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春
(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7)
2018年上海又一次啟動對蘇州河環(huán)境綜合整治。自20世紀以來,上海接連實施對蘇州河的治理。此次為了強化蘇州河的綜合功能打造世界級濱水區(qū),需要改善蘇州河兩岸沿河景觀,達到親水宜人的公共空間。普陀區(qū)結合上海2035年城市總體規(guī)劃思想啟動蘇州河沿線綜合整治工程,貫通沿河兩岸城市景觀帶。通過新建彩色瀝青步道、親水平臺、防汛墻改造、綠化提升、照明設施、監(jiān)控等設計方法。全面提升普陀區(qū)蘇州河兩岸濱水公共空間。其次普陀區(qū)有“蘇河十八灣”的地理品牌。如長壽灣、潘家灣、潭子灣、造幣廠灣、朱家灣、萬柳灣、祁連灣、新長征灣、小花園灣、夢清灣、小沙渡灣、寶成灣、談家渡灣、清水灣、萬柳灣、長風灣、九果園灣等。通過每個灣的改造來提升蘇州河的濱河景觀[1]。
而此次普陀區(qū)蘇四期工程建德花園段正位于祁連灣段。此處作為普陀區(qū)與長寧區(qū)、嘉定區(qū)的交界口位置極其特殊。作為普陀區(qū)實現蘇州河沿河健身步道貫通的終點,即代表了普陀區(qū)蘇州河新濱河景觀的形象,又作為普陀區(qū)蘇州河提升后的門戶。
普陀區(qū)蘇州河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建德花園段臨近上海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北新涇苗圃、建德花園郁金香苑、建德花園丁香苑、河濱香景園等地塊。地段情況較為復雜。前半段蘇州河旁為苗圃用地,后半段為以建成的“魚鳥之戀” 主題濱河景觀帶到封閉的河濱香景園前綠地結束。本次工程全長約1000 m。
北新涇苗圃占用了蘇州河旁用地,鋪設了大量植被。行人無法通行,不能起到很好的觀景效果。并且苗圃與“魚鳥之戀”濱河景觀帶用圍墻圍擋,行人無法通行。后半段蘇州河邊建有“魚鳥之戀”主題濱河景觀帶,雖然建成后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地,但是景觀效果不理想,沒有打通蘇州河沿河濱江景觀帶[2]。
河濱香景園前綠地現狀常年封堵,無法供周邊居民使用。且“魚鳥之戀”主題濱河景觀帶與河濱香景園前綠地被圍墻封堵,云嶺西路盡頭也被圍墻封堵,形成了封閉的空間。綠地常年得不到使用,內部設施老舊,雜草叢生。沿河欄桿及地面鋪裝陳舊,與對岸長寧區(qū)商務廣場的開放式濱河景觀帶形成鮮明對比。河濱香景園前現狀綠地詳見圖1[3]。

(a) (b)
有利因素:地塊沿蘇州河邊綠化邊線開闊,相鄰小區(qū)與蘇州河邊留有適當距離有利于健身步道打通及景觀提升。以建設的“魚鳥之戀”濱河景觀區(qū)域提供了建德花園段濱河景觀改造的基礎。
不利因素:地塊靠蘇州河旁多處圍墻封堵,無法通行。周邊景觀過于零碎,設施老舊。區(qū)域內綠化有待提升空間。
拆除上海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北新涇苗圃與“魚鳥之戀”濱河景觀帶間的圍墻,打通沿河交通線路,鋪設健身步道。苗圃邊的沿河健身步道采用與防汛墻同一高度設計。健身步道采用4 m寬,與“魚鳥之戀”地塊步道寬度統一。步道一側與相鄰北新涇苗圃內道路以臺階形式解決高差關系。步道沿河邊采用防護欄桿圍擋,防止行人跌入河中[4]。
清除上海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北新涇苗圃沿蘇州河邊綠化。灌木地被清除,保留部分喬木移栽。
苗圃盡頭規(guī)劃建設跨嘉定區(qū)與普陀區(qū)銜接橋梁,建德花園沿河健身步道通過改造局部防汛墻,起坡的方式與橋梁銜接。筆者作為該項目的施工圖總負責設計師通過和業(yè)主及施工單位與該橋梁相關業(yè)主、施工單位及設計單位及時溝通,解決步道與橋梁銜接問題。
拆除云嶺西路路口圍墻和“魚鳥之戀”主題濱河景觀與河濱香景園前綠地封堵圍墻。云嶺西路路口圍墻拆除后,通過放坡的方法,解決地塊園路與云嶺西路人行道的高差關系。河濱香景園前綠地與“魚鳥之戀”主題景觀帶之間的現狀圍墻詳見圖1[5]。
