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成就人的發展,是促進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幼兒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挖掘繪本中的元素,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為幼兒創造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積極應答”的環境,讓幼兒發展思維,提升幼兒的閱讀素養。繪本教學對于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導致教育效果有所偏差。因此,教師應不斷學習,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幼兒深挖繪本的內涵,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從而在教育轉變中實現學科育人。本文以繪本教學《外婆變成了老娃娃》為例,探索點亮繪本教學轉變之光的方法。
(一)鏡頭一:談話引入
師:“你們有沒有和外婆相處過呀?”
幼:“有!”
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位小朋友和她外婆的故事?!?/p>
(二)鏡頭二:故事理解
師:“小米的外婆之前都是如何對小米的呢?”
幼1:“陪小米玩。”
幼2:“給小米做娃娃?!?/p>
幼3:“給小米做赤豆紅棗湯。”
幼4:“陪她做很多事情?!?/p>
師:“后來,小米的外婆好像沒有這么‘強大’了,是因為什么呢?”
(三)鏡頭三:看看說說
師:“第一幅圖是小米小時候和外婆相處的時光。你們覺得這時候她和外婆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出示三幅圖,引導幼兒根據畫面情節線索進行講述)
幼1:“這時候小米的外婆很愛她。”
幼2:“這時候外婆身體很好,還會給小米做好吃的?!?/p>
師:“小朋友們真是太棒了!那老師再給大家看看這張圖,請你們說一說,小米外婆生病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呢?”
幼:“小米的外婆忘記做飯了,她生病了?!?/p>
師:“你們覺得小米的外婆后來忘記她了嗎?”
幼:“小米的外婆后來忘記了很多事情!”
師:“那后來小米的外婆忘記小米了嗎?”
幼:“小米的外婆后來也沒有忘記小米?!?/p>
師:“是啊,小米的外婆雖然得了遺忘癥,但是她依然記得她最愛的小米,那小米后來是如何對待外婆的呢?”
幼:“小米把外婆當做自己小時候的娃娃一樣來疼愛?!?/p>
師:“我們按照小米小時候和外婆的記憶——小米發現外婆記憶力不好——小米長大后陪伴外婆的主線,用語言復述小米和外婆的故事吧!”(出示三幅圖,引導幼兒根據畫面情節線索進行講述)
(四)教學反思
在鏡頭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采取了引導教學的方式,讓幼兒聯系生活實際。但是在鏡頭二中,教師僅僅采取導讀的方式,沒有很好地帶領幼兒深入理解繪本內容。同時在鏡頭三中,教師主要呈現了幼兒在繪本學習收尾階段的語言活動,忽略了幼兒自主敘述能力的發展。此外,教師在鏡頭三的推進過程中,忽略了幼兒情感態度的挖掘,僅僅讓幼兒依據圖片內容進行復述,難以讓幼兒在情感上達成共鳴。
(一)鏡頭一:妙趣橫生的情境引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小米。小米有一位特別愛她的外婆,總是用各種方式疼愛小米,小朋友們能不能告訴老師,外婆是如何疼愛小米的呢?”(播放輕松愉悅的音樂,呈現繪本動畫)
幼1:“小米哭的時候,外婆會抱抱她?!?/p>
幼2:“小米調皮的時候,外婆也不生她的氣。”
幼3:“外婆給小米煮她最喜歡的赤豆紅棗湯?!?/p>
(二)鏡頭二:層層遞進的故事理解
師:“可是,有一天,小米的外婆沒有給小米做赤豆紅棗湯,這是為什么呢?”
幼:“外婆忘記給小米做赤豆紅棗湯了。”
師:“可是啊,后來,外婆忘記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外婆都有哪些變化呢?”
幼1:“外婆買菜時,賣菜伯伯已經找了她零錢,她卻不記得了?!?/p>
幼2:“外婆早晨出門鍛煉,卻忘記回家的路了?!?/p>
師:“后來,媽媽帶外婆去看病,外婆得了什么病呢?”
幼:“遺忘癥。”
師:“再后來,外婆是什么樣子的呢?”
幼:“外婆不再做飯,也不再出門買菜、早鍛煉了。媽媽在外婆的脖子上掛了一個好看的小牌子,上面寫著外婆的名字和家里的電話號碼。外婆每天都會按時吃藥?!?/p>
師:“那后來,小米是怎么對待外婆的呢?書中說的角色互換是什么意思呀?”
幼:“是小米變成了她小時候的外婆,她來照顧外婆。”
師:“小朋友們真是太聰明了,那小米是怎么對待外婆的呢?”(引導幼兒繼續認真地閱讀繪本)
(三)鏡頭三:看看說說
師:“老師有幾個問題,請小朋友們分組討論,再告訴老師答案吧。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覺得小米的外婆疼她嗎?為什么?第二個問題是:小米得知外婆得了遺忘癥之后,為什么很多事情都忘記了,卻沒有忘記小米呢?第三個問題是你們認為外婆得了遺忘癥之后,小米的做法對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四)反思
第二次的教學思路明顯好于第一次,這種轉變源于教師把握了幼兒的年齡特點,深入掌握了繪本故事的內涵。首先,在情境導入環節,教師積極跟進情境的布局,直接進入故事情境,為幼兒建立了良好的氛圍;其次,在故事教學環節,教師并未直接給出問題讓幼兒思考,而是和幼兒一起推進對故事的理解;最后,在看看說說環節,教師通過深入引導讓幼兒感受繪本中的情感以及語言的魅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在交往中逐漸學習理解和表達。教師結合繪本內容進行延伸,不僅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還能發展幼兒的語言素養。對比兩次繪本教學,在第二次教學中,幼兒的主體性更加突出,教學的流程更加合理,幼兒也獲得了更多的收獲。

(一)不做無米之炊——篩選優秀繪本,創造精彩教學基礎
案例中的繪本《外婆變成了老娃娃》是一本經典的繪本故事,這則故事以平實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小米和外婆之間的故事。仔細品讀該繪本可以發現,它展現了隔代教育的溫情,告訴讀者應珍愛親人、懂得感恩。優秀的繪本是精彩繪本教學過程的根基,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應提高閱讀量,挖掘優秀的繪本,進而提升教育質量。
(二)不要枯燥乏味——從談話到情境,增加幼兒學習體驗
教師應依據幼兒的年齡發展規律,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在先后兩次繪本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都希望幼兒能獲得直接的、生動的課堂體驗。在不斷調整教學思路后,筆者發現僅僅依靠改變課堂結構,調整師生互動的言語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為幼兒創設合理的課堂情境,增加幼兒在繪本故事中的沉浸感,從而讓幼兒體驗繪本學習的樂趣。因此,在第二次教學中,筆者在PPT中加入了一些幼兒和外婆的視頻,對整個活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不可本末倒置——教育主題轉換,調整課程實施思路
本文以經典繪本《外婆變成了老娃娃》為素材,以學前繪本教學中學科育人為主要目標,呈現了兩次繪本教學過程,旨在挖掘繪本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高質量的繪本為媒介,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當前,幼兒教育應當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讓幼兒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一堂精彩的、充滿張力的課堂,應當由幼兒領航,因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圍繞幼兒階段性的年齡發展規律,讓幼兒在階段性的提高過程中增強學習的自信。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