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李瑞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為社會組織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方向,社會組織發展迎來新機遇。社會組織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起點,要抓住新機遇,謀求新發展,將做好服務作為自身的立根之本。
服務政府。社會組織的工作方式相對靈活,為政府做好服務,首先要打破傳統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摒棄“等、靠、要”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政府助手的作用,想政府之所想,做政府想做而沒有做的工作,只有這樣,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黏性才能越來越強。
服務市場。自2015年起,按照相關文件要求,行業協會商會在機構、職能、資產財務、人員、黨建外事等5個方面實現與原業務主管單位脫鉤,真正實現獨立自主辦會。脫鉤后的社會組織要想在市場的浪潮中“游泳”,而不至于嗆水被淹,需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資源優勢,堅持多贏的原則,變原來在政府領導支持下的被動服務為主動出擊,為市場、行業、企業做好政策咨詢、技術推廣、技能培訓、合作交流、專家評審、項目對接、論壇展覽等周到細致的服務,搭建平臺,構筑起行業間的橋梁和紐帶,才能獲得立足之地。
服務公眾。社會組織作為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分子,分布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領域,以自身的專業化、行業化等特點,為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政府、企業難以提供的產品勞務供給,彌補供給缺口,在扶貧濟困、慈善救助、扶老助殘等社會保障領域發揮作用,在環境保護領域,環保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環境保護、促進資源節約、保護生物多樣性、倡導垃圾分類、宣傳推動限塑減塑等工作,為營造美好生活環境貢獻力量。
打鐵還需自身硬,社會組織謀求長足發展,在做好服務的同時,一要加強內部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管物。二要苦練內功,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練就一身真本領,加大人員培養力度,重點在政策把握、市場需求和應對等方面下功夫,要歷練一支懂政策、業務強、適應市場環境、按照社會組織方式工作的“多面手”隊伍。三要在專業上下功夫,做到學術精、業務精,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大數據平臺,精準研判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服務對象和群體,花最少的錢做最好的事。四要加大宣傳,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自媒體等做好自身宣傳,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工作內容和性質,為精準服務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五要堅持創新,社會組織的工作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要有的放矢,敢于創新,要有新思路、新點子,還要開拓新渠道。六要加強合作,社會組織各有所長,相互間要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形成合力,發揮更大作用。七要加強黨建,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