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辰


摘要:目的:剖析抑郁癥患者施行心理干預對疾病康復的積極作用。方法:擇取104例抑郁癥患者為實驗觀察案例,采用隨機抽簽法對照組、觀察組,每組52例;前組開展臨床傳統護理,后組結合前組護理措施,施行健康教育、運動療法、理解支持、社會交往等心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焦慮及抑郁等情緒狀態優于對照組,且對護理干預較為滿意的患者數較多,與對照組指標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抑郁癥患者施行心理干預的服務,利于改善其情緒狀態,并助力機體快速康復,值得推行實踐。
關鍵詞:心理干預;抑郁癥;情緒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091-01
郁抑癥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是臨床常見心理障礙之一。實驗顯示,對抑郁癥患者開展心理干預,對患者的消極心理及情感進行正確的引導處理,利于幫助患者重新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從根本上消除抑郁疾患[1]。為進一步剖析心理干預的施行效果,本文擇取104例抑郁癥患者為觀察案例,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研究案例為104例抑郁癥患者,入院接受治療的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擇取隨機抽簽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分組處理,情況如下:對照組52例,囊括31例(59.62%)男性患者,21例(40.38%)女性患者;年齡居于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47±9.25)歲。觀察組52例,囊括33例(63.46%)男性患者,19例(36.54%)女性患者;年齡居于21-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72±9.66)歲。納入標準[2]:癥狀表現及體征均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未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未有認知障礙;心腦肝腎等臟器未有系統性疾病;基線資料完整無缺失。本實驗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并獲患者及家屬同意。分析兩組病患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等指標差異較小,且不存在顯著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施行抗抑郁藥物的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治療期間予以臨床傳統護理,指導患者按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為其營造安靜、干凈且無紛擾的治療環境,提醒患者家屬注意患者飲食等。觀察組以對照組護理措施為依托,進一步對患者開展心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及家屬關于抑郁癥的認知水平,定期舉辦知識講座,向患者及家屬進行抑郁癥發病原因、癥狀表現、藥物治療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系列知識的普及宣教,指導其合理掌握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護理人員主動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就發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的患者,及時予以安慰和鼓勵,并教授其情緒宣泄方法,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使其正確克服疾病恐懼。②陪伴支持;關心抑郁癥患者的日常生活情況,主動傾聽患者想法,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理解與陪伴,以此放松心理防御,主動配合疾病治療。溝通期間,護理人員注意交談的語氣及態度,溫柔親切的鼓勵患者自主表達想法,并酌情指出患者的優點及長處,引導患者正面審視自我。③人際關系搭建;鼓勵患者打開心扉,主動與家屬及好友溝通交流;定期組織休閑娛樂活動,并鼓勵患者參加,讓患者在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并主動展開社會交往。④運動療法;根據患者機體情況擬訂運動計劃,鼓勵并引導患者主動進行鍛煉,增強體質的同時,讓患者感受到運動的樂趣,進一步減輕心理壓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的情緒狀態,干預前后的抑郁分析采用漢密爾頓HAMD評分量表,共涉及20個項目,每個項目施行5級評分法(0-4分),總分在8分以下的患者為無抑郁,總分居于8-20分之間的患者為可能有抑郁,總分居于21-35分之間的患者為確定有抑郁存在,總分在35分以上的患者為抑郁癥[3]。干預前后的焦慮統計采用漢密爾頓HAMA評分量表,共涉及14個項目,每個項目施行5級評分法(0-4分),總分在7分以下的患者為無焦慮,總分居于7-14分之間的患者為可能存在焦慮,總分居于15-22分之間的患者為確定存在焦慮,總分在22分以上的患者為嚴重焦慮[4]。研究兩組病患對護理干預的滿意程度,擇取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100分):>90分的患者為完全滿意,居于80-90分之間的患者為滿意,<80分的患者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完全滿意與滿意的患者占比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施行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組間分析的計量資料予以T檢驗,以表示;組間比較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表示。P<0.05為差異明顯。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情緒分析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焦慮及抑郁評分相近,差異較小(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情緒狀態明顯好轉,其焦慮評分降低至(9.26±1.06)分,抑郁評分降低至(12.03±1.28)分,且與對照組的指標相比,差距明顯(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研究
觀察組對護理干預表示不滿意的患者數僅有2例,較于對照組的13例而言,差距明顯,存在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抑郁癥是一種切實的心理障礙,且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該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有專家指出,抑郁癥會對人的感覺、思維方式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各種情緒和身體問題,并會降低一個人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能力,甚至出現軀體癥狀、自殘行為等,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5]。截止目前為止,抑郁癥的主流治療方式仍為藥物,通過抗抑郁劑、鎮靜劑等藥物使用,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治愈后的疾病復發率較高,也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眾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加強對抑郁癥患者的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正確看待和積極應對疾病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5],對抑郁癥患者開展心理干預的目的在于,通過糾正患者的不合理認知和行為習慣,實現消極情緒的舒緩與積極心理狀態的樹立,促使患者正確進行自我審視與調整,最終達到情緒變化自如控制和心理平衡,并回歸正常生活。本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情緒狀態優于對照組,且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綜上所述,在抑郁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施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利于幫助患者提升情緒控制能力,及早擺脫抑郁癥困擾。
參考文獻:
[1]王丹華,孔麗華.全程康復護理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0):106.
[2]呂燈蘭,馮嵐,荀坤平,等.佳木斯健康操在抑郁癥患者低動力癥狀康復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3): 371-373,399.
[3]王熒.探究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5):96.
[4]紀紅玉.團體積極心理干預應用于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效果評價[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0,29(11):178-180.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廣西南寧?5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