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琪
摘要:近年來,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在緩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同時,也一直伴隨著信用風險問題。本文從供應鏈金融角度出發,探究此模式下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從政府、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企業自身角度提出解決策略,為疫情后我國中小企業通過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脫困、建立健全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提供研究思路。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中小企業 信用風險評價
一、掌握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情況及原因
中小企業在抗風險能力、現金儲備、創新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由于自身經營的不穩定性導致融資渠道不暢,中小企業倒閉的風險加劇又進一步使得傳統金融機構望而卻步。因此,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阻礙著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一)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原因
首先,由于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導致財務管理的乏力,財務賬目設置比較混亂,進而加劇了企業融資的困難。另外,資本相對匱乏無法迎合銀行的貸款偏好,資金鏈容易斷裂或脆弱。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缺乏不動產抵押物,同時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理念落后,風險抵御能力弱,償債能力有限。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對信貸利率和擔保率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二)傳統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力度不夠
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活動的成本高,長期以來,商業銀行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由于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具有貸款期限短、所需資金量少、貸款頻率高以及貸款需求急的特點,所以傳統銀行對此類貸款業務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加之眾多商業銀行之間沒有嚴格的市場定位,金融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使銀行更偏好大型優質客戶,在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上都十分謹慎。
(三)市場的約束
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由于國內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本身存在的問題,針對中小企業的上市條件較為嚴苛,上市門檻過高,中小企業難以實現在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的可能。另外,我國信用擔保體系的不完善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二、探究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作用
基于對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構分析,供應鏈金融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授信模型,并引入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資金流導引工具等的風險控制變量,對供應鏈的不同環節提供封閉的融資支持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使物流業和金融業相互結合,創新地把商品流和資金流趨于同步,成為一種新型市場經濟服務產品。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意義包括:
(一)有利于滿足供應鏈整體的持續融資需要
由于傳統的信貸模式下,商業銀行通常憑借企業的經營盈利情況、發展前景以及有無抵押物等作為重點授信條件,而中小企業往往資產質量低、缺乏抵押物,因此難以獲得有力的銀行商業貸款支持,供應鏈金融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存貨質押模式和融通倉融資模式不再以單個中小企業作為考察對象,而是考慮到整個供應鏈的發展狀況,以核心企業為基礎,將中小企業作為整個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來進行考察,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其融資需求。
(二)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風險
憑借對物權憑證的控制和融資款項的閉合管理,銀行等金融機構實現對資金流和物流的雙向控制,動態監測風險,將風險控制直接滲透到企業經營銷售等環節,進一步降低了貸款風險。同時伴隨風險的降低,銀行可選擇客戶的范圍增加,開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信心提高,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三)減少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銀行借助核心企業對鏈上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評價對中小企業未來的還款能力,并以核心企業為擔保,將對中小企業的放貸轉化為對核心企業的放貸。這不僅提高了中小企業資信等級,很好地解決了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面臨的“想借借不到、想貸不敢貸”矛盾困境,還提高了融資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
