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梅春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208)
高校聲樂教學中最注重的便是學生審美能力的培育與提高,聲樂教學是通過樂器與聲音來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認知能力,掌握對樂器的彈奏能力以及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審美能力,就當前高校教學情況來看,審美教學的實施并沒有完全落實,導致人才的培養出現一定不良狀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音樂專業性人才的需求隨之擴大,高校應對該情況需要落實審美教育措施,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技能能力,完善審美系統,培育優秀的音樂專業性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
審美是對于美感而產生的一種主觀性情緒與思維,審美教育即通過一定的審美活動而產生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培育,達到理想效果的和諧人格、美德的完善。審美教育離不開藝術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審美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視聽結合美
視覺與聽覺上的結合,讓聽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歌唱者在表演一首歌曲時,聽者在眼著于表演者的同時,傾聽表演者的歌唱,產生情感交流與心靈上的共鳴,現今許多演唱者選擇歌唱時布置舞臺,絢麗的舞臺更讓聽者沉醉于歌聲中,腦海中產生一定的畫面,渲染出視聽結合美。
2.聲樂情境美
情感與意境的深刻融合,達到完整的統一。演唱者在表達作品歌詞的同時,也要讓觀眾感受作品的真實意境,切實體會作品的深刻涵義。樂器與聲音同樣需要達到一定的和諧配合程度,融入表演者的情感,達到完美統一的形式。
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應用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每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蘊含著音樂人的自身情感,在歌唱的形式中與觀眾產生共鳴,通過聲音傳遞至每一個聽眾的心房,產生靈魂之間的交流。高校中的審美教育,便能讓學生不僅從字面上理解歌詞的含義,更能深層次的了解歌詞背后的故事,挖掘作者的情感經歷,感受音樂作品的渲染能力。高校倘若運用傳統的聲樂教育方式,便會使得學生的音樂專業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適應當前時代背景,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滲透審美教育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運用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審美教育使得學生對音樂產生了理解思考能力以及欣賞能力,從而享受對聲樂教學的學習。傳統聲樂教學缺乏對學生主觀性的思考,導致學生對聲樂學習產生排斥心理。而審美教育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快樂的情感,音樂的熏陶加深了這方面的興趣愛好,樹立了正確的審美觀,有利于學生迸發出音樂靈感以及自身情感的充實。
審美教育的運用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對教學的內容更加渴望,從而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不能局限于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樣需要提高。聲樂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式需要不斷創新來完善,為了更好的促進教學課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量,了解新型聲樂元素,才能豐富教學課堂內容與形式,提高總體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中過多關注音樂專業技能的操練,從而忽視了審美方面的培育,從而導致學生對美感的感知能力有所欠缺,忽視了引導學生審美觀的培養,學生只注重于樂器的彈奏技巧與歌唱形式的技巧,從而產生表達出來的音樂作品缺乏美的感染能力。教學團隊對審美教育的忽視就會導致集體對審美教育的忽視,如何引起重視,需要教育行業的大力推行與支持。
如今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多以書本為核心,缺乏具體實踐的操作,課堂上理論式的教學內容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枯燥乏味的傳統式教學,使學生產生對聲樂學習的消極情緒,無法發現聲樂的美,從而對整個審美感的培養產生負面效果。聲樂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情操的形成,不利的學習過程會影響最終的形成效果。
在如今的高校中,一方面,許多教師的教學水平并不過關,教師水平有限,便無法回答學生的許多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對聲樂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教師多以完成任務式教學為自身教學要求,并沒有貫徹審美教育的要求,形式主義較嚴重,課堂教學整體效率便會下降,不利于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
