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引 邵龍 馮珊



摘要:哈爾濱是我國現代冰雪藝術的發源地之一,冰雪雕塑創作活動開展早、藝術水平高。科學地總結哈爾濱的發展與創作經驗,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冰雪藝術理論與創作實踐的發展。文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新中國哈爾濱現代冰雕藝術發展過程進行研究,印證了哈爾濱現代冰雕的產生源自于勞動創造實踐,發展過程具有創新特點,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符合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當代冰雕的特色體現在冰雕藝術語言的創新運用。
關鍵詞:哈爾濱;現代冰雕;藝術發展規律;創新
中圖分類號:J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3-0120-03
冰雕又稱冰燈,是“以冰為載體、以燈為靈魂”的一種造型藝術,它與雪雕、冰雪書畫等冰雪藝術形式一起構成現代冰雪藝術。廣義的冰雕包括冰雕塑、冰建筑和冰景觀等;狹義的冰雕專指冰雕塑,是人們運用雕刻、粘接等方法利用冰和水等材料制作三維空間形象的雕塑形式。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事業的建設,冰雪藝術發展逐步加快,冰雪文旅活動層出不窮。哈爾濱是我國現代冰雪文化的“肇興地”,經過近60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已由哈爾濱冰燈游園會、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等多個品牌活動共同構成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冰雪節有力地推動了冰城(哈爾濱)經濟與社會事業的發展,冰雪雕塑在各個冰雪景區中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關于哈爾濱冰雪藝術的研究主要以冰雪文化專家王景富為代表,他的《哈爾濱冰雪文化發展史》和《世界五千年冰雪文化大觀》等著作成為許多學者的研究基礎。此外,哈爾濱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等單位編輯出版的哈爾濱文史資料《那個冬天――哈爾濱冰雪文化50年》一書中收錄了哈爾濱冰雪文化事業的主要建設者和參與者撰寫的文章,也成為研究哈爾濱冰雪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本文運用文獻分析、實地調研和專家訪談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哈爾濱現代冰雕的藝術發展規律和特點。
1哈爾濱現代冰雕的產生
我國冰雕的發展據冰雪文化專家王景富的研究具有開始早、分布廣的特點,最早在唐代就有制作冰雕的記載。清代嘉慶至民國初年,在卜奎(今齊齊哈爾)每年的元宵節都會雕刻壽星冰燈供人欣賞,持續時間有百余年。在近代哈爾濱俄僑曾用冰制作宗教祭器。新中國成立初期,哈爾濱冰燈主要以實用性為主,直到首屆冰燈游園會的舉辦,冰燈的主要功能由實用性向觀賞性轉變,在此基礎上藝術工作者進行了現代冰雕的創作實踐活動。
哈爾濱冰燈游園會是我國最早的冰雪藝術主題現代游園活動。從哈爾濱文史資料看,觀賞性冰燈的設計靈感源自于群眾使用鐵桶凍制的空心冰罩燈,是由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兼市政協主席任仲夷創造性設計制作而成。1963—1965年,我國發展進入三年調整期。為了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任仲夷在群眾日常使用的冰燈啟發下跟家人試驗凍制觀賞性冰燈。試制成功后,任仲夷和呂其恩市長等市政府領導集體組織園林處所屬部門職工連續奮戰四晝夜凍制千余盞冰燈,于1963年元宵節期間在兆麟公園創辦了第一屆哈爾濱市冰燈游園會。冰燈游園會受到廣大市民的普遍歡迎,任仲夷也被哈爾濱市民親切地稱為“冰燈之父”,工作人員們的這種忘我工作精神被總結為“冰燈精神”。
第一屆冰燈游園會上的冰燈主要采用凍制的手法加工制作,形式內容還比較簡單。到了1964年第二屆哈爾濱市冰燈游園會,在城市建筑研究所所長王麗生和他的助手朱秀芳、關紹羽對冰的物理性能有了科學驗證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利用松花江天然采冰制作冰燈、冰雕以及大型的冰景觀與冰建筑,并全部采用電光源進行照明。創作人員雕刻了小型冰雕《冰舟》《盆景》以及雞(諧音吉祥)和魚(諧音年年有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慶吉祥形象,還創作了浮雕《全民皆兵》以及高達四米的大型冰雕工農兵群像等作品(如圖1)。冰雕工農兵群像由時任哈爾濱園林雕塑工作室的創作員楊世昌、吳喜林和金在坤創作完成。該作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件大型戶外冰雕,開啟了我國現代冰雕藝術的新篇章。
2哈爾濱現代冰雕的發展