三、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現行信用評價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評價體系指標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在評估指標上存在不全面、操作性不強等問題。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復雜,影響企業信用風險的因素較為復雜。在供應鏈金融中,存在多方面因素影響著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所以評價每一個指標時,要保證指標全面具體。不僅要包含體現企業發展狀況和償債能力的指標,還應該涵蓋反映核心企業資質、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狀況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而現行評價體系的指標未能涵蓋廣泛的因素,難以反映企業信貸的方方面面。同時站在銀行的立場上,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考察離不開銀行實務操作,故其設計的指標體系存在主觀性較強、評價指標難以具體量化以及評估方法較難實現的問題。
其次,為了能夠充分反映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內涵和本質,在選擇各項考核評價指標時,需要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供應鏈金融與銀行中其他業務都存在相似之處,為了使操作變得更為方便快捷,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該盡可能側重于量化。因為量化的指標體系實用性更強,更有利于防范化解信用風險,使得供應鏈金融下銀行和企業均能獲益。然而實際操作設計過程經常是指標難以量化,數據可行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導致各項指標的可操作性不強,進而影響信用評價的準確性和連續性。
(二)信用風險評價精度不夠、缺乏針對性
國內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精度不夠,一是因為依靠缺乏客觀性的AHP專家打分方法,評價數據積累不足,更偏向于定性研究;二是由于部分實證研究存在變量界限模糊或數據缺失等問題。
與傳統信貸只是對單一融資企業進行授信相比,供應鏈金融則是整體風險把握,主張對供應鏈上各個節點的風險進行全面監控。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業務,其風險來源也非常復雜,來自業務本身的風險與來自供應鏈內外的系統性風險具有較大關聯性,一旦同時發生后果不堪設想。另外,時空限制往往阻礙干擾供應鏈上信息流的傳遞,這將加劇信息不對稱,銀行金融機構無法精準獲取信息,失去對融資企業信貸資金使用狀況的及時掌握,信用風險亦隨之增加。
現行的信用評價體系缺乏完善供應鏈內部信息的反饋機制,即使在獲取相關數據資源后,金融機構也由于信息整合、數據分類管理上的不足,導致其各個主體間信息不一致,各主體間無法有效溝通及合作,增加評級難度和成本。
(三)缺乏有效統一的評價標準以及信用評級缺乏透明度等諸多問題
由于目前信用評價標準缺乏針對性以及模式評估準確性不夠,導致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未能形成統一的標準。信用評估模型的檢驗與模型的有效性密切相關,市場瞬息萬變,為了獲得及時有效的信息,構建模型時需要不斷地更新完善指標體系以提高信用評級的精準度。
由于處于供應鏈金融環境下,中小企業信用水平受到供應鏈上其他成員以及供應鏈交易流程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現行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基本都是通過對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財務效率分析來評估其信用風險。忽略非財務因素及外部環境的影響,難以全面評估融資企業信用風險水平,也無法準確地反映中小企業在供應鏈金融環境下的全部特征和實際信用水平。
傳統的融資模式只有銀行金融機構和融資企業雙方參與,而供應鏈金融包含了核心企業、融資企業及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需要對整個供應鏈上各方參與者進行風險識別,所以反映各方參與者風險評價指標數據都應該被充分掌握。由于時空限制,利用供應鏈金融模式融資的企業信息無法及時更新,加上中小企業的數據披露不完善,導致該融資模式下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數據庫。因此,為融資企業建立信用檔案,數據的收集整合顯得十分重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的力量,實現供應鏈金融鏈上各環節數據資源的共享和更新。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應該進一步加強信息質量監控,形成一個高效的供應鏈金融信用數據庫系統。
四、優化供應鏈金融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議
(一)從政府角度
1.建立相對公平有效的公共金融服務鏈平臺,完善基礎數據庫的建設。首先,政府仍應繼續在“大數據+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優化的時代大潮中擔當掌舵人,利用自身的優勢與影響力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積極尋求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行業自身以及組織工會等民間團體的多方力量進行協助與配合。為此,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公平有效的公共金融服務鏈平臺,完善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提供多方信息共享平臺,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同時,并配套建立、健全該金融服務平臺運行的章程準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參與供應鏈金融的各方融資行為的規范化。
