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 骨關節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深靜脈血栓,是指深靜脈內血液發生異常凝結,形成血塊,進而致使血管腔阻塞,形成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1]。在脊柱損傷或脊柱手術后,因為靜脈血流淤滯、凝血因子活化、手術過程使用新材料、靜脈內容損傷而致使深靜脈血栓有較高的病發率[2]。下肢深靜脈血栓稱會引發色素沉著、繼發性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瘀滯性潰瘍等相關病癥,造成機體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甚至有肺栓塞的可能。有資料顯示,在脊柱手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病發率約為0.9%~15.5%。本文探討脊柱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效果。
我院2019年3月~2020年6月收治的接受脊柱手術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n=40)和實驗組(n=40),所有的患者及其家屬對此都知情且簽署同意書。常規組中男性26名,女性14名;年齡(36.47±6.56)歲;實驗組中男性25名,女性15名,年齡(38.44±5.47)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數據差異不明顯,具有可比性(P>0.05)。
1.1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具體包括叮囑患者按照醫囑用藥、合理飲食等。
實驗組患者采取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具體為(1)預防:詳細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具體包括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身凝血功能狀況等。若患者需要大量輸血,且合并發生骨盆損傷、大血管損傷,脊髓損傷等,對于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和以前有肥胖、血栓發生史、下肢靜脈曲張等,要將其列為高危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積極預防。在手術前12小時或受傷后36小時內,若患者沒有相關禁忌癥且不屬于高危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有效的治療,使用方式是皮下注射,1天1次,持續十天。還可以使用下肢間斷氣囊壓迫裝置聯合治療,協助患者進行被動康復訓練和主動康復訓練。但是如果患者在近期內有顱內出血或出血的情況,不能使用低分子肝素,只能通過下肢間斷傾囊壓迫裝置來治療,但是可通過幫助患者進行肢體康復鍛煉來,實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積極預防。此外,手術的過程盡量降低對患者的機械性刺激。(2)護理:護理可分為3個方面。①對脊柱手術患者展開健康教育,增強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相關風險因素的認知,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②和患者積極進行溝通,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而采取相關的治療措施;③鼓勵并引導患者積極開展鍛煉,可包括足踝功能鍛煉、肱四頭肌訓練、直腿抬高訓練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循序漸進,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1.2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比常規組患者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脊柱手術或脊柱損傷的常見并發癥。而脊柱手術容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有:(1)手術體位。脊柱手術的手術過程中,患者常常需要長時間的保持俯臥位,若腹部長期受壓和懸空不良容易使腹腔、盆腔靜脈於滯,;而且不合理的使用俯臥體位會壓破髂腹股溝區,從而阻礙下肢靜脈回流。(2)手術時的牽拉和擠壓。腰椎前路手術中,需要牽拉顯露出髂總靜脈或下肢脈,不當的手法會使得血管內膜受傷而致使血栓形成。(3)麻醉。脊柱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是全身麻醉。同脊髓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相比,全身麻醉有很高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3]。所以需要在脊柱手術后采用積極的方式和護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多采用低分子肝素。脊柱外傷手術患者應在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佳時間段在手術前的12小時或受傷后36小時內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時間段內應用低分子肝素具有高安全性[4]。創傷后會使得機體凝血酶原環境被激活,小劑量肝素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作用,但是現在對于血栓形成預防的有效的方式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通過解聚普通素能夠獲得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減小對血小板的抑制,進而提大生物利用度,還有較少的不良反應[5]。但是不同劑量的低分子肝素有不同的效價,所以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用藥量調整。護理方式則是可以取到增大治療的作用。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比常規組患者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得脊柱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對患者有積極的效果,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發率。
綜上,脊柱手術后,采用積極的預防措施及護理能夠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發率,對患者的恢復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