教師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體,其在課堂的整體效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也隨之擴大,聲樂便是其中重要的領域,群眾的需求對聲樂的突破性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聲樂教學不能局限于過去傳統式教學,需要引入嶄新的創造性元素,審美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深刻貫徹審美教育的教學目標。時代的快速發展,許多新穎的音樂形式出現,并成為群眾的熱衷事物,如《中國新說唱》、《中國有嘻哈》等,教師需要接納這些曾是小眾音樂的作品,并了解與挖掘其深刻意義,隨著各大電子音樂節、live house在年輕人群體中廣泛傳播,由此可見,這些音樂形式已經成為熱潮,教師應在教授傳統聲樂的前提下,涉及一些全新音樂形式的作品,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知識儲存量。教師同樣需要提高自身演唱水平,布置給學生的訓練作業,自己也需要以身作則,加強鍛煉專業技能,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好榜樣。衡量教師水平的高低,需要從多方面評價,不僅從知識儲備量、專業技能,還有審美能力,教師需要從各方面提升自己,才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聲樂課程,落實審美教育的教學目標。
聲樂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聲音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內容。如何使學生唱出正確場景下的特定聲音,適應作品內涵與深意,形成審美意識,真正引起聽眾的共鳴,值得教師思考。教師在講解發音技巧的過程中,需要鍛煉學生的吐字清晰程度的技巧,氣息的發聲訓練方法,深刻理解音樂的美妙性。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特點的音色,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聲音的特點指導他們走向適合自己的音樂之路,教會學生如何在正確情境下運用恰當的聲音,培育正確的審美觀。
例如,在學習歌曲《喀秋莎》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美聲唱法、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三種唱法演繹這首歌曲,并比較哪種唱法適合這首歌曲,引導學生自行選擇恰當的唱法歌唱不同類型的歌曲,促發其審美意識,學會發現“美”,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教師同樣需要引導學生在什么樣的情感條件下演唱歌曲,例如,在歌唱歌曲《游移的月亮》時,需要歌唱者富有深情,表達寧靜美好的情感氛圍,對另一半的愛戀。表演《游吟詩人》中的歌曲《火焰在燃燒》時,需要具備悲憤與痛苦色彩,情感豐富,表達女主人公不屈于命運的折服,在矛盾與沖突中糾結猶豫,向罪惡與不公宣戰,并最終復仇成功,走向人生之路的巔峰。學生需要自主形成審美觀,正確演繹音樂作品。
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聲樂的魅力并發現其中的奧秘。許多高校中正是因為缺乏實踐課程內容,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喪失,上課效率低下。而實踐操作將主導性轉至學生手中,考慮其主觀性,滲透審美教育,需要強化實踐操作,在實踐中發現自身能力的不足之處,發現并完善缺點,才能在舞臺上散發屬于自己的光彩。
例如,許多音樂節目便讓歌手演唱歌曲,觀眾或者評委進行評分與評價,沒有實踐何來成長,在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中,鄧紫棋憑其極強的音域爆發能力在內地一炮而紅,在實踐歷練中不斷增強實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鼓勵學生上臺彈奏樂器,一方面鍛煉學生的應付能力,增加其膽量,另一方面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專業技巧能力,同樣囑咐學生提前了解自己演奏曲目的背景條件,賦予自己正確情感,進而展現情緒,深化共鳴,教師同樣可以設置同學之間評價表演的環節,不同年齡階段或者不同視角產生的評價都具有借鑒意義。建議教師課堂上多放映優秀音樂表演的現場,使學生感受演奏氛圍,有機會可以組織學生去現場聆聽音樂會,在豐富的經歷中積累經驗,在未來道路上將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各行各業均以實踐為核心,聲樂課程更是如此,知識的儲備不足以應付困難,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為自身整體素養的提高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綜上所述,各大高校的實踐課程不可忽視。
從聲樂的發展歷程來看,樂器的歷史比聲樂的歷史較短,樂器的正確使用將會使音樂作品富有審美意義。《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大提琴與小提琴的演奏將梁祝的愛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樂器的運用將會對情感的表達賦予別樣的意義,喚起聽眾內心深處的感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各式各樣的樂器,感受各個樂器的特點,增強自身知識儲備,促進審美教育的開展。
深入貫徹審美教育的觀念,需要高校團體工作者的重視,單人之力無法有效幫助,教育工作者需要制定詳細的教育工作計劃,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學會發現聲樂之獨特美,感受聲樂之美,教學工作者只有重視審美教育的落實,才能快速普及該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被聲樂之美所感化,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聲樂人才適應社會發展水平的需要,加強聲樂人才的培養,對整個社會而言都具有非凡的重要意義。教師自身的水平對審美教育的滲透具有重要的影響,審美教育雖重要,但也需要恰當應用,過度的審美教育會導致學生基礎專業技能的欠缺,所以需要二者適當的融合統一,發揮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