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3)
疫情對高校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造成的影響,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工作,體育類高職院校利用各種教學平臺,靈活多樣地開展教學工作,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但在開展線上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針對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策略,為體育類術科線上課程教學及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研究對象為疫情期間體育類高職院校開展線上術科教學存在的問題。隨機抽取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冰雪體育職業學院、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4所學校教授跆拳道、游泳、武術、籃球、綜合搏擊、瑜伽、健美操、器械健身、體育舞蹈、網球、羽毛球11門術科課程的42位老師,352名學生為調查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知網查閱體育類線上課程教學相關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為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在問卷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向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以及教師,征求意見和建議,在2020年3月9日至4月9日期間對4所體育類高職院校42位教師發放問卷42份,有效回收42份,352名學生發放352份問卷,有效回收340份,教師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學生問卷有效回收率96.6%。
(3)電話訪談法。
對于疫情期間開展線上術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等電話訪談10名教師,20名學生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通過以上方式分析處理,4所高校在以下幾個方面均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
(1)部分內容不適合線上教學。
體育類高職院校開展線上術科教種類繁復,有籃球、網球、羽毛球、游泳、器械健身、瑜伽、體育舞蹈等,從調查中可知只有31%的教師認為所教授的術科課程適合線上教學,有50%的教師認為適合程度一般,19%的教師認為不適合,體育課的類型多、差異大,相比其他學科來說更復雜。一種是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論課,另外一種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實踐課;一個在室內教學,一個是在運動場(館)練習。這兩種課差距很大,就實踐課的本身而言,各種體育項目的內容差距也非常明顯。例如,瑜伽課程偏靜態,教學不受場地器材限制;而器械健身課程偏動態,需要相應的器材;游泳課雖可以進行地面模擬教學,但脫離泳池,進行線上教學不是長久之計,此外,受制于網速影響,當下教師無法及時的一對一為學生的技能操作進行指導和反饋,累積的錯誤行為后期糾正更困難,影響技能學習。部分體育線上課程表面上與教材相關,實際上與教學脫節,不能對體育課堂教學形成支撐,中看不中用。

圖1
(2)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能力不足。

圖2

圖3
設計主體的實踐經驗則決定線上課程的使用效果,教師們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如,超星平臺上現有的課程或自建課程進行教學,以直播形式進行,很少運用錄播的方式,直播相對方便,錄播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同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引導,以及教師信息化水平的局限性,無法有效地運用平臺與學生形成互動,線上教學沒能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其次,教師的引導意識不強,引導方式和方法不合理,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積極性。
(3)線上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評價產生矛盾。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疫情期間,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以班級為單位,在操場或訓練館面對面的教與學變為直播、錄播或者是混合式的網絡教學,那么傳統的線下教學評價手段就不太適合線上教學評價;對于教師的評價,部分學校通過安排學生定期填寫反饋表,教師每節課填寫教學情況反饋,超星后臺數據反饋等方式呈現教師教學情況,但缺乏線上教學監控標準。
(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未養成線上學習的良好習慣。
體育專業學生由于體育訓練時間較長,運動強度較大,體力和精力消耗多,相對而言,能安靜坐下來學習的時間較其他專業的學生要少一些,部分學生對文化理論課的學習下的工夫較少,學習方法鉆研不夠;未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此外,傳統體育教學采用填鴨式手段,更側重于技能傳授,知識的灌輸,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抵觸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疫情之前,多數教師未開展過線上教學,一般都是進行線下教學,學生接受線上教學訓練少,未養成良好的線上學習習慣也是必然。
(2)學生厭煩情緒嚴重,參與度不夠。
隨著課程的持續,學生對于網絡課程的新奇感逐漸消失,對于器材、場地有要求的術科課程長時間處于模擬演練狀態,缺少真實體驗,學生熱情減退;多數老師采用平臺現有的課程進行授課,但平臺的課程內容與學期內既定的教學內容不能完全匹配;有部分老師自行建課,短時間內課程的質量難以保證,教學手段不夠豐富;線上教學使其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被拉遠,老師因無法獲取到學生的同步回應而感到緊張,同時面對電腦屏幕和攝像頭也會有不自然的表現;學生門課程任務重,長時間對著屏幕學生感到困倦,這些情況都會降低學生的參與度降低,主要體現在老師宣布下課時,有部分學生仍停留在線上軟件上并且沒有回應。
教學平臺和網絡速度穩定性差,學生流量受限。在線教學平臺是在線教學的工具,其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到在線教學的效果。在線教學平臺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教師結合課程特點和授課需要,選擇不同的在線教學平臺,常用的平臺有學習通、使用微信或企業微信、使用騰訊課堂等,多數老師會同時使用多個平臺輔助教學,例如,學習通+騰訊會議+微信。通過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平臺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由于疫情期間教學平臺登錄人數較多,對服務器、網絡、運算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一些大型教學平臺也出現奔潰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不是所有的術科課程都適線上教學,不是一門術科課的所有內容都適合線上教學,因此,選擇合適的線上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應與學校線上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相結合,促進提升,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形成線下線上共同促進,此外,線上教學時間、場地要有特別要求。
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國家、省、市級慕課專項培訓計劃;設置和舉辦多種類型的線上課程設計大賽督促設計者綜合能力的提升;舉辦多種類型的研討會,拓展設計者的眼界,提高設計者線上課程的理論認識與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受內外兩大因素影響,外在因素表現在教師教學模式和策略的運用,教師能夠靈活變通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和策略能夠激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生興趣,學生興趣提高,自然就會主動的學習;良好的學習環境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教師在線上教學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針對學生參與度不夠,教師要在課前精心進行課程設計,提高課程質量,完善直播技巧。例如,導入是一節課的第一個也是最基礎的環節,在線上教學的課堂中更是尤為重要。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但在線教學的模式確實對此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考慮到這種情況,老師們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呈現的方式。學生更希望老師“在線直播,多與學生交流互動,在線討論和答疑的方式可以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趣味性的問答環節,提高學生興趣,老師們需要把握師生互動反饋的時間,尤其是對于學生積極的課堂表現與肯定,伴隨計分,點贊等獎勵機制,可以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教師可熟悉多種教學平臺,當一種平臺不穩定時,可切換另一平臺進行教學,盡可能的降低影響,此外老師也可提前將課程錄制好上傳平臺,供學生學習,降低網絡速度穩定性差帶來的影響。針對流量不夠的情況,學校可劃撥專項資金對同學進行補助。
教師結合線上課程的特點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的組合。采用診斷性、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待疫情結束后注重線下課程的教學實施;除此,學校逐漸完善線上教學監控標準。
疫情期間體育類高職院校積極開展線上教學,將疫情對教學的沖擊盡可能的降到最低,線上教學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線上教學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必須和線下教學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優效果,相信經過這次疫情,線上課程必會在體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