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陽
(新疆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49)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國內部分高校雕塑專業進行了自發的教學改革,對現當代藝術理論進行教學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學生的創作在展覽中成績斐然。當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復興的號召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流意識文化日益受到重視,中國傳統雕塑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加之對專業課程思政新要求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全國藝術院校雕塑專業改革的步伐。本文試從新疆藝術學院雕塑教學的現狀、傳統教學模式利弊分析入手,對如何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新疆藝術學院作為新疆地區唯一開設本科以上雕塑專業教學的院校,對本地乃至西北雕塑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顯著貢獻。目前活躍于新疆地區的雕塑人才多畢業于此,可以說,新疆藝術學院是新疆地區雕塑專業的搖籃。但目前雕塑教學與創作之間存在銜接的不對稱問題,課程教學偏重于蘇派現實主義傳統基礎性教學,而當下學院專業創作的思維角度與廣度相比與強調傳統基礎教學的蘇派,兩者重心的不一致性是促使雕塑教學課程改進的重要推動力。不可否認,傳統西方式教學模式在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上對精專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面對現階段高校學生的擴招的現狀和社會文化所發生的新變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思維角度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四運動后,中國眾多藝術青年由赴日留學轉為赴法留學,如李金發、劉開渠等中國現代雕塑事業的開荒者。他們將歐洲古典寫實風格傳播到中國,并初步構建了美術學院的雕塑教學體系,在教學上崇尚嚴謹的表現客觀的真實。新中國成立后,伴隨社會主義體制的確立,也同時確立了新中國的美術教學模式,那就是建立在反映人民意志為前提的蘇聯美術。無論蘇式或法式在專業教學上都遵循歐洲的寫實主義傳統,均強調對客觀世界的再現。兩者差別在于對創作主題的選擇,這也是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的分水嶺,社會主義對無產階級加以歌頌,而資產階級文化審美則是法式藝術教學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此,中國的高校藝術教育完成了從古代私塾和具有官方正統性的畫院體制向西方學院體制的轉換。中國的美術學院雕塑教學體制形成了西式新傳統與中國古代傳統雕塑老傳統,并共同構建中國傳統雕塑的兩個歷史階段,組成了完整的中國傳統雕塑體系,也對中國的雕塑事業發展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對藝術政治教育功能的偏重,影響、制約藝術對審美多元化的追求,導致美的娛樂屬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藝術風格對個性化語言的研究略顯不足。另外,蘇聯的教育體制強調人才培養的精專教育,專業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很高,但雕塑培養學生的數量有限,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對文化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而且,教育服務于社會的宗旨,也從根本上決定了雕塑教育的轉化升級。
目前,高校教育擴招生源在全國早已實現,但西部地區高校的雕塑教學還沒有充分做到與擴招同步,導致結果培養模式老化、單一化。學生面對社會各種各樣流派的潮起潮落,面對學校多年未從本質改變的教學政策的客觀現實,在創作領域出現了嚴重的脫節和不對稱現象。在畢業創作環節,學生按照現有教學要求必須完成能夠體現教學水準的作品,但擴招后部分學生的造型基礎偏弱,在學習過程中對傳統基礎教學接受度不高,而他們面對現代主義偏重材料和觀念藝術的誘惑早已趨之若鶩。這些現狀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面對困難選擇迎難而上,敢于化解消除這些困難和不利因素,還是在幾十年成熟的教學規矩上修修補補,是對我們是否具有時代擔當意識的有力考驗。
國內眾多專業院校以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本世紀初期,美術學院通過外教教學選派師資出國深造,完成傳統教學與當代藝術之間的有效銜接、互溶,這些經驗都為我們專業建設的提檔升級創造了學習的機會提供了機遇,如何有效的學習這些寶貴的經驗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討論。以課程設置的多元性,完善教學現有的突出矛盾;
從現階段本科雕塑教學課程設置來看,基礎泥塑教學偏重。從頭像塑造到等大泥塑,人體占總課程的90%以上,而雕塑材料課程屈指可數,嚴重偏少。這種現狀不利于學生開拓創作思維及創作思路,創作尋求更具時代特征的雕塑作品。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美院李秀琴就在雕塑系開設金屬焊接課程,對國內的現代雕塑教學注入了新的氣息,也拉開了國內高校對材料課程探索的新篇章。中央美院創建文樓金屬工作室進一步在材料教學方面進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符合高校雕塑現狀的材料課程教學經驗和成果,在國內高校雕塑教學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新局面,對高校雕塑專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緊接其后,魯美雕塑系以外教授課的方式,從思維體系上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觀念意識,啟發他們從觀念上進行思考,改變了學校以往的側重于動手能力的培養,提倡思想創新。