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紅 王云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要積極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學習語文主要依靠學生自讀自悟。可見,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想盡辦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自主學習。那么,怎樣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真正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一個氛圍,調動自主參與積極性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實踐也證明,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其主動探索。
如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時,有些學生問“為什么班主任看了‘我半晌才下決心去分派角色?”“被人嘲笑為什么還要表演?”等一些看似很幼稚的問題。對這些學生,筆者從來都不會給他們潑冷水,或是直接否定他們提出的問題,而是以鼓勵為主,表揚他們肯思考、敢質疑。筆者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學生就會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二、抓好三項任務,培養自主能力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傳授學生學習的方法。
1. 濃厚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如筆者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筆者讓學生看著屏幕上的畫面,然后敘述道:“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盤古的巨人……盤古醒來了,‘咔嚓一聲……”敘述到此處,筆者故意停頓下來問道:“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嗎?”這樣,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便被激發了。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打開課本,自學課文中的這部分內容,然后同桌互相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學生很快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題。
2. 良好習慣,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種能力,只有好的習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在課堂教學前,筆者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搜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歷史資料,可以是文字記載,也可以是視頻、圖片等。課堂上,筆者讓學生充分展示并講述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在交流展示中,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文本中。像這樣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傳授方法,是自主學習的保證。
在語文教學中,要教給學生多樣的閱讀方法,并結合實際課例進行練習,這樣才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閱讀中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還可以用組詞式、找近反義詞等方法。又如,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多種,筆者主要介紹以下三種方法。
(1)段意合并法。如在教學《陀螺》一課時,筆者先指導學生反復閱讀,然后引導學生梳理出作者圍繞陀螺寫了“說陀螺”“做陀螺”“盼陀螺”“得陀螺”和“斗陀螺”這幾件事,最后指導學生用上一些連貫詞,將這些段意合并起來,這樣就串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2)題目擴展法。如在教學《觀潮》《盤古開天地》等課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讀課題發現: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課文,都可以用題目擴展法來歸納其主要內容,因為這種文章的題目本身就是主要內容的核心部分。
(3)要素歸納法。如在教學《麻雀》《普羅米修斯》等課時,筆者指導學生有機地把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組合在一起,歸納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種方法學生很容易掌握。此外,還有“抓關鍵句法”“抓關鍵事件法”等。
三、用好三種策略,訓練自主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好主導作用,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力挖掘出來呢?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有效策略。
1. 自選內容,自讀自悟。
在語文課堂上,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教學《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時,筆者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不搞全班“一刀切”,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有選擇地學習自己喜歡的小節。首先讓學生自己反復誦讀句子,盡量讀出韻味;然后讓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學互讀互聽。課堂自主學習的氣氛相當熱烈。
2. 自疑自辯,自主解答。
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討論與爭辯,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最好體現。如在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時,有學生質疑:“在五粒豌豆里,誰才是最勇敢的呢?”問題一出,筆者并沒有急著解答,而是把問題還回到學生之中。“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誰來幫忙解答一下?”筆者反問道。頓時,學生們爭先發言:“我認為第五粒豌豆才是最勇敢的,青苔囚不住它。”“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那粒掉到水溝里的豌豆才是最厲害的,因為……”“不對,我認為……”一場沒有彩排的辯論賽展開了。在辯論中,對于“誰最勇敢的問題”,學生都有了自己最滿意的答案。由此可見,一場不經意的辯論是自主學習的體現。
3. 因人而異,確定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可抓住不同課型、不同課例,適時教給學生學會歸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如《故宮博物院》一課中介紹的小景點較多,在教學時,筆者沒有按照文章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介紹,而是以“當小導游”的游戲來進行課堂教學。筆者要求學生先自讀課文,然后重點深入閱讀自己喜歡的景點,接著再用最精練的一段話向全班介紹這一景點,最后全班一起評選出“最佳小導游”。通過前一節課的充分準備,學生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導游詞拿出來展示。一篇篇優美的導游詞,讓人贊不絕口。筆者又相機問道:“你們怎么對故宮了解得這么透徹?”于是一場學習方法交流大會又開啟了。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只要教師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自主能力培養和自主學習訓練,就能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悟得學習的好方法,使學生自主自覺地去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