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宗林 ?王小明
2018年,四川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發布《四川省中小學省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四川辦法》),利用省級教師培訓專項資金,本著“培養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優秀人才培養目標,按照1位名師領銜人引領10個優秀成員、1個成員帶領5個青年學員的人員結構模式,建設一批省級名師鼎興工作室,助力四川教育“鼎興之路”。2018年11月到2020年9月,四川省教育廳先后公布了兩批共57個工作室,拉開了“未來教育家”的孵化序幕。為促進名師工作室文化建設,筆者于2020年11月底至12月初,通過問卷調研等方式對四川省名師鼎興工作室進行了調研,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名師工作室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名師工作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人員基礎薄弱,積極性不高學員人數少,青年教師占比少。根據川教培辦[2018]35號文件確立的“1+10+50”人員結構計算,名師領銜人/成員/學員=1/10/50,參加本次調查問卷的25個名師領銜人應該對應250名成員、1250名學員。但調查數據顯示:工作室成員少39.2%,學員少86.4%;30歲以下教師占12.1%,二級及以下教師占23.3%。
青年教師工作室建設不主動。(1)參加活動持“盡量、勉強、無所謂”態度的教師占10.96%;
(2)只是學習,沒有資源共享的和其他不持態度的教師占31.7%;(3)參加后工作沒變化的教師占4.32%,沒有感到較大壓力的教師占45.54%。平時參加研討、課程資源建設的懈怠程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小學教師、鄉村教師占比少。調研發現,名師工作室成員中小學教師占14.7%,鄉村教師占4.32%。
2.資金不足,管理缺位
經費不足。(1)使用省級專項資金的工作室占43.23%,有地市州和縣區補助的工作室占12.68%,有單位資助的工作室占11.24%,不清楚的工作室占51.01%。(2)領到講座或報告課時補助的教師占41.21%,沒有領到和不知道的教師占58.79%。(3)按相關規定和標準完全報銷費用的教師占70.61%,只報銷一部分費用的教師占16.42%,不報銷費用的教師占12.97%。
重視程度不夠。(1)地市級分管領導出席研討的只有4成多,單位(分管)領導出席的近五成,領導未出場的占15.85%。(2)《四川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領銜人和成員參與工作室活動的工作量分別按照所在單位專任教師平均工作量的50%和20%計算,但落實一半的占5.48%,未落實和不知道的占67.15%。(3)《四川辦法》第三十條和《四川省中小學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基本條件》規定了參加工作室的評職晉級優先,但六成以上學校未執行相關條款。
保障乏力。有固定工作室研修場所但不能滿足活動需要的占3.75%,沒有固定研修場所的占42.94%。
3.辦法細節不夠完善,實施缺乏權威
《四川辦法》有缺陷。有待完善的細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希望主管單位確認名單,發布帶單位蓋章的活動通知的教師占59.94%~75.22%。建議主管部門或領銜人通報參加研修活動的出勤情況的教師占43.23%~76.66%。由于教師屬于公職人員,資金也是所在單位代(監)管,分級明文確認成員名單和發出蓋有公章的通知,能提高工作室權威性和信任度。(2)認為最好發講課(講座)證書的教師占99.41%。這是繼續教育、評職晉級、公事公辦的必要環節。(3)認同領銜人制作證書,報請主管部門蓋章的教師占81.84%。這是規范管理的要求。(4)工作室之間的活動舉辦了3次及以上的占49.57%,2次的占19.02%,1次的占17.87%。加強交流和聯合行動可行,且能增強效果,降低成本。
考核體制有待完善。(1)采用自我評價的工作室占6.92%,領銜人評價的工作室占6.92%,成員互評的工作室占1.15%,以上三者相結合考核的工作室占85.01%。(2)《四川辦法》只提到了四川省教育廳項目辦和工作室所在主管部門對領銜人和工作室的考核,沒有提及對成員和學員的考核。
4.學術含量不高,名師培養乏力
工作室學術性不夠強。(1)指導一線教師教學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室高達91.07%;指導教師形成教學風格和特色的工作室占78.1%;指導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和撰寫論文的工作室占76.66%;指導教師開展理論學習,提高專業素養的工作室占72.05%。(2)《四川辦法》規定了開展基礎性的“教育研訓活動”;7成左右教師認為應該定位為提升教師的教學風格、理論修養和論文寫作能力,這才符合省級名師的工作定位。
