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哲鴻
摘 要:課程故事是真實地記錄教師與幼兒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深度學習的一個小故事。它講述、記錄了幼兒的興趣、困惑和問題解決;記錄著教師的教育方法、引導策略等。本文以大班課程故事《風箏,你好》為例,闡述在課程故事發展中如何一步步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周圍事物,及時了解幼兒的需要,發現活動背后的教育契機,支持幼兒行為,推進課程故事的發展。
關鍵字:課程故事;深度學習;觀察反思
一、故事背景
在開展《神奇的大自然》主題中,當談論放風箏時,孩子們的興趣點無限延伸,了解風箏的種類、欣賞風箏……這些活動將幼兒帶入了風箏天地。風箏以其獨特的文化淵源、藝術氣息、游戲功能吸引著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特別是5~6歲的大班幼兒,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迅速,有強烈的求知、探索、冒險精神,富有創造性、挑戰性,對新、奇、特、色彩鮮艷的風箏愛不釋手。他們喜歡動腦,更喜歡動手去擺弄。除了放風箏,自己動手制作風箏這樣的實踐活動對于他們來說當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了。
于是,課程故事《風箏,你好》就此展開了。
二、問題情境與解決
【情景再現一】“我想要做一個好看的風箏”
自從談論了風箏后,每天都在念叨著這件事。有的說:“我前兩天剛剛買了一個風箏,拿來給你們看看。”還有的說:“風箏可漂亮了,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要是我們也能做一個漂亮的風箏就好了。”這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個個都想要自己來做一個好看漂亮的風箏。
◎問題事件一:以前的風箏是怎么做的?用來做什么?
之后的兩天,依依拿來了出去旅游時買的風箏,引起了小朋友的關注,這時有好幾個幼兒爭著說:“我們家也有風箏,是蝴蝶的……”于是我靈機一動說:“那誰家有風箏可以帶來,咱們來一個風箏展覽好嗎?”于是小朋友積極響應。周一的時候,天天小朋友帶來了一個風箏,他說:“這是我爺爺自己做的,他可厲害了,會做好多好多的風箏,我爺爺說那是爺爺的爺爺教給他的。”孩子們很是好奇:“在很久以前,人們是怎樣做風箏的呢?那時候的風箏是什么樣子的呢?它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問題解決:
帶著一個個小問題,孩子們開始著手調查啦……
有的說:“我家里有很多書,可以去翻一翻,書里可能有關于風箏的事情,到時候我來告訴你們。”有的說:“可以用電腦去搜集資料。”
還有一個孩子去拜訪了當地的風箏手藝人——吳爺爺,他將吳爺爺說的一些風箏的事情記錄了下來,帶來教室進行分享交流。
問題事件二:什么材料?哪些工具?哪里搜集?
通過調查,幼兒對風箏的來歷、種類、大概制作過程有了初步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風箏的制作越來越感興趣,非常希望能自己動手完成一個風箏。
在喝水時、吃飯后,就會討論“風箏”,走到風箏前面,東看看西瞧瞧。子軒小朋友看著看著突然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想在區域里自己做一個風箏行嗎?”我說:“有誰想試試做風箏的?”班里的孩子紛紛舉起了手。“大家一起來做好嗎?”“好!”小朋友幾乎歡呼起來。這時一位小朋友問:“做風箏需要用什么材料?”有的孩子說:“用紙。”有的孩子說:“不是的,也可以用布。”……
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開始商量做風箏的準備,什么材料?哪些工具?哪里搜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問題解決:
1.制定計劃書
在搜集材料前期,我制定了一張計劃書,預先計劃去哪兒搜集、哪些材料、什么工具、用來干什么,帶著計劃去完成材料的搜集。
2.收集材料
帶著計劃書出發了,他們以獨自或結伴的形式,去幼兒園的各個地方進行材料收集了。有些孩子去布藝坊里收集了織布、鐵絲、……并且在現場將材料進行比對測量,產生一個預構想的思維轉變過程。紙藝坊里幼兒以“紙”為主材料,收集了彩紙、宣紙……石藝坊里收集了各種裝飾寶石、扭扭棒等。此外,幼兒還利用戶外時間,收集了散落在地上的葉子,以及在區域里尋到一些可用于制作風箏的工具。
3.初次制作
孩子們準備好材料后,開始滿懷信心地進行好看的風箏制作了,有的扎骨架,有的上箏面,有的綁線,有的裝飾……忙得不亦樂乎。一只只好看的風箏逐漸呈現在我們眼前。
【情景再現二】“我想要我的風箏能飛起來”
當孩子們在區域里將自己的好看的風箏完成后,每個人都很興奮。大家都拎著風箏在教室里跑來跑去。“你看我的風箏,它剛才飛了幾秒鐘”“我的飛起來就掉下來了”……
看著他們跑來跑去的身影,我帶著他們來到操場上進行“試飛”,這時聽到一位小朋友的聲音:“我的風箏為什么飛不起來,飛的時候不向上飛,向下斜?”另一位小朋友露出很失落的樣子,說:“我的風箏飛上去馬上就會落回地面。”多數的幼兒都失敗了。他們焦急地問我:“為什么我制作的風箏飛不起來?”我說:“你們很想讓自己的風箏都飛起來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想。”
◎問題事件三:為什么?怎么辦?我的風箏能上天嗎?
