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與其他建筑工程結構施工有所不同,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并且大部分的構件都是在預制場預制完成以后,將構件運輸到施工現場,以此完成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作業。本文針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技術要點的相關內容展開分析和闡述,其目的就是保證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的施工質量,促進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房屋建筑;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TU756
【文獻標識碼】A
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特點
首先,簡化了施工現場操作。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無需在建筑施工現場加工各個構件,構件提前預制完成,僅需現場安裝即可,不僅降低了施工現場的工作強度,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縮短了工期,體現出顯著的高效性與便捷性。其次,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可以降低施工現場工作量,減少了混凝土結構現場施工的養護操作環節,并且各類模具的應用遠遠低于傳統混凝土結構施工方法,降低了周轉材料的投入成本,因此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成本更低,經濟效益更高。再次,較高的生態效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構件都是提前預制完成的,不會對建筑項目周圍的施工環境產生明顯干擾,低能耗、低排施,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文明環保水平,體現出顯著的生態效益。最后,較高的施工要求。由于預件構件的尺寸無法改變,因此施工過程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對于放線、測量精度、預留孔位置等指標要求均比較高,誤差超出設計范圍就會直接影響到構件的安裝質量,比如放線尺寸過小會造成構件無法安裝,尺寸過大則會導致拼縫過大;施工中對于標高測量的精確度要求也非常高,剪力墻標高超出允許誤差范圍,會導致疊合板無法平整安裝[1]。此外,預制件中的預留孔位置及尺寸也要十分準確,否則施工過程中需要重新開槽,反而增加了施工難度。
2、房屋建筑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要點
2.1模板安裝技術
模板安裝過程中一定要秉持先水平構件后豎向構件、先模塊構件后異型構件原則來進行安裝,保證安裝模板的結構具備統一性,能夠符合建筑建設需求。首先,需要在新舊混凝土的結合面上進行鑿毛,將斜模板安裝在符合高度的頂端為止,以便剩余浮漿可以自行流入模板頂端,實現新混凝土與原結構混凝土的有效融合。其次,當新舊混凝土融合到一定程度,且混凝土強度達到相應標準后,自密實混凝土表現出溢出,說明了混凝土的澆筑可以停下來了。注意,澆筑混凝土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施工情況選擇合適的機械設備,澆筑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現澆筑不均勻現象、冒泡現象等問題的發生。澆筑完成后,一定要使用振動器進行振搗,且振搗時間不應超過15秒[2]。澆筑混凝土需要一次性完成,不得重復振搗,才能保證混凝土在PVC管內被完全填充。一旦填充完畢,需要靜壓5分鐘,方可關閉閘門。
2.2墻體混凝土澆筑技術
在進行墻體混凝土澆筑之前,需要在墻體澆筑的底層鋪設3~5cm 的減石子水泥砂漿,避免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出現漏漿現象。注意,一旦混凝土砂漿按照標準澆筑完成后,需要保證澆筑的厚度和時間,澆筑的厚度不得超過40cm,且澆筑的時長必須小于混凝土凝固的時間。墻體混凝土必須采用分層澆筑法進行澆筑,避免澆筑完成后出現墻體縫隙問題。當澆筑完成后,需要使用振動棒進行分層振搗,震動棒插入過程按照先慢后快原則進行,插入每一層的深度不得低于50cm左右最佳,不得插入過多也不可插入過少。另外,振搗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振搗的石子是否出現下沉現象或者混凝土表面是否出現浮漿,如果出現上述情景,需要立刻停止振搗。在澆筑混凝土砂漿時,注意預埋件和模板,避免與鋼筋出現碰撞。當澆筑成功后,需要做好鋼筋的找平處理,保證墻體的澆筑高度該與頂板頂面高度2~3cm,保證澆筑符合標準。
2.3預制陽臺板、疊合板、樓梯板安裝技術
在預制疊合陽臺板石,工人們也必須明確以下幾個操作步驟。第一,在進行吊裝之前,相應人員需要檢查原有的設備,確保預留吊環的完整、堅固,保證吊裝的安全性。第二,在進行吊裝的過程之中,操作人員需要進行位置的調整,并將陽臺板緩慢地放置在預先制定的位置,借助控制線來不斷的調整,以便科學地完成安裝。第三,安裝完成之后,有關人員需要進行合理的檢查,務必保證其位置的精確科學。
疊合板施工的過程之中,需要明確依據設計師所提供的圖紙按步驟進行,不同的建筑對疊合板的大小、型號、規格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在施工之前工作人員需要對疊合板進行檢查分類,一定要在施工過程之中使用符合標準的疊合板原料。安裝過程之中也需要明確搭接不同的吊環,確保吊環的穩定性,安裝完成之后,需要借助混凝土進行澆筑一遍增強建筑的整體質量。
樓梯板的施工過程也必須要注意安全問題,企業在保證整體裝配式建筑質量的過程中務必要關注工人們的人身安全。大多數建筑工作都具有一定的風險,特別是樓梯板的安裝更需要精準無誤,安裝過程之中的焊接工作需要操作工人具備專業的焊接技術。
2.4吊裝技術
吊裝技術主要指吊裝過程中對墻體標高和垂直度的有效把控。只有做好吊裝位置、吊裝角度等管理,才能夠保證吊裝施工的順利完成。首先,需要在后澆段位置上露出一部分鋼筋,且做好控制線的標記。當標記完成后,需要在露出的鋼筋控制線上放置厚度為2~3mm的墊鐵,保證墻板高度符合建設需求。其次,在墻板部位做好墨線的設置,做好墻頂尺寸的控制線記錄,保證墻體標高達到標高控制度范圍內,然后加設斜支撐,借助斜支撐來對墻體的垂直度進行調整。注意,墻體的垂直度調整工作必須要兩個及其以上的施工人員進行,并做好相關數據的記錄[3]。最后,當吊裝完成后,需要進行下一塊墻體的吊裝,如此反復,直到所有墻體的吊裝工作順利完成為止。
2.5連接技術
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構件連接技術有套筒灌漿連接和螺栓連接兩種。套筒灌漿連接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核心連接技術,能夠保證縱向受力鋼筋的方向和受力狀態。現階段,建筑預制柱的鋼筋受力方向就是處于一種連續性傳力狀態。螺栓連接主要指工程樓板與外掛板之間的連接。通常情況下會采用L型角鋼來實現下層樓板與外觀底板之間的有效連接。當連接完成后,需要對其連接部位進行預埋處理,當預埋完成后,需要對整個樓板進行全面澆筑。
結語:
總而言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過程中,主要是操作技術人員通過搭積木的方式將預制構件按照圖紙拼裝在一起,為了保證可靠連接,采用現澆節點及注漿的方式,提高結構穩定性及安全性,可以說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實現了建筑施工現場精細化、嚴格化、專業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開陽.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發展和認識[J].建材世界,2019,40(03):57-59.
[2]姚丹丹.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工程質量,2019,37(06):49-52.
[3]鄭云雷.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連接的施工方法[J].建材與裝飾,2019(16):32-33.
作者簡介:
于廣乾(371525198708283372),1987年8月出生,山東聊城人,畢業于青島理工大學,項目經理,工作研究:建筑工程施工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