這也是魯美雕塑專業能夠延續在國內高校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關鍵性選擇。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雕塑材料課程的教學從課程設置到學生創作對材料的表現都充分驗證了該課程的積極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為邊遠地區高校課程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思路。具體來看,泥塑與材料是雕塑的兩種各具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多年來,中國各高校的學院派教學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完備的藝術造型體系之上的,加強材料課程教學是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平衡,而加大材料課程的比重,為學生進行當代藝術創作實踐創造理論體系和觀念強化。
21世紀是智能化時代,從日常生活的便利到藝術創作無限的空間拓展,都使我們領略了”科技改變世界,科技創造未來”的重要。數字化雕刻對雕塑材料領域的擴展、藝術表現語言的創新等具有現實意義,既幫助藝術家從繁重的創作程序中一定程程度的解放出來,也使藝術家的創作能夠借助數字技術的翅膀呈現全新的視覺體驗。數字雕刻是藝術與科技的完美融合,是人類創造力的展現。
在高校雕塑教學中,如何將數字雕刻應用到教學中,現主要從三方面進行思考。美術造型基礎能力是傳統藝術與新興藝術的創造之源,更是重要的基礎;數字軟件的建模課程是數字雕刻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對三維建模技術的掌握雖是技術層面的要求,但熟練的軟件應用能力是學生天馬行空的進行虛擬塑造的有力保障;雕刻設備及三維打印機運用于教學,這就決定學生對打印機雕刻技術的使用水平也是完成數字雕刻的重要環節,在此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熟悉打印雕刻的操作程序。
數字雕刻課程作為新興藝術創新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對教學場地、人員及設備配置都有特定的條件要求。對于邊遠學校開設并正常使用于教學都面臨較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新興的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社會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擁抱未來,培養高端藝術實用型人才的任務雖艱巨,但也伴隨著許多的未知的機遇和美好的希望。
工作室制是源于西方的教學模式,是按專業特色及專業教師的研究專長進行設置。大體分為具象雕塑工作室、抽象材料工作室和景觀環境雕塑工作室等,并以專業方向負責人的名字加以命名。早在21世紀5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就已開設多間雕塑工作室,在人才培養方面充分發揮師生的專長和積極性,為中國雕塑領域培養輸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工作室制的設定,應結合不同院校的辦學特點和培養目標,進行針對性較強的開設、實施。綜合性藝術院校雕塑專業四年制較為普遍,那么就需要考慮學生基礎訓練培養的實際情況。一至二年級作為基礎積累階段就不適合過早進入工作室。經過專業基礎學習后,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綜合考量學生后期專業方向的分化,使學生在后兩年的專業學習上能夠充分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而專業教師根據自身專業的所長對本方向的學生加以授課指導,逐漸積累教學經驗,形成有序、有積淀的良性循環體系。這項工作的實施對雕塑專業適應社會,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都將具有現實意義,時代選擇不同的人才培養體制,而高效、高質的教學需要反映時代的脈搏和特質,新時期孕育著變革的火種。我們面對的學生洋溢著時代的特質和青春的朝氣,如何認識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也決定了教學的成敗。
教與學的過程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單向的一廂情愿的熱情都違背教學實質,掌握當下學生的思想是實現教與學的前提要素。雖然我們的教學也在不斷創新與改進,但面對思想活躍、求新求異和情感豐富的學生,我們的教學擁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有項關于西部高校藝術專業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回答基本滿意占比為48%,不滿意想轉變的占比為38.5%,可見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課程還是有許多看法。學生擴招后所面臨的就業難也推動學校專業的教學改革。學生所學能夠學以致用,這才是人才培養的動機和衡量教學成敗的準繩。盡管我們也積極采取多項措施,如從多角度、多層面的開設專業學術講座等,幫助學生開拓學生視野,認識社會文化的主流意識,但要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問題,還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課程設置,這才是治本之策。
教學的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長期的思考與開放的思路,也離不開專業教師的辛苦付出,以實踐和時間作為檢驗標準。我們堅信“變則通,通則達”,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引領下,改進創新教學對培養社會棟梁之才意義深遠,今天的播種與澆灌必將迎來明天的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