2.加強供應鏈金融中物流平臺的建設,培育現代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其次,供應鏈金融采用“M+1+N”的模式,而物流環節被稱為“供應鏈金融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政府也應該重點關注此項工作。在此模式下,銀行金融機構基于核心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用來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卻并沒有直接地參與供應鏈全過程,失去對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進而容易產生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因此,引入大數據技術的同時重視與物流企業的合作成為信用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我國政府應該擴大有效的宣傳,進行專門的物流人才培養,學習國外物流平臺建設的相關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在相對短時間內較快地搭建兼具物流服務功能和供應鏈管理服務功能的現代化第三方物流企業。推進資金流和信息流在參與融資各方之間合理安全的跨區域調配,盤活中小微企業專項貸款與扶持資金的利用,使小微企業在供應鏈融資中能享受到便捷、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使整體小微企業實現較為顯著的發展與提升。
(二)從銀行金融機構角度
1.推進構建以銀行為中心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供應鏈金融就是為供應鏈上的各類企業提供在采購、生產和銷售環節的融資服務,同時在各個環節形成多個融資質押主體。按照主導地位的不同,業內將供應鏈金融主要分為銀行主導、供應鏈服務商主導和電商平臺主導模式。而我國當下在這三種模式之中,第一,應用最廣泛、業務量較大、較易建立規范化的業務模式;第二,監督機制的模式;第三,當選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 由此,金融機構積極推進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的構建,繼而為供應鏈服務商主導和電商平臺主導模式的完善建立范本與參考,便有極佳的預期效益。在銀行主導的預付款類融資模式中,銀行可以繼續開拓先票后貨、保兌倉的融資服務途徑;在銀行主導的應收賬款類融資模式下,加速應收賬款質押、應收賬款保理等業務的完善與規范化進程;在銀行主導的存貨類融資中則需要深化推進動產質押、普通倉單質押以及標準倉單質押等業務的開展。
2.加強銀行在供應鏈金融貸款中的出賬與貸后管理,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出賬與貸后管理環節的風險發生率較信用調查環節、模式設計環節都要高,尤其對于銀行主導的存貨類融資中的動產質押、普通倉單質押以及標準倉單質押等業務。由于貨物市場的價格預警存在延遲,抵押物的歷史成本可能與凈現值產生較大的偏離,進而導致存貨積壓等問題,使得銀行面臨的風險加劇。為此,我國銀行需加強供應鏈金融貸款中的出賬與貸后管理,可以借鑒西方商業銀行在此環節的豐富經驗,在風險管理上實施“四眼原則”,兼顧市場開發系統與風險控制系統,以保證銀行對業務判斷和風險分析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三)從企業角度
1.核心企業應努力打造優質的資信形象。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企業往往經營規模較大、資金雄厚、資信狀況好、風險管理水平較高,在供應鏈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核心企業的信用狀況往往會對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打造核心企業優質的資信形象,確保其能夠足額支付貨款、提供有效擔保,對降低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核心企業在樹立自身優質資信水平形象的同時,也會帶來額外的經濟效益——中小企業會更積極主動地尋求與資信狀況良好的核心企業開展合作,由此,核心企業適度幫助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利用議價優勢獲取額外的中間收益。
2.中小企業如何加強自身的建設與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中小企業的資產質量與外部經濟環境、行業生命周期和企業發展前景等因素息息相關,也會直接影響中下游企業獲得核心企業青睞的程度。
為此,中小企業應努力改善經營,找準合適的市場切入點,提升自身的盈利、營運和償債能力,如果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情況越好,資信程度越高,那么供應鏈金融的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此外,在塑造市場口碑的過程中,小微企業應將企業發展觀、企業文化以及產品生產都融于其中,使其在兼顧口碑塑造的同時也能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游丹陽.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控制研究 [D].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范方志,蘇國強,王曉彥.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7(12):34-43.
[3]范詩洋,鐘培武.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路徑分析[J].征信,2019(6):83-86.
[4]黃春曉.供應鏈金融環境下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文獻綜述[J].價值工程,2017,36( 26) : 116-117.
[5]黃翔.供應鏈視角的企業融資模式與優化策略探討[J].經濟管理.
[6]范方志,蘇國強,王曉彥.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7.
[7]朱武祥,張平,李鵬飛,王子陽.2020,疫情沖擊下中小微企業困境與政策效率提升——基于兩次全國問卷調查的分析.管理世界,第4期,第13~26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2020年度科學規劃課題《供應鏈金融視角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的分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202010357200。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