論文及課題未作要求。(1)研修后發表3篇及以上論文的占5.74%,2篇的占14.41%,1篇的占49.86%。(2)現在評審職稱時,學術論文的政策性淡化導致結構性減少。《四川辦法》沒有明確規定論文和課題成果。而省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成果鑒定和“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課題結題標準”規定了論文的級別和數量,所以一般只有準備參加省級課題結題或有高級職稱申報意向的人員才重視論文撰寫。
名師培養標準和機制未明確。(1)認為完全能夠“名師出高徒”的教師占42.94%,基本能夠的教師占52.74%。(2)絕大部分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者,認為工作室能實現《四川辦法》提出的“培養造就優秀人才”,造就未來教育家的目標,但實際研訓活動中“高徒”的培養標準和機制沒有明確和強化。
二、名師工作室文化建設的建議
1.出臺實施細則,優化文化生態環境
分級規劃,做大“底盤”。省項目辦和工作室的周期規劃要細化到學員級,重視青年教師的參與度,擴大名師孵化室規模,將“底盤”做大筑牢。
管理加力,保障到位。(1)增加地方行政部門的管理責任及專項工作考核辦法。(2)在評職、晉優方面執行相關規定。(3)報銷相關費用,保障研訓時間,以保證那些需要激情來維持教育事業內驅力、需要自由閑暇來喚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經師”“名師”成為未來教育家。
課題孵化和期刊保育。增加專項課題,并在省級刊物中開辟專欄,供名師工作室討論,或發表研究報告和論文,優化學術“立言”環境。
優化工作生態。(1)穩固“1+10+50”人員架構,優化人員配置,強化互動互補,按地區組建“省級名師工作室區域小組”,由本地成員任組長,在轄區學校推薦學員,以避免成(學)員分散造成活動開展困難。(2)與市州、縣區、學校三級名師工作室有機對接。(3)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加強對鼎興工作室人員的關心、支持和培養。
2.重構文化核心理念和品牌目標,重新規劃發展戰略
拔高目標定位?!端拇ㄞk法》擬定的目標是“培養造就優秀人才”,語義寬泛,致使名師的“自我實現”獲得感和榮譽感不強,可升級為“培養未來教育家”。
重構理念,打響品牌。(1)把“孵化未來教育家”確定為核心理念和品牌口號。短小、清晰、現實的口號對品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提煉組織文化精華。(2)唱響品牌名稱,宣傳品牌標識。鑄造“名師鼎興工作室”,培養能打硬仗的“川派名師”,簡稱“川師”。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給予教師“榮譽”的要求,嘗試確立響亮頭銜,讓教師成為“名師”,讓名師成為“名家”,終身引領教師的價值追求,讓“名師鼎興工作室”“川師”“川派教育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
確定內涵化、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戰略。充分考慮四川省、欠發達地區經濟和社會特點,探索有別于沿海和發達城市的路徑。
確定遠期戰略目標和實施路線圖。明確與“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相一致的名師培養藍圖。
3.制訂教師發展評價標準,鍛造名師學術硬核
確立教師發展的境界。筆者提出了“教師+課堂”的三重綜合境界。(1)第一重境界:匠師+技術型課堂。技術型課堂是指教師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以一定教育技術,基本實現“授業”任務的初級境界課堂。(2)第二重境界:經師+學術型課堂。學術型課堂是指課堂上的每一環節、每個活動的設置或組織都有科學或學術理論支撐,并飽含教學機智和智慧。(3)第三重境界:人師+人文型課堂。人文型課堂要開發潛質、熏陶文化、富含藝術,是充滿人文特質的教育家型課堂。三重境界的標準分別大致對應名師工作室學員級、成員級、領銜人及以上水平。
培養教師教學風格,提高學術理論修養。具有個性化教學風格就標志著教師教學藝術的成熟。國家規劃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端拇ㄞk法》只提出了追求“凝練現代教育思想、鍛造教學風格與品牌”,顯得相對保守。(1)對學員和成員的參與和結業應提出論文和課題成果的考查、考核標準。(2)學員的理論學習必須納入考核。(3)學員應建構個人實踐性理論。
(4)風格有“模”有“樣”。應提煉出明確的模式和特色。比如,在英語教學方面,筆者一直致力于建構和運用“三環一核維恩?!苯M織與管理模式,也提出了“后方法,元認知,深度學習,多維發展”的十四字訣,以及以“學力發展”為核心的、適應新時代的、有中國風格的英語教學策略。
要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設教育和文化強國,我們在深刻反思“李約瑟之謎”“錢學森之問”的同時,應義無反顧地推進“省級名師鼎興工作室”的建設。筑其窩,保其溫,孵化未來教育家。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以人情為田,以培養士類為種,耕不計年,獲不計世,留貽子孫,以待“門內鼎興”。
(作者單位:1.四川省廣安友誼中學;2.四川省北川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