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雙 江家妹
(四川文理學院,四川 達州635000)
“Vlog+新聞”是主流媒體在融媒體環境下探索出來的又一條新興話語傳播途徑,自2019年首次被用于全國兩會報道以來就一直備受關注。據新浪官方微博話題指數統計,截止2021年4月27日,微博“兩會Vlog”話題閱讀量達5.7億,討論次數12.7萬。由此可見,“Vlog+新聞”已經成為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呈現方式,一方面,它為主流媒體賦能,拓寬了話語傳播路徑,增強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它又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為傳授雙方建構了一個雙向的情感交流空間。
Vlog即視頻博客(Video Blog),是以視頻為載體的記錄新形式,指創作者以第一人稱自述角度對真實日常生活經歷進行個性化拍攝和剪輯,制作成帶有濃烈個人色彩的記錄短片。[1]這種以新聞主播或記者的第一視角將采訪中的精彩瞬間、新聞現場和幕后情況呈現給廣大用戶,給媒體行業帶來新的短視頻新聞傳播樣態——“Vlog+新聞”,既具備短視頻的網絡傳播優勢,又擁有著極具個性化的表達。
2018年,中國國際電視臺首先嘗試推出《CGTN博鰲行Vlog》系列Vlog并取得了較大的閱讀量,由此,“Vlog+新聞”在國內嶄露頭角。
2019年,Vlog被廣泛用于兩會報道,這是我國主流媒體較早將政治新聞報道和Vlog相結合的案例。
2019年11月,央視官方微博發布了《康輝的Vlog》系列8條短視頻,視頻發布以后,火爆全網。其中“康輝的Vlog”、“康輝的Vlog也被搶鏡”話題閱讀指數分別達到達到2.5億和4.1億。該系列Vlog采用新聞主播自拍視頻的方式進行“重大國際新聞”全程報道,實現了央視主持人+Vlog主持人雙重身份的建立,在互聯網平臺迅速形成傳播熱潮,在吸引大量年輕用戶群體的同時,使“明星”主持人形象深入人心,擴大了所屬媒體的影響力。
在“媒介融合”催生出的新傳播生態系統下,“Vlog+新聞”是一種移動端新聞報道形式,不斷沖擊和改變了原有的新聞傳播方式,平民化、人格化的表達,滿足著受眾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在媒體的實踐應用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播特征。
從傳播者的角度看,“V log+新聞”沒有以往短視頻新聞花哨的畫面元素和搏人眼球的故事情節,節奏相對平緩,但卻吸引了越來越多“95后”,究其根本是傳播者的人格化表達。“人格化是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真正標志,也是網友關注媒體的根本動力,只有人格化了,影響力才會最大化。”[2]“Vlog+新聞”由主持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來傳遞信息,核心在于突顯強烈的個性色彩和人格屬性。他們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以及體態特征,呈現出傳統新聞所不能呈現出的個人情緒,以其“人設”吸引用戶。
例如,在《康輝的Vlog》系列微視頻中,康輝輕松明快的語態與人格化的內容表達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吸引人的表達風格。身為央視著名新聞主播,他對新聞信息的描述應具有嚴肅性的特征,但他卻以輕松明快的語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門口為大家介紹:“這就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我的單位,今天來上班了。”不是端坐在演播室的新聞主播,也不是平常端莊嚴肅的報道記者,此刻的康輝宛如一個老朋友,還會與網友親密互動“這次Vlog發音對了嗎”,甚至還會自嘲“自拍菜鳥的經驗太欠缺了”。這種積極的人格化話語表達方式不僅打破傳統新聞報道在語言表達上的嚴肅性,更具趣味性,也與用戶產生了面對面的交流感,更具親近性。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曾指出:傳播情景有前臺與后臺的劃分,人們表演區域的是固定的,可分為前臺和后臺兩個區域。前臺是在觀眾的注視下,為了某種目的而進行表演的地方,后臺是觀眾所不能進入的,是人內心沒有修飾的地方。[3]“Vlog+新聞”在內容上出現了“后臺前置”,也就是除了關注臺前,新聞更關注嚴肅主題背后的生活化內容,從微觀的角度觀察和記錄新聞事件,利用新奇有趣的幕后場景激發受眾的興趣。傳統新聞報道立足于宏大主題和視角,其報道場景局限在演播室,主要是主播播報的形式傳遞信息,而“Vlog+新聞”則打破臺前與幕后的界限,通過主播個人視角,對整個新聞現場或新聞幕后進行觀察和報道,切入點和敘事視角都較微觀,較平民化、生活化的敘事風格,也更易吸引年輕用戶群體。