當風箏飛不起來后,我們進行了一次談話活動,仔細觀察自己的風箏,說說為什么飛不起來。有的孩子說:“好像是上面的東西太多了,太重了,所以風箏飛不起來。”有的孩子說:“風箏的絲帶太短了,我看那些飛上天的風箏的絲帶都是很長的。”有的說……
問題解決:
1.刪選材料
基于以上問題,有的孩子說:“上面的東西太多了太重了”,于是他們將裝飾物逐一刪減。有的孩子說:“會不會是素描紙太重了”,于是他們進行材料刪選,最后選擇了輕便的材料作為箏面。
2.調整骨架
朵朵說:“肯定是鐵絲太重了,吸管太軟了”,他們觀察一些風箏成品時,發現風箏有些是用輕一點的竹子做的,“可是我們沒有竹子啊?”“我家有,我看到過奶奶用竹片編竹籃的。”……孩子們自發找到合適的骨架。第二天,拿來了好多竹片分享給了班里的其他孩子,于是他們將鐵絲、吸管換成了竹片,他們開始嘗試調整骨架了。
◎問題事件四:為什么還不能上天?
基于以上問題,孩子們又開始重新制作風箏。在做好風箏后,又一次試飛開始了。在操場上試飛了一圈后,依依說:“我的風箏總是拖到地上去。”承承說:“我的起來一下又下來了。”……孩子們都低頭看著在地上的調整過的風箏。
問題解決:
調整過的風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于是我將兩個風箏拿到孩子面前,引導孩子們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兩個風箏上面綁的繩子高低不一樣,打算再次嘗試。他們認為,繩子綁在距離頂端一段距離(三分之一處)是適合風箏飛行的。
教師分析:
從一張正方形的紙變成一個成品風箏,需要經過折、剪、畫、粘貼、上骨架、扎線、試飛等瑣碎的環節。一個風箏從開始制作到成品能夠飛上天,看似簡單,其實里面包含了對稱學和力學的知識。如果在制作的過程中風箏面和受力交叉點哪個方面出現了誤差,就會導致風箏無法順利飛上天。
經過觀察,發現幼兒在確定風箏面的受力交叉點上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其中有兩個原因會導致風箏飛不起來:一是骨架交叉點的確定方法不對;二是粘貼骨架時容易導致風箏面不平整。
【情景尾音】“我的風箏飛上天了”
經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調整,我們又一批好玩的風箏產生了。大家一起來到操場上進行又一次試飛。這一次的試飛,大家都滿臉歡笑,滿操場的跑。遠處傳來的聲音:“跑得快一點,這樣可以飛得更高一點” “我的風箏可以飛起來啦”……
孩子們激動地在操場上跳躍奔跑,拉著線,讓風箏時而高飛,時而低舞。一只只風箏隨著孩子們的堅持不懈、不斷調整而“飛揚”在藍色的天空中。
三、反思與收獲
1.三策略——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在《風箏,你好》的故事中,我們通過問題產生——初步嘗試——再實踐——問題解決——再反思的一系列過程,體現了深度學習最為核心的探究學習過程,保證了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意愿與空間,發展其探究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我們在捕捉幼兒對“風箏”感興趣的同時,通過三種特性來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
(1)問題性。在產生關于風箏的一系列問題的情境下,允許幼兒以自己的計劃去執行,在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支架、他人經驗支架以及自己反思結果支架進行探索與調整,逐漸趨于該問題情境下目標解決的達成。
(2)過程性。關注幼兒的元認知式的反思,這些過程不僅指外在行為層面的操作過程,更多的指向于內在思維層面的運作,包括質疑、判斷、比較、選擇、分析、綜合、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
(3)開放性。不僅包括幼兒在過程中個性化選擇的尊重與接納所帶來的心理自由感與心理安全感,也包括幼兒將本次活動中的能力獲得延伸應用于其他情境中的拓展思考。
2.再思考——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一段幼兒的課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幼兒的自信、能量,看到了幼兒在不斷地超越自己、俯視自己,看到了幼兒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創造者,這不僅僅體現了幼兒的學習過程,也推動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教師,我們不斷思考如何引導幼兒探索感興趣的事物;不斷思考如何正確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不斷思考如何回歸幼兒教育的原點。正是有了這樣的不斷思考,我們自身的專業水平、教師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一次與風箏的約會,幼兒用最本真自然的方式開啟,我們一起經歷感知、體驗、探索的過程,在故事中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樣的課程故事也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亞娟:《觀察與反思中推動“課程故事”發展探索》[J/OL]2020年10月.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聞堰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