哈爾濱的現代冰雪藝術活動從1963年開始,經歷了1963—1966年的起步期,1979—1984年的復蘇期,到1985年以舉辦首屆“哈爾濱冰雪節”為標志直到2000年的崛起期,再到2001年提升為“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發展至今的繁榮期四個發展階段。截止到2020年11月,哈爾濱已經成功舉辦了46屆冰燈游園會、36屆冰雪節、32屆雪博會和21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等各項冰雪文化旅游活動和藝術創作活動。
改革開放后,哈爾濱冰雕的發展在建造技術規范、組織建構與政策支持、冰雕比賽活動開展等方面都有突破(表1)。規程的編撰與實施,LED技術的運用使大型冰雪景觀建筑的施工更加規范與環保;“兩個中心”的成立促進了哈爾濱冰雪藝術產業的發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立、專業協會的完善、國家藝術基金的獲批以及各類冰雪比賽活動的舉辦(表2),為冰雕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經濟支持與實踐平臺。這些新的舉措共同促進了哈爾濱冰雪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3哈爾濱當代冰雕的創新
從第一件現代大型戶外冰雕工農兵群像來看,當時的創作者由于技術的局限還只是用冰來做雕塑。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當代冰雕呈現出新的面貌,在內容形式和制作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如圖2)。冰雕的主要制作方法包括雕刻和粘接兩種方法,分別是冰雕的減法與加法。近年來,新的雕刻方法有陰刻、陰刻嵌雪或冰末以及陰刻合模等,新的粘接手段有運用加熱的鋁板融化需要組合的形體接觸面后進行粘接。此外,冰雕藝術家還在雕刻時運用圓刀和角刀等冰雕專業工具表現冰雕獨特的肌理效果,運用現代電動冰雕工具和工藝美術工具進行特效處理(表3)。
燈光是冰雕藝術的靈魂,五彩變幻的燈光使冰雕煥發出迷人的光彩。冰燈的照明技術經歷了燭光、白熾燈、直管熒光燈和半導體照明(LED)的迭代更新。目前,冰雕的燈光主要以內置LED光源為主,外置光源為輔。在色彩設計上,既有突出通透感的白色光,也有各種色相的彩色光,通過前期施工預設燈光的色彩效果與變化節奏(如圖3)。
圖2-a是2017年第三十一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雕比賽三等獎作品《荷塘月色》。作者管洪亮和蘇適通過改變創作手法,將日常的俯視場景轉變為平視的冰雕加以呈現,綜合運用雕刻、陰刻嵌雪和粘接等方法進行表現。例如,用浮雕的手法表現蝙蝠、水中漣漪和荷葉,用陰刻嵌雪的手法表現水中游動的魚以及月亮的倒影,用圓雕的手法表現水滴,然后用粘接的技法進行銜接,處理構圖的趣味中心。
圖2-b是2018年全國高校冰燈冰雕藝術創新設計大賽教師組金獎作品《孔雀東南飛》。作者張可佳和王言波采用現代設計的手法,用兩個圓環構成冰雕的基本構圖,運用工藝美術工具處理圓環上面的肌理效果,將盤旋生長的枝蔓做了大膽的立體化創造,體現了藝術家過人的技術與智慧。
圖2-c是2020年第三十四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雕比賽二等獎作品《北方誕生》,作品表現的是哈爾濱誕生的故事,富于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作者王忠龍和王漢采用圓雕的手法處理主體人物形象,背景的樹枝采用粘接的手法進行表現。構圖的點睛之筆是薩滿托起的嬰兒。作者采用陰刻的手法,將嬰兒的形象雕刻在左右兩個半球中,然后合模粘接形成中空的嬰兒形象,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圖2-d是同屆國際冰雕比賽優秀獎作品《融》,作者王飛鴻和魏玉香主要采用純手工雕刻的方法進行創作,作品制作精良,技藝精湛,是傳統冰雕雕刻技藝傳承發展的典型案例。
圖2-e是2020年第三十九屆全國專業冰雕比賽的金獎作品《情系冬奧》。作者白洋、李志浩和宋陽創作了喜迎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冬季運動題材作品,題材內容親切生動、形象塑造大膽活潑。同場競技的冰雕藝術家井宏偉、鄭金男和趙洪衛等,有的突出粘接的技巧,有的運用冰雕語言營造出傳統的山水意境,還有的把傳統的飛天題材作為冰雕藝術呈現。這些精美的冰雕藝術作品無不體現出哈爾濱當代冰雕的一流藝術水準,深受好評。
4結語
綜上所述,哈爾濱現代冰雕從產生、發展再到當代冰雕的設計與創作經歷了四次創新轉變(如圖4)。它的產生源自于群眾的勞動創造實踐,發展過程具有創新特點,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符合“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是美術發生的根本動力”以及“美術總是在不斷的創造與繼承的辯證統一過程中向前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哈爾濱當代冰雕的特色體現在冰雕藝術語言的創新應用上,是冰雕藝術家們充分利用冰的材質特性,在作品的內容、形式以及制作方法上進行創新設計與創造實踐的結果。冰雕藝術家將雕刻、粘接、陰刻、陰刻嵌雪或冰末、陰刻合模、刀法肌理以及特種加工等制作方法綜合運用,創作出集科學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當代冰雕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