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姍姍


摘要:目的研究視網膜疾病患者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時加強護理配合的效果。方法:樣本取自本院收治的200例視網膜疾病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單一組(OCT檢查,n=100)、配合組(單一組基礎+護理配合),2組臨床指標、滿意度比較。結果:與單一組比較,配合組ICC值更高;滿意率更高,P<0.05。結論:OCT檢查時加強護理配合能提高此病護理效果、獲得精準的檢查結果,避免發生誤差、影響患者疾病治療,拉近護患間距離、避免醫療糾紛,值得借鑒。
關鍵詞: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視網膜疾病檢查;護理配合;滿意度
研究表明,視網膜疾病是目前常見眼科病癥,借助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可早期確診,分析發現:其屬高分辨力光學影像技術,具快速、分辨力高、非接觸性及非侵入性等特征,其可對患者眼前節、眼后節的纖維結構密切觀察,快速獲得檢查結果、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數據,但此檢查所獲得的視網膜厚度難精確,導致疾病易被誤診為視網膜水腫、延誤后期方案制定及最佳治療時機,因此盡早如何行對癥護理、成為眼科醫師亟待解決問題[1],利于盡早確診疾病、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鑒于此,本文分析OCT檢查視網膜疾病患者時配合對癥護理的價值,匯總:
1 資料和方法
1.1基線資料
回顧性研究,數據收集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200例視網膜疾病患者,知情、倫理委員會審批,配合組(100例):男56例、44例女,年齡18-75歲,均值(46.21±5.28)歲;其中單眼58例,雙眼42例;單一組(100例):男57例、43例女,年齡20-77歲,均值(46.54±5.45)歲;其中單眼59例,雙眼41例。P>0.05、可比較。
1.2方法
單一組(OCT檢查):散瞳用0.5%托品酞胺眼水操作,協助取坐位、放下巴于托架,調整檢查眼位置,操作者結合實際,調整檢查方式、聚焦狀態,在監視屏幕上顯示掃描位置,借助操作控制面板的按鈕,調整掃描線于掃描位置,結束掃描后,計算機對相關信息自動處理,使視網膜切面的二維彩超清晰顯示,操作者對病灶區距離進行測量。
配合組:單一組基礎+護理配合:①檢查前:主動與患者溝通,告知檢查優勢、配合要點,情緒緊張者予以鼓勵、安慰等,消除顧慮、提高配合度,且先檢查裸眼視力、眼壓,對晶狀體渾濁程度判斷,后行OCT檢查,檢查前做好眼部清潔,叮囑患者檢查時將眼睛睜大、根據要求轉動眼球、睜眼或閉眼,緩解眼疲勞。②檢查時:上瞼下垂者,盡量將上瞼上提,使角膜充分暴露、避免遮擋睫毛,精神狀態較差者,協助檢查、縮短檢查時間,腰椎不好者,待疾病穩定后可檢查,患者驗光后,將屈光度調整合適,圖像采集時告知患者堅持5s不眨眼,快速按下按鈕,視力<0.1者,做好散瞳再次檢查。③檢查后:注意做好儀器保養,定期對儀器清洗,鏡頭用無水乙醇紗布擦拭,不用時遮好鏡頭、清潔操作臺面。
1.3觀察指標
臨床指標:記錄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的平均厚度、標準差,統計2組ICC(相關系數)值。
滿意度:自制“滿意調查問卷”,百分制,滿意≥90分,一般75-89分,差≤74分,總滿意率=滿意率+一般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excel表整理,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構成比[n(%)]表示,x2檢驗。檢驗水準P=0.05。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
與單一組比較,配合組ICC值更高,P<0.05,見表1。
2.2 滿意度
與單一組比較,配合組滿意率更高,P<0.05,見表2。
3 討論
研究報道[2],護理配合能提高檢測結果準確性,分析原因:①定期對儀器做好清潔衛生,不用時遮好鏡頭,避免外因影響檢測結果,檢查時主動與患者溝通,予以眼神交流、情緒感染及肢體接觸等,確保其遵醫睜眼、閉眼,緩解眼部疲勞;②戴眼鏡、上瞼下垂者,予以對癥護理可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檢查依從性、避免誤差發生,具有實踐價值。
本研究示:①與單一組比較,配合組ICC值更高,P<0.05,表明對癥護理可減少誤差、促進檢查順利;②與單一組比較,配合組滿意率更高,P<0.05,說明本文與黃露詩[3]文獻相似,因此對癥護理可拉近護患關系、提高配合度,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視網膜疾病患者行OCT檢查時加強護理配合能保證測量結果準確、減少誤差,改善護患關系、推動檢查順利進行,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敏慧,陳應軍,李海煥.新生兒眼底廣域成像系統的護理配合[J].海南醫學,2019,30(24):3262-3264.
[2]邵瑛,范永.折疊式人工玻璃體在玻璃體切除手術應用中的護理配合及體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7):1194-1195.
[3]黃露詩,郭誼楠,嚴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單純性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優質護理的應用[J].福建醫藥雜志,2017,39(2):145-146.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特檢科福建廈門?3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