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靜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也暴露出許多不足,當城市發展到一定強度、人口的高流動性增長到一定程度,與疫情管控、醫療水平、公共衛生能力等提升有關的硬件和軟件,都到了一個該高強度投資、升級換代的時候,因此城市需要更多的開敞空間,來解決這些突現問題。
【關鍵詞】開敞空間;城市規劃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整個社會經歷了“突然暫停”和“緩慢重啟”的艱難過程。城鄉規劃領域在轉型構建中直面這一變革性的重大沖擊,后疫情時代的城鄉規劃工作任重而道遠,因此城市開敞空間列入了城鄉規劃議題。
1、城市開敞空間的概念
人的視平線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間是開敞空間。開敞空間(Open Space)是指城市外部空間(不包括那些隸屬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空間(山林農田、河湖水體、各種綠地等)、硬質景觀(城市的廣場、道路、庭院等)、公園、娛樂空間等的自然與非自然空間。英國倫敦1877年制定的《開敞空間法》中將開敞空間定義為:任何圍合或不圍合的用地,其中沒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園或娛樂場所,或者是堆放廢棄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美國1961年房屋法規定開敞空間是“城市區域內任何未開發或基本上未開發的土地”,具有:A.公園和娛樂用的價值;B.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保護的價值;C.歷史或風景的價值。由此可見,這些空間負擔著城市多樣的生活活動、生物的自然生長、隔離避災、通風導流、表現地景,以及限制城市無限蔓延等多重功能,亦及是展現生態的、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等多重目標的載體。
城市開敞空間的出現與發展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們新近文明的反映,也是我們在解決了吃、穿后對更高生活物質水平的體現,人們在空余時間需要一個休憩自我的地方,于是城市中的開敞空間就此產生了;城市生活規律而忙碌,長時間置身于此狹小領域,令人神經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中,于是人們又迫切希望擁有更大的綠地空間以滿足需要,由此,公園,城市娛樂場為我們創造了新的空間氛圍。隨著時代的進步,汽車進入家庭我們有了更快更方便的代足工具,城市中的綠地、公園及休憩場所在日益增加的人流背后以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因此,我們又走向了更遠的郊外(山林農田、河湖水體、各種綠地等)。我們對于其開敞空間定義的范圍也就越來越廣泛……
2、城市開敞空間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五十年代前,開敞空間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客體,開敞空間設計處理常常放到建筑形態設計之后,因此變成了城市設計的一種補遺,而不是城市設計有機構成。通常,開敞空間是為滿足某種功能而已而存在的,故連續性是其特征。
在當下,建立廣泛的開敞空間體系,為居住者提供必要而高品質的活動場所,是城市設計中堅持的另一理念。設計不但在城中心區建立了完善的開敞空間系統,而且將它與周邊地區開敞空間相連。開敞空間的整體構架有機地聯系著各個區塊,同時也為中心提供了可見的實體聯系。建筑物和開敞空間的融合問題也是基地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筑物被安排在開敞空間內,形成開敞的天際線,在地表平面上形成比例適合人體尺度的環境。建筑群體和開放空間的結合創造了完整的、令人難忘的形象,這種群體空間方式又為個體建筑的創作提供了自由度。
開敞空間的類型多樣,因此要在城市社區里創造出良好的空間效果,開敞空間設計與建筑設計是同等重要的。多種類型的開敞空間滿足了人們進行不同室外活動的需要。在進行現場調查時,就人們各取所需,在不同場合下從事不同活動,包括體育運動、觀看比賽、散步、騎車、跑步、練操、靜坐、閱讀、休息、就餐、交談、賞鳥、私人會面、公眾聚會等等。更令人驚奇的是,人們在水上也同樣有著多種娛樂或競技活動。
開敞空間設計會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內容,一般包括道路斷面、交叉口和鋪裝,行人專用步行道路系統,專人行人和自行車使用的濱水大道以便人們沿路欣賞到不同景觀,以及公園、體育用地、游戲場地、廣場和公眾聚會場所的設計。開敞空間設計的主要要素包括;可在惡劣天氣里提供庇護的涼亭,增加高度變化的矮墻和樓梯,以及入口、環島、噴泉和綠化配置;為了便于夜間使用,規劃中還增加了燈光設計,燈光強度可以根據開敞空間的利用方式調節變化。
后疫情時代,城市開敞空間的系統化建構,是通過建立空間的網絡或等級關系,來適應多樣城市生活的發展需求,并提供充分的空間與環境潛力。同時系統化的開敞空間還為城市展現連續而組織化的城市景觀。將各類功能空間與場所進行合理而系統地安排,從中可獲得優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城市開敞空間的系統構筑,可有利于與城市的諸如環境保全系統、城市休閑娛樂系統、城市防災系統以及城市景觀系統等切合調節,而發揮城市總合的系統功能。
設計通過多種使用功能的混合,力圖滿足不同居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可彈性發展的、能容納需求與功能變化的土地使用與建筑功能配置,為人們展開了一個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城市中心、城市空間的圖景。因此設計師要通過不斷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當今的時代任務及客戶和社會的需要來迎接新的挑戰。
3、城市需要更多的開敞空間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強度、人口的高流動性增長到一定程度,與疫情管控、醫療水平、公共衛生能力等提升有關的硬件和軟件,都到了一個該高強度投資、升級換代的時候。城市需要更多的開敞空間,合理利用城市的各項資源,做到公共服務設施的平戰結合。
比如說,這些年,露天菜市場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搬進了室內。其實露天菜場它有自帶的給排水設施、供電系統,如果有這種場地的存在,同時它的日常利用頻率又非常高,而不說平時這個場地不使用。那么,在戰時的情況下,就可以利用這些有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的空曠場地,來布置大型野戰醫院。還有一個是這些年興起的自駕車營地,大家都知道,自駕車營地也是“光板一塊”,具備水電齊全的一套系統。如果在城市的近郊區,在一些相對偏遠和分散的地區出現疫情的話,這種場地利用起來是非常方便的。
所以未來的“平戰結合”系統應該是室內環境、室外環境利用的相互結合,而且室外場地環境的日常利用率很高,維護費用卻并不高,做到正常維護就可以了,可能比室內的同類成本還要低。
城市開敞空間的系統化建構,是通過建立空間的網絡或等級關系,來適應多樣城市生活的發展需求,并提供充分的空間與環境潛力。同時系統化的開敞空間還為城市展現連續而組織化的城市景觀。將各類功能空間與場所進行合理而系統地安排,從中可獲得優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城市開敞空間的系統構筑,可有利于與城市的諸如環境保護系統、城市休閑娛樂系統、城市防災系統以及城市景觀系統等切合調節,而發揮城市總合的系統功能。
參考文獻:
[1]尹稚.公益微課堂《城市需要更多的開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