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文 牛 磊 朱春霞 王永康 王明皓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泌尿生殖器官,前列腺癌是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該病的致死率和發病率較高,影響男性的生命安全。目前,我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約為0.01%,且在逐年上升,主要發病人群為55~80歲的中老年人群,逐漸成為我國男性的較大威脅[1]。前列腺癌的治療難點,主要在于其隱匿性強,難以被診斷,及時診斷出前列腺癌并進行針對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文旨在探究應用f:MRI技術進行前列腺癌檢查,對該病的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將我院a: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療的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67.1±5.8)歲;對照組患者57~78歲,平均(68.3±5.7)歲。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兩組患者的常規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疑似患者經過診斷,有30例患者確診為前列腺癌,兩組各15例。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所有患者的檢查報告均清晰無誤。
排除標準:①排除復發病理。②排除腫瘤轉移或具有侵犯性的患者。
1.2檢查方法 g:對照組進行常規MRI技術檢查,內容為:①使用常規磁共振成像儀器進行掃描,檢查前6h禁食、禁水,排空膀胱。②患者取仰臥位,將盆腔放入掃描儀的線圈內,將儀器的采集線重心對準恥骨聯合的上緣,采用三維定位法進行定位。定位結束后,進行性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對前列腺和精囊腺進行掃描。③調整參數:橫軸位T1WI(TE:10ms,TR:192ms)和橫軸位、冠狀位T2WI(TE:70ms,TR:1483ms),層間距為1mm,層厚5mm,矩陣:240×160,FOV為240mm×240mm。觀察組患者進行DEC—MRI檢查,采用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產品:Archieve 3.0T,Philips公司生產)應用掃描,采用3D快速場回波序列,進行5,10,15等反轉角動態掃描,連續掃描96期,2.9s/期/20層,參數: TE:1.7ms,TR:5.5ms,層間距為0mm,層厚6mm,矩陣:256×256,FOV為230mm×230mm。
1.3觀察指標 由專門的醫師分別對同樣的MRI成片進行診斷,評判病灶的信號、位置和強化方式,診斷是否為癌癥,最后結合所有醫師的診斷意見與真實結果對比。根據DEC-MRI成像,觀察前列腺周圍帶以及中央腺體的情況:若出現早期明顯強化和延遲期強化明顯減退,則是前列腺癌;若出現早期明顯強化以及延遲期強化不明顯或未減退,或出現漸進性強化,則不是前列腺癌。觀察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和誤診率。
1.4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數據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數據用百分號表示,行χ2檢驗,P<0.05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經過檢查后,采用多參數3.0TMRI技術檢查的觀察組的d:檢出率(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6.7%),且觀察組誤診率(6.7%)顯著低于對照組(33.3%)(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和誤診率對比[n,(%)]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的特有的生殖系統疾病,困擾男性的終生。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階段,中老年人口數量逐年上漲,前列腺癌的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群,近年來,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漲,已經成為我國男性的主要疾病威脅。臨床治療前列腺癌,時間越早,對于患者的預后改善程度越高,治療的有效率也越高。因此,及時診出前列腺癌,對于前列腺疾病的治愈有顯著的積極意義。但前列腺癌具有隱匿性特點,常規的診斷方法很難發現致病區域和病情程度,隨著醫學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MRI技術逐漸應用與臨床病情診斷中[2]。常規的MRI技術是通過直接觀察病灶的多項指標,如病灶范圍、信號強度h:和強化方式等,分析病灶是否為癌灶;多參數MRI包括T2WI、DCE-MRI和DWI等,能夠進行多序列多參數診斷前列腺癌,提升癌癥的檢出率,通過前列腺周圍帶和中央腺體的病灶強化特征,對病灶部位結構進行解剖,提升病灶檢查的正確率[3]。
本次研究發現,經過檢查后,采用多參數3.0TMRI技術檢查的觀察組的d:檢出率(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6.7%),且觀察組誤診率(6.7%)顯著低于對照組(33.3%)(均P<0.05)。曹曙[4]等研究的62例MP-MRI技術診斷前列腺癌的診斷符合率為87.1%;靈敏度為90.5%,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說明應用多參數MRI技術檢查,能夠提升前列腺癌的檢出率,但進行檢查的過程中,要注意患者是否有檢查的禁忌證。
綜上所述,應用多參數3.0TMRI技術能夠顯著提升檢出率和正確率,降低誤檢率,值得大量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