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參天
學生的自主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外部環境的激發,使其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激發自主發展的內驅力,調動自主發展的能動性,從而實現自主成長。身為教師,應把喚醒學生自主成長當成一份使命。班級是每個學生在校生活的“家”,是學生實現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基礎。
積極創設自主管理“場”
學生主體參與,建立班級公約。要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實現人人都能自我管理的目標,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從而起到自我約束、自我規范的作用。應該讓學生對班級公約進行充分研討,為今后的自主執行和自主監督打下良好基礎。
設置班級管理崗位,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首先是盡可能做到人人有崗位,人人有事做,大到一班之長,小到專司開關燈,班級任何事務都要有學生負責。其次是明晰崗位職責,并明確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者要民主產生,各職位實行輪換制,讓每名學生都能進行多個崗位的嘗試,體會不同崗位的職責,感受為班集體做貢獻的快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在不同崗位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實行班級日志制度,及時開展總結評價。做到每時有記錄,每天有總結,每周有評價,每月一考評。班長、各組長、各職責督導員就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時時進行觀察與監督,對好人好事要加以表揚,對違反班級制度的行為要立即制止,并記錄下來,妥當處理。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下一階段的“工作”要求,使每名學生明確努力方向。
“責任感教育”和“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明晰責任,敢于擔當”是自主管理的前提。依據學校一天的常規要求與時間節點,對學生提出“人人有責任,做事有規矩”的要求,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應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積極開展自主管理實踐
開展小組量化管理,激發管理的自主性。運用教育教學小組化管理和量化制度,以小組積分制為抓手,將學生德育常規、課堂表現、作業完成等列入小組評比范圍,開展量化評比,對優勝小組給予一定獎勵,以小組的榮譽感來提升學生自主管理的內在主動性,實現自我約束、相互約束,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以活動為切入,強化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培養。把握好集體活動的機會,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利用主題活動、課余比賽等時機將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進行合理分工,指導學生自主準備、自主組織、自主開展等,取得成績后及時對學生進行肯定,讓學生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獲得價值感,在反復激勵中,學生自然能夠養成積極心態和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實現自主成長。
把成長權利還給學生,開展班級自主管理周。在做好學生前期自主管理的基礎上,開展班主任角色消失的自主管理嘗試,將班主任角色交給學生,班級日常管理和班級活動組織等事務由學生自主開展,嚴禁班主任工作越位;學校年級所有工作直接安排給班委會,班主任重在側面觀察,給學生充足的自主管理權限和機會,如出現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班主任再介入。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充分開展自主鍛煉,這是促使學生自主成長的有效途徑。
推進班級自主管理,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創造條件。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但也要注意,在實施自主管理、促進學生自主成長的過程中,各班有各班的情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度量,自主管理實踐方式還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