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瑤
(延邊大學,吉林 延邊133000)
地域音樂文化有著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它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并與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緊密融合,因此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尊重。地域音樂文化的教育發展是當地藝術發展與經濟進步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地域文化發展的質量與當地原住居民對中國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有關。在21世紀的今天,不同地域之間音樂藝術的交流學習和文化繼承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地域民族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優秀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偉大繁榮復興的重要核心和推動力。我們要對自己的地域民族文化知識技能進行全面的了解、繼承,并進一步發揚光大。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地域音樂文化,我們也要不斷挖掘吸收新的文化養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歷久彌新,讓文化蓬勃發展。這對于我們加快實現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生存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也為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在當今社會,大力弘揚倡導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可以充分培養年輕一代人的高尚文化情操,接受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旋律美和聲樂音質美的雙重影響,從而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得以獲得安寧。因此,地域民族音樂教育發展具有深刻的社會人文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
1.地域優勢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南部,在長白山腳下,鴨綠江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中國的遠始人類在這里進行漁獵,農耕,繁衍生息。隨著社會文化、人文歷史的不斷發展,通化及其他地方的一些古人類祖先文化經逐漸發展形成了同屬華夏、肅慎、濊貊三大突厥語系的民族祖先文化生活。通化地區生活著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等24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都在傳統民俗文化之間相互傳承進行文化融合,創造了獨特的通化地域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和各族民俗旅游文化風情。通化地區創新發展出的滿族傳統音樂獨具中國文化特色。滿族音樂起源于中國東北地區,是我國滿族地區人民民族集體生活實踐智慧的寶貴結晶,也是我們古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滿族傳統音樂教育也影響了中原北部和東北地區農村東部地區滿族音樂教育的發展,給這些地區學生的日常音樂教育生活增添了文化活力。他們的薩滿祭祀系列音樂作品是中國古代中國滿族傳統音樂生產企業薩滿文化的重要活化石,為推動世界各國音樂藝術家深入研究少數民族薩滿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料。
2.學校教育的重視
通化地區部分小學開設了家鄉課程,由專業教師任教,課程內容圍繞家鄉文化、家鄉特色、家鄉發展展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意義深遠。這樣的課程有助于孩子們從小就能了解家鄉地區文化,對通化地區地域文化的繼承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通化離朝鮮較近,通化地區的朝鮮族文化也十分豐富,在藝術活動中,也常組織學生學習表演朝鮮歌舞,這種表演形式極具民族特色。教師們也會組織學生表演朝鮮歌舞、滿族歌舞、東北秧歌和東北二人轉等,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助于地域音樂教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政府部門對地域文化的重視
通化各級政府部門積極主動倡導中小學教師開展文化相關研究教學交流的活動。呼吁當地大型文化教育機構和大型文化旅游景區對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安排相關工作人員現場帶領學生參觀并對其進行講解介紹。通過這些體驗活動,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讓學生與歷史文化相接觸,近距離感受。如通化市東風小學,在學校指導老師和學生組織工作人員的悉心帶領下,到集安博物館等就可以深入感受學習高句麗民族文化,到丸都高麗山城、好太王碑和將軍墳等地了解學習高句麗民族歷史,學校老師全程與學生交流分享經驗,共同學習分析如何了解學習高句麗傳統文化。學生在學校老師的悉心帶領和介紹下,領略到高句麗在通化地區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通過此次活動也大大增強了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深厚認同感。
1.專業音樂教師的缺乏
在通化市的一些偏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小學非常缺乏專業師資,因為教育條件艱苦,教學資源相對匱乏,也直接導致了學校專業技術教師的缺乏,進而導致教育的落后。一部分地方的公辦小學音樂教育課程老師會由其它學科教師兼任,這直接導致了一些地方小學的音樂教育教學不夠系統、教師不夠專業、內容不夠豐富。這樣的傳統音樂課連基本的音樂教學課程標準都不能真正達到,更不要說在此基礎上繼承我國地域音樂傳統文化了,這個目標是很難真正實現的。對此問題,教師培養是素質教育之本,為了有效保障農村貧困地區素質教育均衡發展,應不斷完善音樂教學資源、加強音樂教師的師資隊伍力量、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目前國家教育部針對這幾個現實問題實施了許多優惠政策,積極支持鼓勵教師去偏遠貧困地區學校支援義務教育,這些政策對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部分教師、家長、學生對音樂課程不夠重視
在目前的小學音樂課程教育教學中,一些學校教師對音樂課程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會更加注重學生的語文、數學和英語這些文化課程的成績,而忽略孩子的音樂文化教育,因此直接導致一些小學家長和小學生不重視小學音樂教育課程,一些小學生的音樂課形同虛設,一些任課教師也在這些教學科目的教學上鉆了空子,只是簡單的課本教學,照本宣科,缺少實踐內容,即使開設也沒什么實際意義。教師和學生家長對孩子的音樂文化教育不夠重視,這樣也很難通過傳統音樂課程的開設來真正讓孩子們繼承或者傳播地域的傳統音樂藝術文化,也由此造成了一些地域音樂文化繼承和傳播的困難局面。
3.教學模式單一
在目前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中,一般學生習慣于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統一的音樂學科課程教材,統一的音樂教學工具課件等等。一些音樂教師過度依賴學科教材,直接利用音樂教材,完全照本宣科,沒有自己的教學想法。缺乏一種創新實踐精神,忽略了對我國地域優秀音樂和傳統文化的系統教學,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地域優秀音樂文化在我國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有效繼承與推廣傳播。
隨著《新課標》政策的出臺和深入實施,這種教育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一些音樂教師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教育政策,不斷深入進行音樂課程教學改革,不斷豐富學校音樂課程教學,部分小學還把一些地域性的音樂藝術文化教育納入本市和本地區學校音樂課程教學中,但仍然還有一些音樂教育落后的一些地方學校固守一些舊規,地域性的音樂教育教學文化在學校音樂課程教學中還未真正得到廣泛化和普及。
在如今的大環境條件下,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音樂教育模式正在不斷改革,在主張并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藝術教育者要真正完成黨在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教書育人,傳播音樂藝術文化的使命,就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音樂藝術文化價值觀念,緊隨著時代發展與進步的腳步,有一定的音樂藝術及文化審美道德修養,緊跟黨的領導腳步,落實并積極參與黨的教育工作,將參與黨的各項思想政治學習活動貫徹于教育工作的整個始末,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完成藝術教育的歷史任務,負擔起藝術教育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