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厚美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代詞人李之儀的這首《卜算子》流傳千古。一江碧水流,澤被上下游。同飲一江水,除了深厚的情感淵源,還有生態利益共同體關系。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治理開出了治本良方。沿江省份以長江為紐帶,從一域到全局治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水環境保護事關每個人的生活品質,也牽動著地方發展的“綠色動能”。全流域保護,上下游共治,必須強化“上游意識”,勇擔“上游責任”,不僅需要注重不同地區之間的協同合作,下好“一盤棋”,也需要相關地方因地制宜,管好“責任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關系。如何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河長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給長江經濟帶建設開出“綠色藥方”,《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等持續明晰長江保護的“高壓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格局,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省級行政區域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劃分為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在“一張圖”上落實生態保護、環境質量目標管理、資源利用管控要求。分區分類設置環境準入條件,為各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布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強招商引資針對性提供指導,為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審批提供依據,為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執法監管等提供空間管控基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出臺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編制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三線一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說“不”。長江上中下游分別建立區域性協商合作機制,實現長江經濟帶斷面水質統一監測、統一發布、按月評價、按季預警。
山川、林草、江河湖海,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強化河(湖)長制,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深入開展污染減排和人工濕地建設,打造美麗河湖。在堅持大保護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城融合、人水和諧的沿長江生態經濟帶。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國土綠化攻堅行動,完善林長制體系,強化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管護。因地制宜謀劃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切實改變生態環境。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建立“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剛性約束機制,嚴守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紅線,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打好長江十年禁漁這場持久戰、攻堅戰。
進入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只要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切實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一定能守護好長江這道亮麗風景線,就一定能讓長江永葆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