案管理的職能部門和專門機構,也肩負著檔案編研尤其是校史研究的重大職責。因此,檔案館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設及功能發揮中起到極大作用,要加大建設力度。
4.加強校史資料征集。資料是史志的生命。要大力開展校史資料的搜集、搶救、考證和整理工作。為了更廣泛地搜集寶貴的校史資料,豐富檔案館藏,為校史研究提供更加全面、詳實的可靠資料,學校可倡導全體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及家屬、海內外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將個人手頭珍藏的學校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相關校史資料和實物,以捐贈、復制、代管和出讓等方式提供給學校。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搶救性開展“口述校史”采訪工作,為校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5.加強校史深度挖掘與研究。通過查閱、走訪、調研、座談等多措并舉,對學校歷史進行深入挖掘,尤其要加大對關鍵節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研究力度。加強與學校早年辦學地當地政府或管理機構對接,結成校縣(市)合作單位或共建單位,建立校史研究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在學校辦學地舊址立碑紀念或懸掛本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標牌。
6.加強校史編撰工作。在對學校歷史進行深度挖掘和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組織開展校史編撰工作。校史編撰要做到觀點正確,體例嚴謹,內容全面,特色鮮明,表述準確,資料翔實,表達通順,文風端正,行文流暢,文字精煉,印制規范,全面真實地記載學校自創建以來在弘揚革命傳統、發揚民主與科學精神、培育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歷史事實和客觀成就。
7.加強學校《年鑒》連續出版發行。年鑒是系統匯集學校上一年度重要文獻資料、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大型年刊,被譽為學校的“百科全書”,是對學校一年內各方面信息的綜合概括,通過對學校上一年度的基本情況、重要工作和重大事件,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中的突出成績和基本經驗等重要的原始檔案和資料,進行分類、整合、梳理、提煉最終編篡而成。它是學校檔案的一種拓展與補充,可以促進學校檔案工作的發展,同時也是學校校情發布的一個重要渠道,更是社會了解學校的一個重要窗口,對學校鑒往知今、承上啟下做好溯史研究和推動現行工作,對促進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年鑒的真正作用和價值在于連續編纂。只有連續編纂,才能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和無窮價值。堅持的時間越長,其作用和價值就越大。將一部部連續編纂出版的《年鑒》連起來,就是一所高校的鴻篇巨制編年史。因此,要健全制度,建立機制,完善機構,穩定隊伍,保障經費,堅持不懈地編纂下去,把學校剛剛發生的歷史記錄下來,為后人留下一座彌足珍貴的校史寶藏。
8.加強校史編研成果出版發行。出版校史編研著作對于高校提升校史文化建設理論水平、擴大影響范圍、獲得廣泛支持具有重要意義。編撰學校歷史,要堅持宏觀同中觀、微觀的統一,既要展現出它的磅礴氣勢,又要展現出它的絢麗多彩。在堅持連續出版學校《年鑒》的基礎上,編輯出版《校史》和《校志》,完成學校三大文化建設工程。進一步拓展校史編研領域,逐步編印《大事記》《圖鑒》《歷屆畢業生名錄》《校史口述實錄》《回憶錄》《學人譜》(或《教師風采錄》)等校史編研成果,以及編輯出版學校《組織史》《學科建設史》《校園建筑圖志》等專題性史志。
9.加強校史知識宣傳教育。高校具有豐富的校史文化資源,要加強宣傳力度,使之成為對師生進行傳統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通過網站、微博、微信、電子屏、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各種媒體和形式,以及印制宣傳單、宣傳手冊,舉辦“校史大講堂”等,加強校史知識和校史文化的宣傳與傳播。把校史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和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的必修課,積極探索校史進課堂的方法和路徑。組織、引導大學生開展“重走辦學路”社會實踐活動、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知識競賽、編演校史劇等,主動走近、走進校史,充分發揮校史“育人”功能。
10.加強校史文化轉化。充分挖掘校史文化中的各種文化元素,加強校史文化轉化,為學校建設發展服務。要將校史文化與環境文化相結合,經過充分論證,將學校早年辦學地地名、著名校史人物人名等,用于校園景觀(如橋梁、湖泊)的命名,在校園為著名校史人物塑像,使之物化為環境文化。要加強校史文創產品開發,將學校有關校史圖片、實物、人物肖像等,制作成各種文化創意產品,如圖書、光盤、明信片、書簽、紀念章、文具、辦公用品、生活用品、藝術擺件等,以便師生使用、紀念、禮贈、交流,起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
傳承歷史,澤潤后人。作為高校文化,高校校史是一本高校立德樹人的教科書,它承載著歷史,鞭策著今天,激勵著未來,在高校立德樹人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學校的歷史是歷代創業者、全體師生共同的歷史,他們是學校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要動員全體師生員工積極參與,為校史工作貢獻智慧和力量。要以校慶等重大活動為契機,加強校史意識的培養和校史知識宣傳教育,加強校史文化轉化和校史文創產品開發,使校史文化轉化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學術文化、行為文化、標識文化、環境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實踐和師生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按照“存史、資政、育人”的要求,講好學校故事,弘揚學校文化,發揚大學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促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田 凈.檔案管理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檔案,2016
[2]謝瑤妮.高校校史文化建設探究[J].蘭臺世界,2019
[3]吳 童.高校校史文化發展與創新研究[J].中國檔案,2019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