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安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傳統道德與法治教育,過于注重道德說教、行為習慣的糾正和知識的外化性,而對學生的性情教育即內化過程重視不足。“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表明了教育者的根本目標是喚醒教育對象心靈中的真善美。善是真的延展,美是真和善的升華,人類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位,追求覺悟和本真的人生。“真善美”在教育行為中具體表現為傳道授業解惑,慎思明德啟智。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有鐘南山、李蘭娟這樣的權威人士本著專業操守,積極推動疫情防控;有諸多李文亮似的醫護人員,堅守一線為人民戰斗;也有眾多熱心人士為抗疫人員提供可能的幫助;但也有極端自我的人物,隱瞞真實情況,對疫情防控拒不配合……這些行為觸動筆者的內心,進而筆者開始思考,我們作為“傳道者”,怎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結合社會現實,傳播人性的“真善美”?
一、熱點導入,頭腦風暴
小學生是一個人,是處于生物學意義向社會學意義轉變階段的人。這場疫情防控戰學生親身經歷,用這樣的時政熱點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真善美,引導學生做美好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兒童正處于社會價值觀建立的階段,思維意識正在不斷完善,對于很多事情可能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斷。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感受真、善、美,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美好的東西讓人身心愉悅,比如食物美、環境美,甚至心靈美。我們樂于趨近美好,遠離丑陋、骯臟!然而“美”,學生往往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甚至容易忽略,但丑陋、厭惡這種感覺學生更容易感受到。比如部分人員在疫情下隱瞞真實情況,正常出行,造成個別省市的防疫工作前功盡棄;又或國外回來,拒不接受防疫安排,依舊我行我素。教師可以借此問學生有什么感覺。學生對其憤慨、憤怒,紛紛表達其內心的想法。這些極端的場景可以幫助我們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大部分普通群眾都在默默地支持著國家,共同打贏這場特殊的疫情戰。他們的行為就是一種美,他們愛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人性的純真、善良和美,一覽無余。我們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我們愿為它付出。
再向學生介紹疫情中涌現的英雄人物,那些敢于逆向行駛的人,讓學生感受這種美與丑的直接碰撞,形成頭腦風暴,更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發現“美”,欣賞“美”。
二、提升自我,精心設計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素材,教師教學應基于教材,卻又不拘泥于教材。尤其道德與法治教學側重于心理的引導和學生道德的培養,這必然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前充分研讀教材,抓住教材的教學目標;教師要自我提升,多研讀專家著作,分析社會現象、學生心理動態,時常更新教學觀念,對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社會學科,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教師可用學生可感可思的生活實踐為原材料,使學生通過具體生活實踐感受美好,學習美好,甚至自己也成為那美的一員。要做到這樣,就需要對教材內容加以引導,否則很容易變成僅僅定性“這做法是對的”“他是錯的”“我們應該怎么做”……泛泛而談,浮于表面。
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我的家在這里》時,可以引導思考我們常說要熱愛我們的家鄉,可是我們能做什么表現我們的愛?如果學生發現不了美好,感受不到家鄉的美,還會對家鄉有深沉的愛嗎?還會為之奉獻嗎?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圖片感受其中隱藏的美,或景美、或人美、或心美。讓學生說說這些圖片向我們展示了什么,其中你感受到什么地方是美好的。學生們紛紛發言。以保潔阿姨圖片為例,美在何處?美在為我們保持一份干凈、一份清新的空氣。不論天氣好壞,他們一直在辛勤打掃,只為保護家鄉的美好。進而感慨這里是我們的家鄉,有我們成長的足跡,我喜歡這里,熟悉這里的人和事,我愛這里的美好,我愿保持它的美好。
三、聯系生活,情感遷移
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也渴望有自己的聲音,討厭別人的道德說教。教材給了我們很好的方向,均是以兒童生活為素材,以兒童為主體展現出來。在教學中要注意引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情感遷移,從而發現美好的道德,理解道德。
繼續以《我的家在這里》為例,第一幅圖中村前是一條小河,村后是一片片莊稼和樹林。這幅圖其實離學生現實有點遠,他們不一定能感受到位。可以引導學生遷移生活類似情節,比如思考曾經見過的干凈小河,現在怎么樣了,是怎么造成的。又比如外婆的家鄉,曾經戲水過的小溪,記憶中有蝌蚪游來游去,現在變得干涸又臟兮兮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感悟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歷,尋找自己生活類似場景,大膽發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進而引領學生化思想為行動,保護這份美。
教師應以兒童成長的“同齡人”身份,與他們進行平等、民主的對話。學生能夠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從而發現真善美,真正落實道德發展,實現自身的道德成長。
四、總結提升,內化升華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是以促進人的發展、激發人的潛能為根本目的的實踐活動。陶行知說過,教師職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職務“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以教師要在教育中引導學生發現美,孕育美,感受美,踐行教育的本質,實現“真善美”的崇高理想。
當今社會“精致主義”越發明顯,過于強調自我意識,就容易忽略個人在獨立人之外,也是社會人。我們的行為會影響他人,他人也會影響到我們,所以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面對現在思想豐富的孩子,教師更要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有意識地做出情感性的共鳴,提煉出教材的核心思想,讓價值觀深入學生內心世界。學生只有在情感上認同,才能內化為自身的品德,才能外化為行為,從而成為一個道德美好的人,成為具有“真善美”的個體!
“真”是師之魂,“善”是師之源,“美”是師之境,追求本真是師之靈魂。教育本身是一個傳承的過程,從微觀來講,對家庭、家族是意義深遠的;從宏觀來講,對國家、民族是意義深遠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社會、教學、個體生活三者聯系起來,充分激發學生對美好道德的向往,激勵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中心小學? ?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