例如,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日報《小姐姐兩會初體驗》Vlog系列為代表的短視頻新聞產品在社交平臺掀起了一股“Vlog+新聞”熱潮。記者小彭以對話、科普的口吻,談論了“我穿什么才能看起來不像是第一次報道兩會?”、“代表和委員一定要追嗎?”、“那些在兩會會場的外國人究竟在干什么?”、“怎樣制作一個兩會爆款視頻?”以及“兩會接近尾聲,返回溫暖的家!”5個兩會話題。這系列Vlog雖是聚焦于傳統新聞報道所忽視的微觀選題,但卻引發了極大關注,在全網擁有高達3000萬的傳播量。這種后臺型工作場景是以往未曾展現過的,它們帶有濃濃的生活化、日常化氣息,既加劇了報道的真實感,又拓展了新聞背景,將見聞與感受直接傳達給受眾,滿足了用戶對后臺有著強烈的窺探欲和好奇心。
“Vlog+新聞”以第一人稱的限知視角“講故事”是最為普遍的。第一人稱敘事是指敘述者或見證事實的發生,是“我”敘述自身經歷的事件和事件進程中自身的認知過程,具有較強的真實感。[4]傳播者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性明顯增強。傳播者一邊進行采訪一邊與觀眾互動,通過對話方式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現場代入感極強。主流媒體將“Vlog+新聞”強大的社交屬性與年輕用戶群體特征相結合,采用“新聞故事化”這一個性化模式敘事,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用戶注意力,還可以創新新聞報道模式。
例如,在《康輝的Vlog》第一期,他不斷設置懸念,揭秘媒體人工作幕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隨著疑惑的逐漸揭曉,受眾的求知欲在懸念化的設置中得到滿足,輕松地營造出一種故事化和劇情式的體驗。另外,當“Vlog+新聞”作品在微博網絡社交平臺上傳播,社交化平臺即時反饋的特點,使得用戶以轉發、評論的方式實現與傳播者的直接互動。用戶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到新聞生產中,促進新的新聞文本的產生。《康輝的Vlog》第一期發布后,網友指出康輝的“Vlog”讀音有誤,康輝在隨后的一期Vlog中及時對此進行了幽默的道歉并改正了讀音,實現了雙方的有效互動,使觀眾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多樣的媒介形式,進而改變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短視頻新聞因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受眾信息閱讀需求。然而,在經過井噴式發展之后,短視頻新聞內容同質化嚴重、質量良莠不齊,無法滿足用戶深層次的信息需求,市場需要新的新聞報道樣態引發新的浪潮。因此,在此背景下,極具現場感和參與感的“Vlog+新聞”迅速走紅,在傳者、內容、受眾三個層面所發揮的重要意義。
不可否認,“Vlog+新聞”使新聞報道更貼近于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主流媒體抓住Vlog天然的新聞報道基因進行內容分發。“Vlog+新聞”的真實性與記錄性特征,高度符合新聞報道理念;其時長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可以支持完整的敘事和深入的思想表達,符合深度新聞報道理念。另一方面,主流媒體也充分把握了“Vlog+新聞”的人格化、平民化。因主播的不同,新聞報道角度、風格各有差異,但他們都一改往日刻板化、嚴肅化的風格,轉而以平民化、生活化、口語化進行報道,使“Vlog+新聞”在極大程度去“同質化”的同時,進一步獲取用戶的共鳴。
當前的“Vlog+新聞”作品也是主流媒體在融媒體領域的良好嘗試。“Vlog+新聞”作為短視頻新聞報道的一種可視化新形式,從傳者層面來看,它以明快的話語形態和人格化的表達拉近了與用戶的距離;從內容層面看,它采用微觀視角報道后臺型場景提升了宏大主題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從受眾層面看,它巧用故事化敘事增強了用戶沉浸感。這些獨特的傳播特征使“Vlog+新聞”在傳播新聞內容的同時,獲得了年輕用戶群體的認可,為傳受雙方都帶來了一種功能性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