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雄 劉杜鵑 劉 洋
吉林市化工醫院燒傷整形科,吉林 吉林 132022
在臨床中,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比較容易發生代謝紊亂狀況,發生過度的能量消耗以及大量分解蛋白質最終導致患者發生貧血、體重降低、低蛋白血癥以及免疫力下降,對患者的身體康復以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不利影響,產生巨大威脅。因此對于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而言,促進患者體內蛋白質合成,進行有效的營養補充至關重要[1]。據相關文獻記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能夠有效降低蛋白質的分解,提升患者免疫力,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顯著的臨床效果[2]。本文為研究針對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以及安全性特選取了80例患者進行了相關研究,詳情如下文所示。
1.1一般資料 選取80例于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作為分析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燒傷面積達到30%以上;(2)無心肺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疾病;(3)無胃腸道以及消化道疾病[3];(4)無惡性腫瘤以及全身免疫性疾病。根據患者的先后入院順序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分析組,每組各有患者40例,其中在分析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為30-62歲,平均年齡為(41.6±2.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在31-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3±2.4)歲。經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現,不存在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腸外營養支持,以靜脈輸液方式進行營養補充。
分析組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具體方法如下:(1)醫護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營養支持內容,讓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腸內營養支持的特點,減少患者疑慮,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2)對患者進行鼻飼置管,一定要按照嚴格操作方法進行操作,確保置管穩固方便后續營養輸注;(3)經置管輸注患者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維生素、葡萄糖等營養物質,在輸注過程當中,要嚴格把控輸注速度,最后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逐漸增加輸注的營養成分濃度[4]。
1.3療效觀察和評價
1.3.1對比兩組患者接受營養支持后的生化指標情況,包括血漿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三項指標。
1.3.2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感染三種情況,并發癥發生率=(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感染)/總例數×100%。并發癥發生率越低證明對應營養支持方式安全性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調查選取的80例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的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的表現形式和驗證方式分別為均數±標準差和t 值,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和驗證方式分別為%和卡方(χ2)值,當組間數據對比存在差異,且呈現P<0.05時,證明臨床可比意義存在。
2.1分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化指標情況對比 經采取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后,對兩組患者生化指標觀察并對比后發現,分析組患者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結果具有明顯差異,存在臨床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情況對比
2.2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經觀察,分析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組間差異明顯,臨床可比意義存在(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臨床中,因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機體組織受到嚴重損毀,外加應激反應強烈,最終導致機體蛋白質大量流失,從而引發患者代謝率升高、免疫力下降等造成創面愈合延遲,嚴重影響到患者康復[5]。另外因大量流失營養,也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針對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而言,選擇正確的營養支持方法對患者而言異常重要,正確的方式在有效的為患者提供營養同時,還可降低患者在治療期間內并發癥發生率。
相關研究認為在臨床上對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的營養支持上,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方式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化指標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對患者的安全性,在臨床上有良好的應用價值。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為了考慮到患者需求,并且能有實質性的臨床效果及質量,該方式利用鼻飼置管方式,給予患者日常所需營養,保證患者身體良好狀態,減少因為進食而對胰腺等器官的刺激,直接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對患者康復有良好促進作用[6]。為驗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有效性,此次我院選取了80例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組采用不同的營養支持方式,經對比分析,分析組的各項生化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驗證了其較高的安全性,組間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驗證了此方式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在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中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少,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