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峻
(長江大學 城市建設學院,荊州 湖北 434023)
慕課,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的開放式網絡課程。2011年,第一個MOOC平臺起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將其人工智能課程放入互聯網吸引了大批學生學習。隨后出現Coursera、Udacity、EXD等平臺改變了慕課的教育面貌。國外諸如哈佛大學、耶律大學等高校積極開展慕課建設,并形成逐年增長的趨勢[1]。
多年來,該課程多注重理論教學,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學科的實踐性要求也隨之升高,結合“信息+”的優勢,利用好大學在線、中國大學慕課、優課聯盟等多個網絡平臺資源,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形成課前線上預習、線下重點教授、課后拓展學習的學習過程。
根據CNKI網,近幾年對《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關鍵字研究文獻分析如圖1所示,該課程主要圍繞教學改革、課程體系、課程建設等問題展開。2005年譚縱波對我國高校城市規劃基礎課程知識結構的構建提出了建設性建議[2]。2009年陳前虎提出,應明確目標定位、優化教學時序,重組課程體系、梳理功能關系,創新教學方法、強化能力培養,強化社會學理論、方法及其實踐在城市規劃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2012年崔珩提出,接軌國際先進教學理念等舉措[4];2015年吳云清針對當前高校課堂缺乏活力,課堂氣氛沉悶的現狀,提出了翻轉課堂的概念,分析了翻轉課堂的概念、內涵和特點[5];2019年陳麗提出,城市規劃原理課程以其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可以作為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的先頭兵[6];2020年張媛媛提出,在城市規劃原理課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課程組織方式,在實際問題分析中將知識點融會貫通[7]。
《城市規劃原理》是城鄉規劃、城市設計、風景園林、建筑學等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內容涵蓋了整個學科內容,其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圖1 基于Citespace城市規劃原理課程關鍵詞共現圖譜
該課程的使用教材多采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吳志強,李德華主編,《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全書分為5篇,共有22章。主要從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以及規劃設計的經濟問題等方面進行論述。知識點零碎,重點難點分布密集,教學中雖然采用模塊化教學,但是學生掌握知識點仍然很困難。
很多高校設置的線下課程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要求,內容涵蓋學科內容豐富,包括基本原理、道路交通、綠地系統、城市生態、法律法規等,對于老師和學生的教與學都有較大的難度,特別是對學生基礎要求較高。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發展,城市規劃的內容作出了相應的調整,教材的編制體系不滿足時代的要求,對學生思考的指導力下降,更加影響了學生在掌握理論后的實踐應用;學科之間的融合度較差,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參加規劃設計大賽等應用要求;與RS、GIS、ENVI等信息技術之間的結合能力差,不能滿足信息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根據學校和專業特色,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采用混合教學的模式(表1)。

表1 混合式教學模式內容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MOOC課程視頻時間10~15 min,根據知識點劃分,以要點的講解為主,注重網絡資源可以重復使用,利于知識點重構同時提供教案、大綱、講稿、作業等內容。
3.3 PBL教學模式的融合
PBL 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方法,讓學生圍繞問題出發主動去學習尋找相關信息、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2]。配合慕課,課前發布3~5個相關問題,其中包括選擇題、討論題等,引發學習興趣,引導課前觀看慕課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分組討論,以主題匯報的形式展現,利用“學習通”進行學生互評,實時討論,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
結合專業特點和課程特色,在課程的不同章節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如鹽入水”。①在“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和發展"中從歷史的角度挖掘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學科的重要成就,讓學生感受我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提升專業學習信心;②生態與環境的章節可以融入熱愛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社會價值觀,建設生態城市其實質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自然、城市和諧共生,持續協調發展;③歷史與文化章節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城市發展的美麗,增加傳統文化的融入,讓學生更具家國情懷;④城市設計章節讓學生感知自己的設計對城市影響的感官沖擊,增加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工匠精神;⑤在城市工程系統規劃章節中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展開教學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具備準確的價值觀,樹立崇尚“良心工程”的職業道德;⑥在城鄉住區規劃中結合安居房、保障房、美麗鄉村建設等民生問題重點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問題、聚焦國家惠及民生的相關政策,培養學生通過專業學習為將來構建兩型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城市規劃原理》學生學習的痛點,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對專業的熱愛,提高了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習內容,為更好地融入實踐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