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崢
“學習共同體”是支撐以知識建構與意義協(xié)商為內涵的學習的平臺。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華穎外國語學校堅持“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為抓手,構建常態(tài)教學下的學習共同體,實施“和樂相生,思行并重,終身成長”的內涵教育。經過幾年實踐,“學習共同體”理念普遍為老師和學生所接受,在班級管理和學科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運用。疫情期間,學生缺少朝夕相處的同齡人群體,難以形成正常的學習場域,我們以線上小組合作的方式,輔之以線上家長助學、教師教研的共同體建設,構建師生、家校聯(lián)動的學習共同體社區(qū)。
以課程為基礎,提供多元載體
課程的豐富性和延展性為學習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多元載體。課程就是“跑道”,具有豐富性及延展性的多元課程為學生開辟了各種類型的跑道,讓學生看到不同風景、探索跑道之間的連接路徑。一是開齊開足國家課程,讓網(wǎng)課變得豐富多元,學生可以在不同學科的小組合作中展示個人特長與亮點,可以在線見到風格各異的各科老師,在他們的個性化指導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二是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開展學科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性、關注科學,上好這堂社會大課,引領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三是開設非畢業(yè)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點是居家勞動教育。
以課堂為依托,充分開展以小組合作為抓手的學習共同體建設。充分利用學科的課堂時間,給小組合作的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造交流和展示的機會。提高線上課堂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必須有規(guī)定的時間、明確的學習任務、教師的引導。每課總時長50分鐘,前20分鐘采取“教師講授”的全年級聯(lián)播模式。后30分鐘由任課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進度、學生特點等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小組內互動連線、班級內小組匯報等任務。限時完成,當堂提交,既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負擔,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科教學與班級管理雙管齊下
學校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建立學習小組,建立“教師—組長—班長群”或“教師—組長—課代表群”模式,以教師帶動學生骨干進行小組管理。
在學科學習中的小組合作中,教師課前設計小組互動活動,根據(jù)各小組反饋的問題調整下一步教學計劃,課中組織小組討論,課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收集本節(jié)課的問題,組內能消化的組內解決,不能解決的由課代表整理后反饋給教師。在班級及學科管理的小組合作中,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把管理工作在小組層面落實,并及時進行總結反饋。
深化學習共同體建設
推進線上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一是推動常規(guī)會議網(wǎng)絡化,提高會議的效率。由教學部門組織年級長、備課組長聯(lián)席會議,打破管理壁壘,使德育管理與教學管理有機融合。二是在做中學,進一步強化集體備課機制,每周召開備課組視頻集備活動。三是教師在年級組、備課組分享各自開展線上小組合作的心得,學校組織“線上合作學習”案例征集活動,評選優(yōu)秀案例并予以表彰。
推進線上家校共同體建設。對于非畢業(yè)年級,學校利用周末時間把試題與詳細的評分標準發(fā)給家長,家長監(jiān)督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并引導其批改試題、自評分數(shù),從而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學校定期將學生學習狀況向學生家長反饋,多次召開線上家長會,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小組及各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
學校在疫情的非常時期秉持既定的教育理念,著眼于學科學習及班級管理兩個維度,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抓手,多層次、多角度構建師生教與學的“學習共同體”,構建家校共同體,師生、家長都從中獲得了成長。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華穎外國語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