云嶺西路盡頭蘇州河邊拆除原有形式欄桿,改成一種普陀區(qū)蘇州河沿線綜合整治工程統一的“十八灣”欄桿。運用大面積的木平臺在蘇州河邊營造場地。木平臺右側通過斜坡方式解決與“魚鳥之戀”景觀帶的銜接問題[6]。
拆除云嶺西路實體圍墻后,發(fā)現云嶺西路與新建步道標高之間存在1 m多高差。通過多層臺階及樹池解決此高差。運用此方式在云嶺西路入口處采用對稱形式的設計手法,層層遞進地通往健身步道區(qū)域。通過在云嶺西路與地塊交接處設置現代風格的海螺雕塑形成對景效果。海螺雕塑整體采用白色外觀,運用鋼管螺旋構造,既美觀又大氣。云嶺西路左側的圍墻進行了景墻設計,采用菱形面磚鋪貼,其中嵌入菱形不銹鋼海螺、貝殼圖案。與海螺雕塑相呼應。這些海螺雕塑與前面的“魚鳥之戀”主題景觀帶設計理念統一。
植物搭配上也采用規(guī)整的灌木帶在多層臺階樹池上進行設計。樹池內用高大的喬木陣列布置。
這次建德花園段的改造中,重點貫徹上海 “一江一河”的中心思想。打通建德花園沿蘇州河旁的濱河景觀帶。由于蘇州河邊沿河欄桿不僅起到防止人跌落的作用,也起到防汛效果。景觀方案的設計上既要考慮防汛要求又要營造景觀效果。這次改造中通過降低云嶺西路前的沿河防汛墻高度,原有防汛墻退后3 m處新建防汛墻。通過與水務部門溝通,防汛墻高度滿足相關防汛標準。并且降低原有的防汛墻高度。原有防汛墻與新建防汛墻之間通過斜坡及種植水生植物營造自然的濱河景觀效果。并且在防汛墻后設計了一條藍色瀝青步道,供周邊居民散步健身。與“魚鳥之戀”景觀帶沿河建有的瀝青步道連通寬度保持一致[7]。
河濱香景園前設置了多種景觀小場地。利用降低的沿河防汛墻設計臺階式下沉廣場。廣場臺階處增加斜坡和坐凳,使設計更加豐富變化。建成之后成為大人小孩娛樂的休閑場地。廣場兩邊對稱設計臺階式種植池,增加綠化效果。形成遮陰場地。健身步道通過折角的設計方式與梯子型下沉廣場相連。通過空間的轉折來營造景觀效果。下沉廣場建成效果詳見圖2。
河濱香景園后半段設置木平臺及塑膠場地。其中設計特色造型廊架,供居民休息放松。塑膠場地上布置有健身設施,使周邊居民擁有健身的場地[8]。

(a) (b)
建德花園段需要與河濱香景園隔離開,不讓行人隨意進入。通過新建圍墻來隔離小區(qū)外的行人。經過現場放樣并且和河濱香景園居委會及居民開會協調。最終采用3 m多高的圍墻布置。并且增加了門禁設施,避免了小區(qū)的安全問題[9]。
河濱香景園前的場地有很多形態(tài)良好的喬木,濱河改造上保留這些喬木,根據設計平面效果。部分喬木移栽到附近位置。保留這些喬木既節(jié)省了造價,又能快速地營造景觀效果。健身步道靠近小區(qū)一側通過堆土坡及綠化組團的設計方式,使空間產生景深感。通過綠化的遮蔽,達到藏景的效果[10]。
此次普陀區(qū)蘇州河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建德花園段濱河景觀改造中,首先通過打通沿河場地通道,拆除現場阻擋構筑物,使得沿河岸線暢通無阻。
其次通過局部降低沿河防汛墻,退后一段距離新建二級防汛墻。形成下沉廣場,來達到景觀設計的空間和層次感。同時在濱河邊增加健身場地、兒童活動場地等設施。利用多種景觀場地,來營造景觀空間效果。
并且沿河新建的健身步道局部采用坡道的形式來解決與現狀場地的銜接問題。步道設計上盡量不采用臺階的形式。沿河防護欄桿設置在合理的位置上,高度達到防護要求。利用現狀原有效果良好的場地,局部提升景觀效果。地塊內的綠化通過清除現狀灌木及地被,保留現場喬木的設計方法,來快速提升景觀效果。并搭配多層次的地被及灌木營造綠化效果。
上海蘇州河及其他項目的濱河景觀改造中,可以運用普陀區(qū)蘇州河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建德花園段的改造經驗。適當改造沿河防汛墻,增加景觀節(jié)點以及親水平臺和功能設施,盡量利用現狀原有的景觀場地來設計濱河景觀。并且保留現有喬木,通過綠化及局部的改造方式,來提升綠化效果。達到更加合理的濱河景觀提升效果,通過改造使人們多了生態(tài)、健康、活力的濱河景觀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