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昆榕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梧村小學積極探索“尊重教育”的辦學模式,形成了一個核心、兩個體現的特色文化,即尊重差異,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體現學生學習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在這一課堂基本理念的引領下,筆者對“尊重教育”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嘗試,堅持落實學生立場,讓真實的學習在課堂中發生。
一、分析學情,把學生的學習需要裝在心里
“尊重教育”課堂研究遵循教育的自然性原則,基于學生立場,滿足學生自主求知的學習欲望。一堂英語課的設計與實施,教師在備課時不只需要考慮教學活動、教學方法、過渡語言、課堂提問、啟發引導以及練習設計、活動評價等,更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和需要,確定“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師要把工夫花在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需要上,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材二次開發設計。人在成長期認識世界的視角與成熟期不同,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就要“回到兒童中去,認識真正的兒童,發現真正的兒童”,換位思考,獲取兒童的視角。
為了課堂的可視度和精美度,我們往往精心設計很多動畫輔助教學。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游戲是他們的學習方式,更是他們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所以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在設計豐富情境之下,不妨多些童趣。例如,在進行句式“Whats in the bag?Is it...?Yes,it is. / No,it isnt.”的學習和應用時,筆者設計了精美的課件:一個會自動開合的書包,從書包里面“飛出”文具的一角,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應用所學的句式。這樣的活動雖然提升了學生對這一功能句式的理解和應用,但是學生的參與感和互動感都不足,練習起來也不那么投入。于是在第二個班級上課時,筆者做了反思和調整,課件上只留下一張猜一猜的游戲背景圖,然后筆者拿出一個大書包,拋出問題“Whats in the bag?”,引導學生用“Is it...?”句式猜猜書包里有什么,公布答案時,自然地用“Yes,it is. / No,it isnt.”進行甄別,增強了師生和生生間的現場互動交流。有了第一項師生共玩游戲的“拋磚引玉”,第二項的游戲,就可以邀請學生當“小老師”組織這個游戲活動了。玩過一輪后,再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繼續在猜一猜的游戲中練習應用。這樣的活動,與上一節課的動畫視頻播放演繹相比,在技術指數和精美度上稍有欠缺,活動起來課堂也“鬧哄哄”的,可細心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全情投入,感受到現場熱烈的氣氛。游戲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他們熟悉,會玩、愛玩,能與伙伴一同在游戲中學習,收獲知識,更收獲快樂情感。教師可多嘗試,在動感豐富的教學情境的支撐下,多設計英語游戲活動;在歡樂有趣的游戲中,讓學生自覺主動地習得英語。
二、智慧引導,為學生創造語言應用的空間
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教師走進學生的世界,親近學生,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研究教材,做好文本解讀,根據文本話題語用功能來設計問題,預估可能的問題答案;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調查了解,要明白個體學習差異,對于學習難度較高但同時又是重點的語言知識進行充分的設計,為學生創造語言應用的空間。筆者從日常教學研究中提煉出了三種策略。
1.“拋”主題——利用多模態媒介資源進行立體交互的主題語境建設,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設語境。例如,教學新標準外研版《英語(一年級起點)》Module 10 Unit 2 You shouldnt be late.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錄制一小段班級學生在家中的生活片段,引導學生針對生活習慣進行討論,從而“拋”出本課的主題“rules”,讓學生即時進入主題語境,激起學習了解該主題內容的欲望。
2.“搭”問題——以問題為導索,基于文本內容,提煉有助于達成學習需求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仍以上一個課例為例,教師可以What should...do?What shouldnt...do?兩個核心問題為支架,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思考文本中蘊涵的關鍵信息,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搭建語言結構,應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活動。
3.“育”智慧——價值引領,賦予英語課堂教學以主題意義,從英語教學到英語教育,實現學科的文化育人。學生在主題“rules”的語境中,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學習和交流,對家庭規則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教師可以拋出“Do we need rules in family?Why?”讓學生繼續深入交流,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本課主題的深度思考和討論,進一步培養家庭責任感,樹立規則意識。每一個主題學習都蘊涵著豐富的育人價值點,教師只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好每一模塊的主題和話題功能,基于生情,育智立品,就可以探尋到適合學生英語學習與身心發展的最佳生長點。
三、適當留白,將課堂的話語權留給學生
課堂教學的生成,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揮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教師要抓住生成點,適度留白,讓學生有思考、想象和表達的空間,讓思維走向開放,對學生的“求異”,甚至是“鉆牛角尖”,小心呵護、加以鼓勵。
以筆者對廈門市思明小學邱瓊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主題整合教學課Water and Us一課從教學預設到課堂生成的跟進觀察為例。該教師在預設方面遵從整體設計理念,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體現出完整的情節感和故事感。課堂上師生情感投入,師生間的問答都水到渠成:從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到搭著支架讓學生學著用語言知識,到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己主動應用,體現出了一種自然的學習狀態。從課堂“行走”的流程可以看出,教師設計了一種結構式的教學活動,預設為課堂的生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再從捕捉生成觸點的視角來看課,邱老師課前沒有做太多的鋪墊,而是以小水滴引發學生關于水的討論,自然引出主題,將自由交流的時間留給了學生。接著,以“What is water like?What can water do?How do we use water?”等三個問題串起的核心問題帶著學生認識學習關于水的定義、特征、用處等,并建立了本堂課的語言結構:“Water has no.... It can.... We can use water to....”。在此基礎上,教師留出足夠的語言交流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表達自己對水的理解和認識。
課堂的生成基于預設,具有開放性:學生對水的認識和學習都來自于自己的體驗、感知;關于水知識的梳理、歸納都在教師引導的過程中自主獲得,在表達交流中進一步提升了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把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留給學生,給學生真正自由的學習空間,這樣的課堂必然是生動活潑、師生共享學習樂趣的課堂。
“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要堅持學生立場,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需要裝在心里,為學生創造語言應用的空間,將課堂的話語權留給學生,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在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中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