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2019年8月,筆者作為溫州市教師海外研修團成員赴澳大利亞進行了為期14天的海外研訓。在研訓過程中,筆者發現,澳大利亞中小學的校園環境布置、學校活動設置以及教育教學方式都很好地體現了“浸潤式”教育理念。
一、環境設施中浸潤審美教育
太平洋希爾斯學校坐落在市郊一座小丘上。綠草織成的毯子蓋在小丘上,應和著波浪似的白云,使得那些低矮的簡約風格建筑顯得美麗而又生動。學校附近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熙攘人流,很干凈。在澳大利亞,我們看到的都是風格迥異、低矮別致的校園建筑,沒有一所學校的教學樓是中規中矩的多層方塊形。教學樓不但造型多樣,而且建筑外墻的色彩和墻面材料的選擇也絕不會千篇一律。
在我們參觀的一所幼兒園、小學、初中一貫制的學校中,因為學段不同,不僅教學樓周邊的綠化、美化設施不一樣,而且教學樓的造型也各有差異。澳大利亞中小學的校園及班級文化都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布置、精心打造的,每個場館各具風格,每間教室各有特色。但共同的特點就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它們大都采用豐富的色塊,形式構成上靈活多樣,具有審美效果。
可以發現,澳大利亞中小學校園環境及設施給學生以浸潤式的審美教育:首先,學校硬件環境具有美感和個性創意;其次,非常重視軟環境裝飾再造;再次,校園文化構建追求高雅藝術與學校辦學特色相結合,體現以人為本、為生服務的理念。
以筆者成長經歷來看,我國的校園建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的校園建設是從“場地”到“功能”的轉變,在學校修操場、建禮堂、搞綠化,這是從無到有的達標規范期。90年代的校園建設是從“凈化”到“美化”的發展,不僅追求教室的寬敞明亮、干凈整潔,同時在文化布置及美化裝飾方面突飛猛進,這是從有到優的規范提升期。進入21世紀,尤其近十年來的校園建設是從“統一”到“特色”的進階,很多新建的校園在整體造型、空間布局和室內裝飾上已今非昔比,讓人耳目一新,這是從優到特的提升創新期。對比中澳兩國的中小學校園建設,我們的校園數量還有提升空間,但更需關注質量的提升,發掘內涵、挖掘特色。
二、特色活動中浸潤育人理念
我們參觀的太平洋希爾斯學校是一所教會學校,學校的育人理念“GROWTH”是六個詞語的首字母組合,即“感恩Gratitude”“尊重Respect”“自主Ownership”“智慧Wisdom”“堅持Tenacity”“謙遜Humility”。由于是教會學校,校長介紹說學校的課程及活動中會設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去幫助別人,為他人和社會服務。比如,參觀快結束時,正值學校放學時間,一部分年齡較低的學生在教師和學生輔助員的引領下正走出教室等待家長接送;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在學校分年級設置的學習活動室里開展學生間的輔導學習。小學高段學生輔導低段學生,初中生輔導小學高段學生,高中生輔導初中生。我們隨機采訪了幾名學生,了解他們留下當小助教的感受。學生們說,這是在學會服務他人,能很好地學到一些與他人溝通合作的技巧,還能幫助到他人,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
參觀學校功能教室時,一名初中生背著偌大的吸塵器,正在科學實驗室打掃衛生。陪同參觀的校長介紹,輔導學生的助教學生和留下來打掃的學生都要競爭上崗,他們會在付出勞動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工資,這也正是體現“尊重”的育人理念。
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張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可是,今天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生活仍存在脫節現象,教師為分數而教、學生為分數而學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我們參觀的太平洋希爾斯學校在特色活動中浸潤育人理念,這一做法特別值得學習借鑒:其一,特色活動凸顯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活動設置目的和意義指向學生的當下和未來;其二,學校會根據生命個體的成長需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來設置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如果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能把社會實踐活動貫穿在學生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讓它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一部分,那么就會更好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他們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科教學中浸潤綜合素養
澳大利亞對一名合格學生的評價包括三方面內容,即學習、社交、情緒。在這三方面內容中“學術表現”和“精神幸福”是互相影響的兩個方面。因此,澳大利亞的小學,尤其是小學低段,都由一至兩名教師進行全科包班教學。對于學科興趣、能力和知識的培養與教學,全科包班教師一般都會把相關“素養”滲進能整合的課堂來加以落實。如在一節與食物相關的課堂上,教師會先讓學生聞食物,再讓學生嘗食物,與此同時,會讓學生在品嘗之前和品嘗之后分別畫一幅畫,引導進行對比。在生物課上,學習了人體器官和結構,教師會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捏出身體各器官,構成一幅說明圖。在教師講完關于巨人童話故事后,幼兒園學生就開始三五成群地用積木拼搭出他們心目中的巨人形象。
在澳大利亞,對于需要給予幫助的“特殊學生”和符合實施拔高的“天才兒童”,平時都在常規班級上課。他們會有一段時間離開教室單獨組成班級,由專門的教師授課。比如太平洋希爾斯學校的教室走廊上停著一長溜大小不一的兒童自行車,這是午間或下午放學后給部分特殊兒童的感知訓練工具。對于符合天才教育的學生,學校特別注意對他們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以激發靈感并運用到實踐中。如有這樣的題目“當你去尋找動物時,需要一只強光手電筒,還需要其他什么方法、工具幫你識別動物”“一雙襪子除了穿的功能,還有什么作用”。
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教育采用浸潤式教學,以知識教學為載體,把關注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對比筆者參觀的學校,我國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長處,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澳大利亞基礎教育的長處是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獨立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某種意義上,過分自由和開放的學習氛圍產生了特別拔尖的學生的同時,也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無所謂的態度,以致部分學生很早就放棄了學習。成功的教育當要博采眾長,結合各自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出優秀的教學教育方案。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