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翀敏 任彬婷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高中生必備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當代藝術進行合理的篩選,把適合的資源融入教學設計,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下面,以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能力培養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圖像識讀。生活在“讀圖”時代的中學生,不僅要從材料和技巧方面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等進行解讀,還要綜合考慮圖像、心理及社會因素,提升讀圖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美術與社會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體會當代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如在“收集與創造——廢舊物改造”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賞析當代藝術家徐冰的《鳳凰》,這件作品是創作者用建筑工地上的廢料和勞動工具,經歷近兩年的時間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這件作品既可以引發學生對中國勞動工人現狀等社會問題的思考,也能夠觸發學生內心深處的人文關懷。
美術表現。為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媒材進行表達,在運用形、色、體等造型方式的基礎上,還可以運用挪用、拼貼、重復、現成物等當代藝術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創意拼貼”一課中,我讓學生觀看了霍克尼的攝影拼貼藝術作品?;艨四岬淖髌肥怯脤汒悂硐鄼C拍攝同一場景的不同局部,再拼合回原來的整體,看起來比直接拍攝整個場景更加真實。這種觀念給學生很深的啟發——美術表現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選擇材料和表現方式的,更多地偏向于思想和情感,而不是依賴于特定的形式和熟練的技法。
審美判斷。審美判斷體現了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當代藝術意在引發人們的思考或質疑,將其引入美術課堂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表達觀點和想法的平臺。在“圓點·奇跡”一課中,我以草間彌生的作品為例,先播放了一段草間彌生的創作視頻,讓學生感受草間彌生用圓點創造的奇跡。在學習了草間彌生的創作方法之后,讓學生以“兩把椅子的對話”為主題,分組用彩色圓點在白色實物上進行拼貼,最后全班共同完成一件裝置作品。完成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去描述這件作品,作品的多角度詮釋、不同情感表達,讓學生在審美判斷中提高了思辨力、感受力和欣賞水平。
當代藝術融入中學美術課堂是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同時也符合當代中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美術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培養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觀和批判性美術思維的新時代美術人才。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課題“中學美術特色學校美術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Y2017GD023)結題成果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