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春
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雙邊合作。對學生不同階段的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因此對家長的要求也不一樣。通常學校會以家長會的形式告知家長學生在校的表現,請家長配合教育。這種模式的效果很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家長不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工作和教育孩子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會責怪學校“甩鍋”,不太愿意配合學校,造成“5+2=0”效應;其次,家長遇到孩子有問題時不知所措,不知道尋求教師幫助,反而責怪學校教育無效;第三,有些教師用偏了家長會,把家長會開成了“表揚與批評會”,導致不太優秀學生的家長很反感。如果始終把家長們放在“舞臺中央”,讓家長們自覺助推、加速學校發展,家長會將是另一番景致。
一、給家長一個培訓,思想共鳴,家校共振
讓家長明明白白接受培訓。“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讓每個家長都知曉國家政策法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怎么到達”,讓家長清楚學校的辦學理念、宗旨、目標以及發展方向、教育特色,做個明白人。當家長理解學校每一項活動的意義,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目標要求,家長就會滿懷希望地主動跟上學校發展的腳步。
讓家長開開心心接受培訓。培訓家長最關心、最需要的主題,即指導家長如何進行家庭教育,解答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性格特征、表現方式各不相同,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表現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這是家長們欠缺的,也最愿意知道的。這些都是可以在家長會上完成的。
另外,家長受教育程度不一樣,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決定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針對有差異的群體,就必須有對應的培訓內容,“菜單式”培訓便應時而生。“菜單式”培訓就是讓家長根據需要“點餐”,學校有針對性開展培訓。每學期伊始,各班級可以收集家長們的困惑和疑問,然后由年級組確定相應的主題,家長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參加相應主題的家長培訓,而不需要參加每次培訓。培訓菜單為一月一個主題,由家長們反應最強烈、最棘手的問題提煉而成,以班級的形式、以年級組的形式、以全校性的形式均可,視內容而定。每學期的第一個月確定主題,然后分布到每個月里,家長們可以提前謀劃,按時參訓,帶著目的而來,滿意而歸。
二、給家長一個沙龍,傳遞正能量,合奏好聲音
“別人家的孩子”讓多少攀比的父母急紅了眼,但是你見過“別人家的父母”嗎?學校可以為這些家長們構建一個自由交流的場域。讓家長們在一起溝通交流,了解“別人家的父母”,也是一種家長培訓。父母是唯一沒有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的職業,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就拿“陪伴”來說,都知道陪伴是最長情的愛,可什么是陪伴呢?一邊是家長興致勃勃地玩手機,一邊是孩子安安靜靜做作業;一邊是家長的麻將聲震天,一邊是孩子埋頭做作業;一邊是父母做家務,一邊是孩子學習;一邊是父母虎視眈眈地盯著作業本,一邊是孩子戰戰兢兢,一筆一畫不敢馬虎……這些錯誤的陪伴當然得不到好結果。家長會上要引導家長思考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向優秀的家長學習。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稱職的家長。
三、給家長一個舞臺,家長謀略,家校共生
“開門辦教育”,不但豐富了校本課程的外延與內涵,而且引進了人才。“民間故事”“傳統工藝”,還有不為人知的德育教育資源和基地,為學校打開了一扇多彩的大門。家長會可以不再是“我說你聽”,而是“你做我學”。家長的存在感將在這樣的活動中被彰顯,明白“家校同向、使命共擔”的家校同盟關系。
“家委會”“膳委會”“護學崗”等都是學校組織機構的一部分,他們都在校長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或者是校長的傳聲筒。如果給他們足夠發揮的空間,集思廣益,他們迸發出的能量將是巨大的。比如“家長進課堂”,學生見慣了教師的面孔,突然來一張新面孔更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常說“也要多把鑰匙開啟一把鎖”,教師也有黔驢技窮的時候,家長老師的“土辦法”就是一劑靈丹妙藥,家長老師“不按套路出牌”的教法,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2020年的扶貧攻堅戰役中,筆者學校有幾位參與扶貧工作的家長,講述脫貧的歷程催人淚下。開始時,群眾不信任國家干部,但是扶貧干部脫下鞋子、挽起褲腿和他們肩并肩一起勞動,不怕臟不怕累。干部們自己帶來柴米油鹽和他們同吃一鍋飯,晚上同蓋一床被子,天不亮就起床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直到家庭面貌煥然一新。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撩起衣服,給學生看身上的傷疤,講述過去的苦日子,現在的幸福,“我還想再活80年”的激揚聲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教育效果比教師費盡口舌告訴學生“要愛國”“要珍惜現在的生活”“要節約”好得多。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幾位志愿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刷新了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孩子們防疫知識。“七步洗手法”沒有教師苦口婆心地教與示范,人人都會;各種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個個能說;口罩佩戴小技巧、防疫知識等,學生都信手拈來。
家長成長是家長學校的職責,筆者設想的家長學分制正在構思中,鼓勵家長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學分。比如:交流互動、信息共享、親子活動、家長義工、參加培訓、參與管理、家長自身的學歷提升、職位晉升或受到單位表彰等內容。家長學校、家委會對所有家長學分進行管理、評價及認定,充實家校共育的講師團,成就一批家庭教育的“名師”,讓這一部分家長在成長中優秀,在優秀中領跑,從而帶動更多家長自覺參與教育培訓,更主動地參與到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更密切配合學校做好各種家庭教育,進一步養成關注孩子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激勵家長重視自己對孩子的榜樣作用。
讓家長做明白人、做局中人、做受益人,家長會還會徒有其名嗎?還能不受歡迎嗎?家長與家長會之間只差一個策略和謀劃。家校之間不存在鴻溝,因為我們的目的一樣:都是培養孩子。我們應該走一樣的路徑,避免盲目,少走彎路,事與愿違的根本原因是“溝通不暢,沒有換位思考”,教師和家長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誰該負責什么,要界限清楚,涇渭分明。當家長和教師合作起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
(作者單位: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救師口初級中學?本專輯責任編輯:林彥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