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吟
摘?要:耐力素質是指機體維持長時間工作或運動而不疲勞的能力,也是反映人體健康水平或體質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1]。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要有效組織開展,激發學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耐力素質練習中,通過自身的努力練習,達到國家體質健康測試的標準。因此,提高小學生耐力素質的課堂教學策略值得探討,并且從當前部分小學生的耐力素質下降根本原因進行系統分析,通過多種的方法、途徑、建議等方面怎樣提高耐力素質進行闡述,以期對小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耐力素質;課堂教學;策略
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升,現在的學生從小在家都受父母的寵愛,嬌生慣養中成長。時間久了就逐漸形成了怕吃苦,意志力減退,動手能力逐漸減弱,自己身心處于亞健康的狀況。在體育課堂耐力學習中,小學生經常喊出“累、不想跑了”等等這些不好現象。有部分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測試400m項目中,到了后程就停下來走路,很多學生也很排斥這種耐力的項目,漸漸躲避訓練,最后自身耐力素質逐漸減退,從而影響小學生各方面運動能力的發展。
一、影響耐力素質提高的因素
(一)學生的畏懼心理及意識力影響
在耐力素質練習過程中,很多小學生會產生非常難受的生理反應,如肌肉酸痛、惡心、呼吸困難等等,甚至想停止練習的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說到跑步就非常感到恐懼。現在的家庭條件優越了,生活環境造成了意志力減弱,每當遇到困難就容易輕言放棄,這樣很容易影響體育耐力素質的培養進程,能堅持到最后的只占少數。
(二)學生家長思想的影響
現在的家長對自己孩子要求變得更加單一化,學科成績的攀比,才藝上的對比等等。在上體育課出汗、衣服臟等會跟班主任進行咨詢與問責,最終導致原本對體育感興趣、有體育潛力的學生,卻因為害怕家長的責罵放棄了訓練,影響自己的身體素質。長時間給孩子灌輸一種對體育耐力訓練吃不了苦,參加課外活動影響成績的思想。這樣,家校之間形成了一種固態循環關系,學生不參與鍛煉,導致了學生體質下降,參與測試出現各項指標不合格的現象,丟失孩子們對體育的夢想和未來成就感。
(三)課堂教學單一,內容枯燥無趣
許多體育老師還是運用傳統教學模式,手段單調,不講究方法,學起來非常枯燥無味,不能讓學生在耐力跑中感到快樂反而產生恐懼心理。通過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調查表明,大部分都不愿意參加400m項目,認為累、枯燥占三分之一。
二、通過有效方法提高小學生耐力素質
(一)以生為本,消除恐懼心理
在耐力素質教學中,首先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理負荷極限,同時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心理抗壓能力[2]。提倡以“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任何課堂教學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要實現小學生耐力素質體質,就要先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在思想上樹立頑強拼搏的品質,端正學習態度,明確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力,有意去培養自己不怕苦,奮勇前進的精神,轉變思維由“要我學”到“我要學”。
(二)家校合作,共建良好的課外學習
家長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關鍵人物。學校領導及老師多與家長溝通,家校合作通過多種交流的方式,做好有效培養學生的理念。讓家長與學生之間交流,提倡給與學生多一點的時間和空間,逐漸增強學生優秀的行為習慣。鼓勵學生發揮自身體育特長,進一步深入耐力素質訓練的練習,從堅持到進步,逐漸地培訓學生對耐力素質訓練的樂趣與興趣。
(三)循序漸進,以玩促學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計新穎、娛樂性的課堂,由簡到難體驗到成功樂趣。小學生年齡小,自我保護意識能力以及運動負荷比較弱,在課堂設計時側重游戲進行,讓他們在快樂學習的同時還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從而增強體育鍛煉的意識。但是由于個體化差異,我們必須準確地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把抓。小學階段正處于有氧耐力的敏感發展期,這期間的訓練應以有氧耐力的練習為重點[3]。
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小學生的耐力素質
(一)通過情景教學法進行施教
小學生身心發展還未成熟,對于新事物都是比較好奇。如果在耐力素質訓練教學過程只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學習效果會大幅度降低,對于這樣現象應破除。運用情景教學模式來進行實施,通過游戲、學生自主學習、挑戰等進行訓練,培養互幫互助精神,提升耐力素質訓練的趣味性,達到主動參與學習的效果。
(二)運用多種跑的方式進行交叉練習
想要提升耐力素質的效果,就必須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走、跑交叉練習,讓小學生的身體肌肉、呼吸等都得到全面提升。常規的跑:高抬腿小跑、30米、50米快速跑,左右交叉跑等等練習內容。每次跑方式方法不同,更能激發學生的競爭興趣,也保持了新鮮感,從而提升自身的耐力素質,課堂氛圍就活躍起來。
(三)走跑交替結合練習
長時間的奔跑練習可能對小學生非常吃力,但是巧妙設計多種走跑結合,大大提升耐力素質練習的效果。主要有:以時間跑、彎道走,直跑、200米一組等等進行多組練習,結合學校的場地、跑道、現有的器材,采用新穎的手段進行練習。如對200米、300米項目很輕松完成,再提升到400-600米,對于高年級甚至可以進行800米練習。逐漸提高,達到提升耐力素質的效果。
(四)定期考評
針對前段時間耐力素質訓練,設計多種考核項目,如短跑、規定時間跑、長跑、跳繩等綜合性考評,把學生分成分組測評,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評價。教師指出學生在耐力素質練習中的不足,鼓勵與表揚相結合,提倡永不言棄、集體主義精神,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耐力素質的效果。
四、結束與建議
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通過耐力素質的練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小學生更不能拔苗助長,多用心、耐心去強調小學生完成練習。把游戲、分組合作學習、采用新穎的器材融入到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外訓練、比賽等形式進一步增強。在比賽訓練小周期中,可以根據超量恢復特點、訓練情況,減少訓練次數或者每次的訓練時間,但不能不練[4]。確保學生在體育課堂中耐力素質和體育運動技能都得到同步發展,注重科學有規律的訓練,并且在訓練中運用所學適當去幫助同學突破現有的體能極限,這樣耐力素質有所提高,從而更好適應各種體育比賽。
參考文獻:
[1]沈伯娟.中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心理分析與教學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07(6):28-29.
[2]趙世聰.乒乓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原則與方法研究[J].價值工程,2011(9):293
[3]郝文亭.學生體質與體育教學改革研究[M]. 北京:中國 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58-69.
[4]王莉莉.技術是基礎體能是關鍵——以乒乓球運動訓練為例的相關研究綜述[J].博碩論壇,2009,3(1):31-33.
(南寧市大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