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盼盼

游戲是幼兒在幼兒園主要的學習形式與生活方式,利用區域游戲活動開展幼兒教育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幼兒帶來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要想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提升幼兒的素養,僅僅依靠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溝通與協調多方面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在區域游戲中,教師可以借助幼兒,激發他們的潛能;聯系家長,發揮他們的資源優勢;對接幼兒園,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傳統的幼兒教育僅僅依靠教師一人的力量組織游戲活動,這種模式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的能力有限,無論是在活動設置上,還是激發幼兒的興趣方面,都難以做到全面照應、全面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首先需要借助幼兒的力量,要以幼兒為游戲活動的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游戲的興趣,提高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需要借助家長的力量,家長是最了解孩子的,借助家長的力量可以獲得更多的游戲材料,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特性,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最后需要借助園長的力量,園長對于幼兒園的發展與環境設置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幼兒的年齡較小,身心發展水平有限,缺乏合作能力,不愿意跟他人分享游戲材料和玩具,合作意識較差。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幼兒的力量,讓他們在游戲中學會合作,激發幼兒的合作精神。首先,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幼兒合作的游戲,讓他們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完成游戲;其次,教師要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樂趣,讓幼兒在合作中發展技能,交到新的朋友。
例如,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設置了一個簡單的拍球游戲。教師發現之前幼兒在玩拍球游戲的時候,總是感到無聊,玩一會兒就不愿意繼續玩了,對單一陳舊的游戲興趣不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幼兒的力量,賦予游戲新的活力,創新游戲的玩法,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讓拍球游戲變得更加有趣。教師可以開展兩人拍球的合作游戲,讓兩個幼兒面對面站著,其中一個幼兒將球拍給對方,對方再拍過去。這種新的玩法不僅更具挑戰性,還需要幼兒默契的配合,提高了幼兒的合作意識。教師還可以將幼兒分成四人一組,讓他們玩拍球接力的游戲,讓一個組的四個幼兒站在不同的位置,幼兒需要邊拍球邊前行,第一個幼兒將球傳給第二個幼兒,第二個幼兒再傳給第三個幼兒,以此類推,最先到達終點的小組就是獲勝組。此外,教師還制訂了三個犯規條件:第一就是帶球跑,幼兒需要將球拍起來,不能拿著球跑;第二就是搶跑,教師還沒說開始,幼兒就已經拍著跑起來了;第三就是不能讓其中一個幼兒多跑。在這樣的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是活動中至關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的合作意識。教師借助幼兒的力量,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尊重幼兒,以幼兒為游戲的主體,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嘗試自己組織游戲,自主參與游戲,從而提高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原本枯燥的拍球游戲呈現出蓬勃生機。
幼兒在幼兒園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游戲,他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獲得了發展。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時,需要在游戲中滲透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長,促進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當前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差,接觸家務的機會較少,日常的穿衣、吃飯等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比如小班幼兒不會用筷子吃飯、不會系鞋帶、不會自己穿衣服等,這說明幼兒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教師應該借助家長的力量,通過游戲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借助家長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發揮游戲的教育價值。
以一次建構游戲為例,教師給每個幼兒發了一個布娃娃,讓幼兒發揮想象,通過自己裝飾讓這個布娃娃變得更加好看,不僅能夠啟發幼兒的想象力,還能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師邀請家長參與此次游戲,讓家長與幼兒共同游戲,指導、幫助幼兒的游戲活動。其中有個幼兒在投放的材料中給布娃娃找了一個帽子,不過幼兒發現這個帽子并不適合布娃娃,于是他就用膠水將一些不同顏色的落葉粘到了帽子的邊沿上,此時當幼兒操作不規范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給予指導,幫助幼兒做出更漂亮的帽子。此外,教師還可以讓一些擅長繩藝的家長幫助幼兒裝飾布娃娃,比如一個幼兒的奶奶就編了一個辮子放在布娃娃的頭后面,奶奶先挑選一些不同顏色的毛線,將毛線擰成一根繩,接著奶奶又用拇指與食指將這些繩編成辮子,孩子們都跟著奶奶學習如何編小辮子。教師借助家長的力量,讓家長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讓幼兒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還增進了親子關系。
游戲環境對于幼兒游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當前幼兒園在環境布置上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有著相同的區域環境,不利于幼兒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幼兒園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獨特的辦學理念,這就要求他們在環境的布置上需要與教育主題保持一致性。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園長的力量,無論在人力還是物力上都需要獲得園長的支持,創建安全、輕松、愉悅、和諧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比如,教師發現班上有許多幼兒都喜歡在自然角自己動手做點什么,有的喜歡給花澆水,有的喜歡給種子松土,還有的喜歡將小花小草裝在不一樣的花瓶中。因此教師就建議園長在幼兒園的空地上開辟一塊實驗田,讓幼兒能在試驗田中感知大自然。教師借助園長的力量,為幼兒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讓幼兒在試驗田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試驗田中創設游戲活動,讓幼兒拿著各種玩具鏟子、玩具小鍬等開啟他們的探究之旅。例如教師給幼兒提供一些麥粒,讓他們嘗試著將這些麥粒種到地里,讓幼兒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再如,在一次建構區做紙船的游戲中,教師讓每個幼兒都折疊一個紙船,看誰的紙船在水里漂流的時間最久。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的興趣并不高漲,因此教師就向園長提議能不能在建構區安裝一個音響系統,教師只需插一個優盤,就能播放出不一樣的音樂,通過音樂為幼兒創設歡快、輕松的游戲氛圍,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對于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教師要站在幼兒園發展和促進幼兒成長的角度,給園長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給幼兒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比如教師發現近幾年幼兒園的游戲材料沒有及時更新,不能滿足幼兒對不同游戲的需求,于是教師可以建議園長改變材料的投放方式,利用家長、教師、幼兒和幼兒園多方力量,共同收集一些廢棄的低結構材料,將其變廢為寶重新利用起來,豐富幼兒游戲的材料。
區域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兒喜歡的教學形式。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游戲特征創設相對應的游戲環境,讓幼兒以個人或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感知。教師應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為指導,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幼兒為區域游戲活動的主體,尋求幼兒、家長和園長三方的力量,以提升幼兒各方面的素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孫樓街道辦事處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