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鳳
作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阻肺在世界范圍內均有較高發生率。大多數人對此類疾病危害性及防治知識并無過多了解,導致慢阻肺的疾病防治處于被動狀態。本文主要講解慢阻肺相關的中醫防治知識。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臨床診療中較為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受氣道形態變化影響,患者除出現明顯呼吸受阻、呼吸困難等癥狀外,還可合并有慢性咳嗽、咳痰等癥狀,且在發生呼吸系統感染疾病后,患者呼吸系統癥狀可顯著加重,嚴重者則可發生呼吸衰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相關研究指出,慢阻肺發生后除對患者呼吸系統功能造成損害外,還可由于病情進展累及其他器官、系統,引發相關并發癥,增加健康隱患。其臨床危害性主要有如下表現:①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是健康影響表現最為明顯的疾病階段,本階段急性發作一次,呼吸系統功能的損害均會加劇一次,而該階段也是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臟病高發階段,健康危害性明顯。②在慢阻肺發病穩定期內,由于氣道已經產生不可逆性結構變化,故患者呼吸系統功能下降明顯,導致生活中仍然存在較多呼吸系統問題風險,危害患者健康。吸煙人群是主要患病人群,其次為粉塵、煙霧環境中長期工作人群,然后是存在慢阻肺家族病史、被動吸煙者及合并其他呼吸系統慢性疾病者。
中醫認為慢阻肺的發病多由機體先天不足、咳喘遷延不愈引發,病機表現以脾胃失和、腎陽虛及肺氣虛為主。受正氣虧虛影響,患者多在外邪侵擾后津液失常,誘發痰瘀阻絡、氣機壅塞、肺氣上逆之證,故中醫中多將慢阻肺歸類于“喘癥”“肺脹”范疇。
中醫理論中對于慢阻肺疾病的預防傾向于采用養生策略,即針對慢阻肺病機及癥候表現采取預防措施,主要預防措施分為以下幾類。
(一)調理肺部氣機,健脾和胃
吸煙、空氣污染及粉塵吸入是造成慢阻肺發病的主要病因,而在中醫理論中對于上述物質均歸類為辛熱之質。患者長期吸入導致在機體陰氣損耗后,生成痰液,并在呼吸系統刺激下最終誘發病癥。因此,要實現對慢阻肺的臨床有效預防,最主要的就是杜絕其誘發因素,患者應該積極戒煙,而對于工作環境短時間內無法改善或提升者,則應盡可能做好安全防護,減少粉塵吸入,控制發病風險。
除此之外,中醫理論研究中指出脾胃失和所致肺氣虛,對于慢阻肺的臨床發病同樣具有明顯影響。故在日常保健養生中,我們可以采取簡單易行的方式,對脾胃失和之癥進行調節,如帶脈按摩、耳豆壓穴、穴位按摩等。耳豆壓穴可選擇肺、胃、神門、交感等穴位處放置耳豆,每日按壓早中晚三次,每次15分鐘。在進行穴位按摩時,可選擇足三里、三陰交、列缺、合谷、百會等穴位揉按,可在每晚睡前或閑暇時自主按摩,以穴位輕微酸脹感為宜,從而起到對人體經脈氣血及脾胃司職的調節作用,消除脾胃失和病機,促進患者康復。
(二)提升生活起居規律性,減少外感風邪
西醫認為,反復呼吸道感染不僅會增加慢阻肺發病風險,對于慢阻肺患者病情進展同樣具有促進作用,故患者加強對外感風邪的預防。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也表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較為低下。因此,患者需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規律作息習慣,注意飲食健康,積極改善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發病風險。對此,中醫指出要預防外感風邪,首先需要積極根據季節變化增減衣物,并在天氣較冷的秋冬季節時加強對頸部的保溫防護,避免在高密集人群環境中久留,增加呼吸系統感染風險,必要時可依據個人健康狀況服用板藍根、人參等補益藥物調節自身健康狀況,提升免疫機能。對于久病體弱者則可采取各類疫苗或免疫提升藥物注射形式,增加免疫抵抗力,降低發病風險。
目前,臨床中對于慢阻肺的中醫治療實施,需要根據患者病情進展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整,如穩定期患者可采取積極預防措施以降低急性發作風險,冬病夏治、針灸治療都是很好的選擇。患者還可通過習練八段錦、太極拳等,積極改善健康質量。急性發作期患者需在西醫癥狀緩解治療病情穩定后,合理選取方劑進行口服、霧化吸入等治療。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中醫院內二科)